一支飞扬着奉献、爱心和智慧的歌——固始慈济高中数学教师周以林同志先进事迹材料“青春是美丽的,但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放出灿烂的火花;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踏踏实实的步子,走到辉煌壮丽的中年。
”这就是他的青春歌声。
正是在这歌声的指引下,他一路走来,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定的脚印,写满了奉献、爱心、智慧……他就是生在大别山下,工作在淮河岸边,固始慈济高中的一名普通的教师――周以林。
做一头牛,奋力耕耘,乐于奉献在教育事业这片贫瘠的土壤上,他始终像一头牛——刚参加工作,是一头不怕虎的初生牛犊,现在,是一头默默奉献、脚踏实地的黄牛,激情而无怨无悔地耕耘着,讲台上,办公室里,留下了他那青春激扬、甘为孺子奋蹄的身影。
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崇敬和向往之情是周以林同志当初选择师范学校的真实心情的写照。
走上工作岗位后,教师成为他人生最光荣的标记,他向祖国和人民许下了一生献给教育的承诺。
他知道,教师要“传道”,关键自己须有“道”,就是必须始终能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能够在工作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
要关爱学生,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实践教书育人的宗旨。
周以林同志总是把教学任务和班务工作当作自己的精神大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他品尝到了心仪已久的欣悦。
在他看来,那一双双明澈的眼睛,是渴求知识的诉说,那日渐攀升的成绩是他们成长拔节的声音。
在这里,他感觉到自己人生舞台的帷幕已经拉开,自己的青春之歌已经奏响,自己的人生事业剧正轰轰烈烈地上演着。
他勤勤恳恳,心中充满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不计个人得失,对工作攒足一股拼劲,对事业满怀一腔热爱,每日最早起床到办公室的是他,放学后最后离开学校的也是他。
华灯放彩,万家灯火,回想着一天的工作,和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眼睛以及他们孜孜不倦学习的身影,他的心中充满着喜悦、坦然与充实。
总是觉得自己认真细致、勤勤恳恳、一心扑在工作上,虽然苦,虽然累,值!于是,他受到学生的欢迎,获得了学生家长的肯定,得到了学校同事和领导的赞许,也放飞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此,他更加奋力耕耘,更加乐于奉献。
做一团火,点燃爱心,熊熊燃烧“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
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
作为一名教师,周以林同志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高效地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爱护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
周以林老师在长期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中,心中装有学生,把爱心和关怀时时处处带给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和谐发展。
周以林同志每次新接班级,都要利用假期走访每一位同学的家庭,了解学生的性格和家庭情况,与家长构通,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接受教育。
平时经常深入学生,既对学生严格要求,又对学生给于最大的理解,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耐心加以解决。
几年中,他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集体,先后有多名学生在高中阶段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刘传国同学还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
张坤同学父母都是盲人,家庭非常困难,周以林同志从高一开始就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给于无微不至的关心,在经济给予资助,帮助他树立信心和理想,在逆境中成长,多次被评为“自强不息好青年”,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考入了重点大学。
饶娟同学,因父亲去世,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生活陷入窘境。
周以林同志连夜赶到她家,进行安慰,鼓励她勇敢面对不幸。
李莹同学父母都是下岗职工,家庭生活困难,经常在休息天到教室里自修。
周以林了解情况之后,休息天把她带到家里,生活上给予哥哥般的照顾,使她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考入理想的大学。
周以林老师总是把每一位同学的事放在心中,把全部的心血输入到学生身上。
邻近高三毕业,有些学生心理紧张,产生障碍,好几天不到学校上课。
周以林就坚持每天到学生家中,对这些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地考入大学。
周以林同志深深懂得,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个别的对象,而应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所肩负的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只顾个别人的教育任务。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
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慈严相济。
在他身上,充溢着为社会负责的强烈责任感和对学生全身心的爱。
这种责任和爱超越了一切,在他身上汇聚成了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用他的爱心感化学习困难生。
作为一个班主任,周以林同志知道,营造一个团结友爱和亲切和谐的班级环境,既有利于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又有利于学生活泼健康地发展。
所以致力于班级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培养,一直是他开展班级工作的核心:当学生生病时,应多一份关怀、呵护;犯错误时,要有一份耐心、细心;遇到困难时,师生一起排忧解难。
