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改革固始县教研室/黄朝彬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
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这交启动。
2001年9月国家开始实验,我县是从2005年9月开始,已有5个年头了。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大的方面说,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国际上国力竞争对基础教育的压力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二是鉴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改革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势必要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从学生的现实来看,我们现在看到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都成了考试的机器,而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现实、麻木、呆板;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消极、沉重;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变成了学生最痛苦的事情;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而新课程关注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所以,这次新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对我国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重大影响。
二、新课程----教研员面临的新挑战课程专家北京师大肖川博士曾这样说:“课程改革成在教师,败在领导,关键在教研员。
教研员的这个‘关键’两头都搭得上,‘成败’都是关键”。
专家的提醒不无道理,新课程对我们在座的教研员来说,都面临着新挑战。
1、是新课程对教研员来说,也是全新的教研员大多是从优秀教师中选拔的,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信,在传统的教学中工作熟练、业务精湛。
但新课程无论是从理论到方法都是全新的,因此,在业务能力和教育观念方面面临着新的问题。
2、是教研员的角色和职责带来的教研员定位是老师的老师,其任务是指导教师实施新课程。
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新问题,他们渴望交流与探讨,而有些问题对于教研员来说却是陌生的,是以往教学中不曾遇到过的,再凭过去的经验指导教师显然不适应了。
我们原来在学校听课评课,从来都是教研员一锤定音,很少听到不同声音。
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在头脑中已根深蒂固,过去一直认为是成功的课,最好的课,有些甚至被认为是经典课,如今,却被人用新课程的理念一分析,我们看到了差距和问题所在。
?3、是教研员在教学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因为县乡教研员除了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外,还有教学管理的职责,特别是乡镇中心校教研员,担负着本乡镇学校教学管理和指导教学管理的重任。
而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也要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那么而如何改更是一个新的难题,上级没有明确规定,又无现成的可操作的东西可以借鉴,必须由我们的教研员去探索、去实践、去总结,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新课程发展的新机制。
所以,课改,对我们中小学教研员来说,不仅仅是压力,是挑战,更是一次“蜕变”。
三、树立新课程理念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作为教学管理者、教研人员更新观念至关重要,如何在教学研究中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鼓励教师创新值得大家探讨,不能照搬过去固定的模式或教学思路,更不能将管理者的意图强加给教师。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恰恰是一节有新意的好课,却被认为教学语言不精彩、教学结构不严谨、教学功底展示不充分。
还有的临下课,学生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因势利导组织讨论,学生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获得极大的满足,结果这节课因为拖堂而被扣分。
如何评价一节好课,关系到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问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还是追求教学环节的天衣无缝、教学艺术的完美无缺,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
因此,做为指导教师的教师,观念必须更新。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2、新课程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即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师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师不是万能的,不必要什么都知道,比如:蚯蚓有没有眼睛可以跟学生一起去探讨。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探究。
3、新课程的学生观: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我的学生,是不正确的。
4、新课程的学习观:就是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自定目标,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合作:团队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注重过程,注重体验,培养能力,掌握方法。
5、新课程的教材观:主要内容是: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即提供了一个例子,不是唯一内容。
教师使用教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可以调整,可以拓展延伸教材内容。
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要用活教材。
6、新课程的教学观:.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因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
这不是双边活动,而是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另外,传统的教学是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就怎么学,不教就不学。
这样,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新课程倡导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
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是互动、互惠的关系。
7、新课程的评价观:主要是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和发展性评价方式。
在评价方法上,由终结性评价改为形成性评价,由定量评价改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由绝对评价改为差异性评价,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提高。
四、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常规管理的改革(一)关于备课1、传统的备课检查只注重形式,一是查进度,看是否与教学同步或周前备课;二是查是否详案,看篇幅,或备课环节是否完整。
检查备课就是检查教案,其结果是,大多数教师疲于应付检查,大量抄袭旧教案或参考书,造成低效备课或无效备课。
2、新课程要求,对备课的评价应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做到有效备课。
基本要求是:照搬照抄要严禁,千篇一律要否定,过程思路有特色,促进发展目标明。
—要实现四个转变:一转变观念:由“应付检查”向“服务教学”转变;二关注个性:由“统一要求”向“因人而异”转变;三改变检查:由“定时检查”向“多元化检查”转变;四改变评价:由“关注形式”向“关注实效”转变。
目的就是让教师从大量的写教案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把握教材、研究学生上,保证教师有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能把自己的智慧、情感、个性、魅力自由地投入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这样,才能做到有效备课和高效备课。
(二)关于上课1、落实“三维目标”①什么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②落实“三维目标”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
如语文课不讲生字词,新课程倡导学有用的知识。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偏离于知识技能之外,为追求过程而将问题复杂化。
如记生字“菜”字。
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贴标签”的现象。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但是,有的课堂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为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起不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2、怎样上好课\一是创设情境,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在情境中激活学习意识,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二是改变教学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自由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三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能让学生说的让学生自己说,能让学生想的让学生自己想,能让学生做的让学生自己做,正如: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每一个生命一点阳光,让每个学生都灿烂。
(三)关于作业设计与批改1、作业设计要多元化;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所以改变原来的只有书面作业的单一形式,为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动手实验性作业,社会实践性作业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作业布置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作业,向“作业超市”一样,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需要。
3、严格控制作业量:小学生尽量不留家庭作业,特别是一、二年级,要将“课外作业”转向“当堂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
4、作业要做到“四精四批”,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做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
重点是提高作业质量,切实减轻学业负担,严禁惩罚性作业。
(四)关于评价;1、转变一个观念传统的评价是关注结果,而新课程评价则认为,评价是一个过程,把评价当作学习的一个部分,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全面了解学生,有效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标准多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有语言、音乐、数理、运动等九种智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能发展程度。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只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学生。
要做到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目标有差异。
3、评价方法多样: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即有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也有发展性评价,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制度。
4、评价主体多元: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方面。
当然,现实生活中,由于受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的影响,理想的评价与现实的评价还有很大的矛盾,这些需要我们去探索。
新课程正在深情地呼唤教学的新评价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