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证明角相等的方法

证明角相等的方法

证明两角相等的方法黄冈中学初三数学备课组【重点解读】证明两角相等是中考命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此类证明看似简单,但方法不当也会带来麻烦,特别是在中考有限的两个小时中。

恰当选用正确的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定理(或常见结论)以及几种处理方法,仅供参考。

【相关定理或常见结论】1、相交线、平行线:(1)对顶角相等;(2)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4)凡直角都相等;(5)角的平分线分得的两个角相等.2、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或中线)平分顶角(三线合一);(3)三角形外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内角之和(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5)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3、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2)菱形的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4、圆(1)在同圆或等圆中,若有两条弧相等或有两条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2)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圆心角相等.(3)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4)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每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5)三角形的内心的性质:三角形的内心与角顶点的连线平分这个角.(6)正多边形的性质:正多边形的外角等于它的中心角.(7)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这两条切线的夹角;5、利用等量代换、等式性质 证明两角相等.6、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出角的度数相等【典题精析】(一) 利用全等相关知识证明角相等例1 已知:如图,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BE 与CD 交于点O ,且BD CE =. 求证:AO 平分BAC ∠.分析:要证AO 平分BAC ∠,因为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所以只要证明OD=OE ;若能证明若能证△OBD ≌△OCE 即可,因为可证∠ODB=∠OEC=90°,∠BOD=∠COE ,而BD=CE ,故问题得到解决.证明:∵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ODB=∠OEC=90°在△O BD 和△OCE 中∠ODB=∠OEC∠BOD=∠COEBD=CE∴△OBD ≌△OCE∴OD=OE∵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AO 平分BAC ∠.说明:本例的证明运用了对顶角相等,角的平分线性质的逆定理例2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梯形内一点,ED ⊥AD ,BE=DC ,∠ECB=45 o.求证:∠EBC =∠EDC分析:要证明∠EBC =∠EDC ,容易想到证全等,而图中没有全等的三角形,如果能构造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即可。

延长DE与BC交于点于点F,这样就很容易证△BEF≌△DCF,从而问题得到解决。

证明:延长DE与BC交于点于点FAD∥BC,ED⊥AD∴DF⊥BC∴∠BFE=∠DFC=90°∵∠ECB=45 o∴∠ECB=∠CEB=45 o∴CF=EF在Rt△BEF和Rt△DCF中EF=CF ,BE=DC∴Rt△BEF≌Rt△DCF∴∠EBC=∠EDC说明:本例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来证明两角相等例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CD∥BA,四边形AEBC是平行四边形.求证:∠ABD=∠ABE.分析:要证∠ABD=∠ABE,若能证△ABD≌△ABE即可.因为可证BE=AC=BD,AE=BC=AD,而AB为公共边,故问题得到解决.证明:∵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D=BC,AC=B D.∵四边形AEBC是平行四边形,∴BC=AE,AC=BE.∴AD=AE,BD=BE.又∵AB=AB,∴△ABD≌△ABE.∴∠ABD=∠ABE.说明:本例通过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来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证明两角相等.总结:这类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在中考中也是常考的题型,在证明过程中,特别要抓住一些基本图形,同时还要注意常用辅助线的作法。