最重要的是,对学生们必须有一颗真诚的爱心,真诚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在感动的同时也会为班级着想,他们会想到,班级,这是同学们共同的“家”,一定要把这个家建设好。
2006年深冬的一天,近来经常迟到的周鑫同学突然没来,打电话又联系不上。
当天正值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但这并没有打消周以林想到学生家中看个究竟的念头。
经过艰难跋涉,浑身湿透,脚酸腿软的周以林同志终于到了这个学生的家。
当他了解到原本因学习跟不上已有厌学念头的周鑫同学面对这样恶劣的天气打算不读了的时候,一方面他详细做了学生家长的工作,指出对子女不管不问这种做法的危害;另一方面他又与周鑫同学促膝谈心,教育引导他,肯定他在待人处事、处理班级事务等方面的优点,并深入浅出地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针对他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周以林同志对他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提出每天抽时间为他开小灶,查漏补缺。
学生家长面对这么热情的关怀,非常感动。
周鑫也当场下决心以后决不迟到旷课,并树立信心,要认真努力学习,不拖班级的后腿,一定要为班级争光,以此来报答周老师的恩情。
为家访周以林同志虽然付出了很多很多,但他觉得,这样做值,因为既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又取得了家长的支持,促进了学校、家庭双方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成才有了保障。
真是“心灵沟通生春色,桃李不言有蹊路”。
做一条河,流淌智慧,永葆新鲜作为一名教师,周以林同志凡事都有一股不甘落后和敢于革新的钻劲。
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论根底,他不断地摸索与创新。
教学中周以林同志本着“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宗旨,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而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周以林同志在教学中注意分析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极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活跃有序的课堂氛围。
此外,他还注重提高自身素养,经常阅读各类专业书刊,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并适当加以改进,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
同时,他还很注重与同组其它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交流,向他们虚心请教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策略,汲取他们的教学经验,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2005年,周以林同志刚送走一届高三毕业班,准备到高一担任教学工作,但开学不久,因高三班级缺少数学老师,周以林同志主动请缨,到高三跨年纪任教。
过了不久,又因别的数学教师调动,工作岗位需要调整,周以林同志又积极配合学校,及时适应新岗位,替学校分忧解难。
周以林干教育爱教育,教哪个年级爱哪个年级,带哪个班级爱哪个班级。
高三文科班数学成绩与理科班相比较有一定的差距,周以林同志主动挑起文科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他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不仅在教学中重基础,重方法,而且利用每天的中午休息时间,对一些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
由于学生人数特别多,平时又无法全部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于是就利用双休日无偿为学生义务辅导,整整坚持的一年中,他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而高兴。
经过周以林同志的不断努力,这届文科班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当年高考数学平均成绩超过了全市文科平均成绩。
这真是“春雨暖风吹绿千株树,园丁心血浇红万朵花”。
2001年,周以林同志走上三尺讲台。
2004年11月、2008年12月因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两次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
2004年9月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河南赛区竞赛中,因指导学生舒峰获得二等奖,荣获“优秀辅导员”称号;2008年5月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河南赛区竞赛中,因指导学生胡振东获得一等奖,荣获“优秀辅导员”称号。
2007年6月因指导学生杨帆参加“固始县中小学生优秀小论文”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2004年7月在河南省数学会第五届中学数学优秀论文比赛中,撰写的论文《数形结合思想在直线与园的方程中的运用》一文获二等奖;2005年4月在河南省数学会第五届中学数学优秀论文比赛中,撰写的论文《浅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文获一等奖;2005年8月在信阳市教育系统教学教研比赛中,撰写的《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文获一等奖;2007年9月在《少年智力开发报·数学专页》第19期上,发表论文的《谈班主任的工作艺术》。
2006年6月在固始县教育系统优质课比赛中,讲授的《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一课获二等奖。
2007年6月在固始县教育系统优质课比赛中,讲授的《简单的线性规划》一课获一等奖。
若要问歌声是什么?或许有人回答是时尚的生活追求,也许有人回答是热血沸腾的拼搏。
而大别山和淮河水见证了周以林同志的成长,也倾听了他与众不同的歌声,这歌声是他用奉献、爱心和智慧谱写的,他用自己的默默奉献和充满朝气的教育探索诠释了不一样的青春。
作为一名教师,或许周以林同志是清贫的,玩不起什么新潮,但他无怨无悔地把青春放飞在祖国人民的希望的青山绿水间,放飞在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