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肥料学第六章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资料

土壤肥料学第六章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资料


第三节
土壤的吸附保肥性能
一、土壤的吸附性能的一般概念
1、土壤吸附 土壤是一个多孔体,同时在土壤表面具有大的表 面能及电荷,使土壤具有明显的吸附性能,表现在土 壤颗粒表面具有能够吸附阴阳离子、气体、液体等物 质的能力,称土壤的吸附性能。 土壤由于具有吸附性能,使土壤起到“库”的作 用,避免了土壤养分的淋失,从而达到保蓄养分的能 力,这对于植物营养、土壤肥力以及污染土壤的自净 能力等方面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土壤吸附的类型
(1)交换性吸附 是土壤胶粒带有电荷借静 电引力从溶液中吸附带异号电荷的离子或极性分子。 土壤固相从溶液中吸附离子的同时,也伴随着固相 表面上交换离子的解吸。 (2)专性吸附 是非静电因素引起的土壤对 离子的吸附作用。它是指离子通过表面交换与晶体 上的阳离子共用1个或2个氧原子,形成共价键而被 土壤吸附的现象。 (3)负吸附 是指土粒表面的离子或分子浓 度低于整体溶液中该离子或分子的浓度的现象。
土壤供肥性:土壤向植物提供有效养分的能力。 受土壤的养分强度因素I(养分的浓度)和容量因 素Q(养分的总量)的影响。 土壤缓冲容量(B)= △Q/△I
第二节
土壤胶体及其基本特性
一、土壤胶体的概念及种类
土壤胶体:直径小于0.001mm的土壤固体颗粒。分三种类型:
(一)土壤无机胶体
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2:1型和1:1型等粘土矿物)
2、铁、铝、硅等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二)土壤有机胶体
主要是腐殖质及其各种组分,此外还有少量的蛋白质或氨基酸,多肽, 多糖类化合物。由于这种胶体物质的分子量很大,含有较多的功能团,解离 后带有很大的电量,多带负电。对土壤胶体电荷影响较大
(三)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
二、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
胶核 土壤胶体分散系 胶体微粒 土壤溶液 双电层 决定电位离子层 胶粒
(三)土壤胶体凝聚与分散
土壤胶体有两种存在的状态,一种是胶体微粒 相当充分的分散在介质中,形成的一种外观颇似溶 液的胶体溶液,称为溶胶。 另一种是在外因作用下,胶体微粒聚合在一起 形成的处于凝聚状态的胶体,称为凝胶。 溶胶转变为凝胶,这一过程称为凝聚;凝胶也 可以转变为溶胶,这一过程称为分散。
1、土壤胶体分散和凝聚的特性:
1)离子电荷数量(电荷价)的影响
在离子浓度相同的情况下,溶液中离子的电荷 价越高,阳离子受胶体的吸附能力越大;



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性
第一节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含义 第二节 土壤胶体及其基本特性
第三节 土壤的吸附保肥作用
第四节 土壤的供肥性 第五节 影响土壤供肥性的化学条件
第一节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的含义
土壤保肥性:土壤吸持、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 受土壤对植物养分的分子吸附作用、化学固定作用、 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主要是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
非活性层 补偿离子层 扩散层
三、土壤胶体的性质
土壤胶体有众多的特性,但对土壤理化性质 和肥力状况起着巨大影响的特性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土壤胶体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二)胶体带电性; (三)土壤胶体凝聚与分散。
(一)土壤胶体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比表面积(比面积),是指每单位重量(或体
积)物体的总表面积:比面积=表面积/重量。由于 表面的存在而产生的能量,叫做表面能。 土壤在风化及成土因素作用下,其固相颗粒都是 在不断破碎,粒径逐渐变小,比面积都是在不断增加 的。如高岭石比面积的典型值是10-20m2/g,蒙脱石 是600-800m2/g。物质的比面积越大,吸附能力也越 强,由于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因而具有巨大 的表面能。
2、土壤胶体电荷的种类
(1)永久电荷 由于同晶代换的作用产生的电 荷,叫永久负电荷。 同晶置换是指硅酸盐矿物中硅氧片或水铝片中 的配位中心离子,被与其大小相近而电性符号相同 的离子所取代,但其晶层结构未变,这种现象称为 同晶置换。由于置换中低价离子取代高价离子,使 晶层产生剩余负电荷,它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故 称为永久电荷。 (2)可变电荷 指胶体随土壤溶液pH值的变化 而发生电荷数量、符号变化的那部分电荷。其主要 是由胶体表面分子的电离引起的,其次来自矿质胶带电的原因
土壤胶体表面带有电荷是其最重要的胶体化 学特性。造成胶体带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1)同晶代换; (2)断键 ; (3)表面分子的解离与吸附。
土壤胶体能解离出H+,而带负电的胶体称为酸 胶基或负胶体; 能解离出OH-而带正电的 胶体称为碱胶基或正 胶体; 能解离出H+也能解离出OH-的则称为两性胶体。
因土壤中的胶体一般情况下带负电,所以加入 阳离子可以使胶体凝聚。但多种阳离子促使胶体凝 聚作用的大小并不同。一般规律是:
(1)离子价越大,其凝聚作用越强; (2)同价阳离子中,离子半径大(即水膜厚度 小)的凝聚作用强。 土壤中常见的阳离子引起胶体凝聚作用大小的 顺序为:Fe3+>Al3+>H+>Ca2+>Mg2+>NH4+>K+>Na+ (3)电解质的浓度影响凝聚作用,随着浓度的 加大,其凝聚作用也增强。
2、土壤胶体凝聚的可逆性:
由等浓度的一价阳离子凝聚形成的凝胶,如反 复用水淋洗,凝胶可再分散形成溶胶,这叫做可逆 凝聚。由二价以上的阳离子凝聚形成的凝胶,很难 或不能再变成溶胶的凝聚称为不可逆凝聚。
土壤胶体所处的状态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 进而影响土壤的肥力状况。一些农业技术措施,如 施肥、中耕、浇水、烤田等都可使土壤中的电解质 发生变化,从而使胶体的状态发生改变,或局部发 生改变,尤其是施用钙质肥料,有促进土壤形成不 可逆凝聚的显著作用。
二、土壤阳离子吸附与交换作用
1、阳离子的静电吸附 一般而言,土壤胶体表面带负电荷越多,吸附阳 离子的数量也越多。土壤胶体表面的电荷密度越大, 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则离子吸附的越牢。 2、阳离子的交换作用 ( 1 )阳离子交换作用 是指土壤胶体表面所吸 附的阳离子(主要是扩散层中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 中的其他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2)阳离子的交换能力 是指一种阳离子将胶 体上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