(二)利用平行、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关系证明角之间的关系例4.已知:△ABC 中,AD 是高,CE 是中线,DC=BE ,DG ⊥CE ,G 是垂足,求证:⑴G 是CE 的中点;⑵∠B=2∠BCE.分析:⑴已知中多垂直和中线条件,可联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要证明G 是CE 的中点,结合已知条件DG ⊥CE ,符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中的两个条件,故连结DE ,证明△DCE 是等腰三角形,由DG ⊥CE ,可得G 是CE 的中点.⑵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BE=DE ,∠B 转化为∠EDB.证明:⑴连结DE ,∵∠ADB=90°,E 是AB 的中点,∴DE=AE=BE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又∵DC=BE ,∴DC=DE ,又∵DG ⊥CE ,∴G 是CE 中点(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平分底边).⑵∵DE=DC ,∴∠DCE=∠DEC (等边对等角),∴∠EDB=∠DEC+∠DCE=2∠BCE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两不相邻内角的和),又∵DE=BE ,∴∠B=∠EDB ,∴∠B=2∠BCE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特殊三角形,其特殊性质有: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通常有以下变形形式:已知等腰和高、已知顶角平分线和高、已知等腰和底边中线. 特殊三角形与线段和角的相等、线段和角的倍半关系有着密切关系.例5 如图,直线AC BD ∥,连结AB ,直线AC BD ,及线段AB 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 落在某个部分时,连结PA PB ,,构成PAC ∠,APB ∠,PBD ∠三个角.(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1)当动点P 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 PAC PBD ∠=∠+∠;(2)当动点P 落在第②部分时,APB PAC PBD ∠=∠+∠是否成立(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3)当动点P 在第③部分时,全面探究PAC ∠,APB ∠,PBD ∠之间的关系,并写出动点P 的具体位置和相应的结论.选择其中一种结论加以证明.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外角性质(1)解法一:如图1延长BP 交直线AC 于点E∵ AC ∥BD , ∴ ∠PEA = ∠PBD .∵ ∠APB = ∠PAE + ∠PEA ,∴ ∠APB = ∠PAC + ∠PBD .解法二:如图2过点P 作FP ∥AC ,∴ ∠PAC = ∠APF .∵ AC ∥BD , ∴FP ∥BD .∴ ∠FPB =∠PBD .∴ ∠APB =∠APF +∠FPB =∠PAC + ∠PBD .解法三:如图3,∵ AC ∥BD , ∴ ∠CAB +∠ABD = 180°即 ∠PAC +∠PAB +∠PBA +∠PBD = 180°.又∠APB +∠PBA +∠PAB = 180°,∴ ∠APB =∠PAC +∠PBD .(2)不成立.(3)(a)当动点P 在射线BA 的右侧时,结论是∠PBD=∠PAC+∠APB .(b)当动点P 在射线BA 上, A BC D① ② ③ A B C D P ① ② ③ ④ A B C D ① ② ③ ④ ④ 图1 图2 图3 图4结论是∠PBD =∠PAC +∠APB .或∠PAC =∠PBD +∠APB 或 ∠APB = 0°,∠PAC =∠PBD (任写一个即可).(c) 当动点P 在射线BA 的左侧时,结论是∠PAC =∠APB +∠PBD .选择(a) 证明:如图4,连接PA ,连接PB 交AC 于M∵ AC ∥BD ,∴ ∠PMC =∠PBD .又∵∠PMC =∠PAM +∠APM ,∴ ∠PBD =∠PAC +∠APB .选择(b) 证明:如图5∵ 点P 在射线BA 上,∴∠APB = 0°.∵ AC ∥BD , ∴∠PBD =∠PAC .∴ ∠PBD =∠PAC +∠APB或∠PAC =∠PBD+∠APB或∠APB = 0°,∠PAC =∠PBD.选择(c) 证明:如图6,连接PA ,连接PB 交AC 于F∵ AC ∥BD , ∴∠PFA =∠PBD .∵ ∠PAC =∠APF +∠PFA ,∴ ∠PAC =∠APB +∠PBD总结:这类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性质及其应用,在求解角的度数时,一般运用三角形的角及外角的关系,把所求的角集中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然后利用内角和求角度,在证明角之间的关系时,常考虑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外角性质,若题中没有三角形,常通过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

(三)利用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证明角的有关问题例6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E 是AB 的中点,以点E 为圆心,EB 为半径画弧,交BC 于点D ,连结ED ,并延长ED 到点F ,使,连结FC .求证:∠F =∠A .分析:要证明∠F =∠A ,由图知只要证明四边形AEFC 是平行四边形即可。

证明:∵AB=AC 图5图6∴∠ABC=∠ACB∵EB=ED∴∠EBD=∠EDB∴∠EDB=∠ACB∴EF∥ACE是AB的中点∴AE=EB∵DF=DE,EB=ED∴AE=EB= DF=DE∴AE+EB= DF+DE即AB=EF∵AB=AC∴EF=AC又∵EF∥AC∴四边形AEFC是平行四边形∴∠F=∠A说明:本例的证明用到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四)利用圆的相关知识=,AD⊥BC.例7如图,已知BC是直径,AB AG求证:(1)∠EAF=∠AFE(2)BE=AE=EF=,分析:由BC是直径,得到∠BAC是直角,再利用AB AG得到∠ABE=∠BAE;再证∠EAF=∠FAE。

证明:(1)∵BC是直径∴∠BAC=90 o∴∠ABE+∠EFA=90 o ,∠BAE+∠EAF=90 o∵AB AG∴∠ABE=∠BAE∴∠EAF=∠AFE(2)略说明:本例的证明用到了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例8已知:如图,AD为锐角△ABC外接圆的直径,AE⊥BC于E,交⊙O于F。

求证:∠1=∠2分析:∠1和∠2分别是BD和CF所对的两个圆周角,故只需证BD=CF,但不易证明,由于∠2+∠C=90 o ,联想到把∠1放到直角三角形中,连结BD,可得∠ABD=90 o,从而问题得证。

证明:连结BD∵AD为直径∴∠ABD=90 o∴∠1+∠D=90 o∵AE⊥BC于E∴∠2+∠C=90 o∵∠C=∠D∴∠1=∠2总结:此题关键是见直径构造90 o的圆周角例9已知:如图,AB为⊙O的直径,AC为弦,CD⊥AB于D,若AE=AC,BE交⊙O于点F,连结EF、DE.求证:(1)AE2=AD·AB;(2)∠ACF=∠AED.分析:(1)因为AE=AC,要证AE2=AD·AB,实际上证AC2=AD·AB,可转化成比例式,放入三角形中用相似三角形来证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