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周初“三监”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B. 武庚是周初“三监”中的一位C. 周初设“三监”以加强对殷地的控制D. 武王猝死直接导致“三监之乱”【答案】C【解析】三代时期,最高执政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排除A;由材料来看,材料一表明武庚是三监之一,但材料三则认为是分而成三监,排除B;材料都表明周初设“三监”以加强对殷地的控制,故选C;由材料三没有体现三监之乱与武王之死的关系,排除D.2. 汉武帝规定王侯宗室朝觐聘享,进献的玉璧必须以作价高昂的白鹿皮币包裹,同时规定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
据此可推断,汉武帝推行白鹿皮币的目的是A. 顺应市场流通的需要B. 凸显皇帝独尊的权威C. 消除诸侯割据的隐患D. 增强中央政府的实力【答案】D【解析】由材料“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可知属于官营手工业,排除A;BC 和材料无关,排除;由材料“王侯宗室朝觐聘享,进献的玉璧必须以作价高昂的白鹿皮币包裹”可知汉武帝推行白鹿皮币的目的是增强中央政府的实力,故选D。
3. 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这反映出宋儒A. 否定传统经学B. 重申儒家义利观C. 强调主体意识D. 批判周孔之道【答案】C【解析】材料“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直接探求圣人“本文”和“本义”,可知宋儒并非否定传统经学,排除A;B与材料无关,排除;宋儒探求“本文”和“本义”,可见并非批判周孔之道,排除D。
由“六经注我,我注六经”4. 有学者认为:唐之王仙芝、黄巢冠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之名,宋之王小波起事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明之李自成亦以“均田免粮”为号召,清季之粤匪则以《田亩制度》为蛊惑,固非偶然也。
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A. 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B. 统治者“不抑兼并”使经济严重衰退C. 人地矛盾冲突推动国家政策转变D. 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材料无关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经济衰退严重的信息,排除B;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突出,排除C;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排除D。
5. 1897年,晚清士人顾肇新称:“强敌环伺,各思乘机而起,为今之计,惟有汰除一切冗官浮费,腾出的饷,聘请西国名将,迅练劲旅,或犹可以立国,若犹是因循迁就,恐四分五裂。
”这一言论A. 凸显了在民族危机下政府的应对不力B. 说明中体西用思想已深入人心C. 完整地表达了维新派社会改革的要求D. 认识到洋务运动存在着弊端【答案】A【解析】由材料“强敌环伺,各思乘机而起……若犹是因循迁就,恐四分五裂” 凸显了在民族危机下政府的应对不力,故选A;材料只是个人意见,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维新变法思想的部分,排除C;由材料“1897年”,可知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D。
6.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思想界主要是围绕东西文化孰优孰劣进行比较、评判和论争。
而自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资源的重视则成为其主要共识。
当时思想界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A. 反思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的不足B. 提振民族精神以抵抗日本侵略C.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 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专制与独裁【答案】B7.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宣布美国来华投资企业“应课征之税捐与本国人民同”,“将来亦不致颁布足以阻碍获得合理利润之新税则”。
国民政府的这些规定A. 抑制了美国对华的商品倾销B. 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 巩固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D. 推动中国积极融人世界【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在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取得美国对内战的支持,出卖国家利益,排除A,选B;材料没有提到官僚资本的信息,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
8.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2016年9月18日,台湾岛内蓝营与无党籍8县市“首长”决定“抱团登陆”,拜会大陆方面相关领导人,且表示认同并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希望两岸交流不要停止。
这说明A. 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B. 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C. “一国两制”获得台湾各界认可D. 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台湾进步势力坚持“九二共识”,这有利于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故选D;C中“各界”太绝对,排除;台湾民进党有明显台独倾向,排除B;A中“获得实质性进展”不符合实际,排除A。
9. 梭伦将民主因素引入雅典城邦时说:“一个统治者的最大光荣是创造一个民众的政府。
”他相信没有人是值得完全信赖的,因而提出对所有行使权力者的行为实行有警觉的控制。
这体现了古代雅典对官员权力的有效监督A. ·直接民主毫无控制B. 官员权力的有效监督C. 民主和平等的追求D. 私人权利的肆意践踏【答案】C【解析】由材料“对所有行使权力者的行为实行有警觉的控制”,体现了古代雅典对官员权力的有效监督是对民主和平等的追求,排除C;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10. 近代意大利哲学家皮科(1463-1494)认为:“人性并非自出生就已被决定,上帝并不用铁的必然法则来束缚人,而是给人以意志和行动的自由。
”皮科的本质意图是A. 质疑宗教信仰以提升人的主体地位B. 肯定人性以转化人感知世界的视角C. 否定上帝权威以推动自然科学发展D. 批判君主专制推动人文精神发展【答案】B【解析】文艺复兴以人为本,批判神学,但不否定宗教,还借宗教来宣扬人文主义,故排除AC;D是宗教改革,排除;由材料“给人以意志和行动的自由” 本质意图是肯定人性以转化人感知世界的视角,排除B。
11. 下表反映丁1786年至1830年海外各地输入英国的棉花的数量(单位:磅)。
据表可知——王璨《1700-183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A. 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B. 美国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其他地区C. 拉美地区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D. 技术革新扩大了英国对原料的需求【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海外各地输入英国的棉花,无关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排除A;美国工业化程度并不落后所有其他地区,排除B;C材料体现不出,排除;由时间可知,当时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需要充足的原材料,故选D。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著名外交家乔治·凯南说:“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一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
”乔治·凯南的这一观点A. 出于美国对苏冷战需要的考虑B. 对欧共体的作用估计过高C. 加剧了西欧社会的分裂与对抗D. 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的主权【答案】A【解析】材料“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一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实际是要联合西欧对抗苏联,遏制共产主义,故选A;B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
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
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
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
”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提要》中说道:“吾人既欲实行民族主义,当以美为模范,以汉人之文明,另造一五族混合之新民族。
如满蒙等怀疑及于并吞,则并以平等待遇加之。
平等待遇之先,须先之以调和,则须弃汉族之名称,另造一民族名称,日‘中华民族’。
”孙中山的民族观后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制定边疆政策的主要依据。
国民党在历次大会的宣言、提案及重要讲话中,对边疆的范围均有涉及。
1929年,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蒙藏与新疆之决议案》提道:“随此数地人民之方言习俗,与他省不同,在国家行政上,稍呈特殊之形式,然在历史上、地理上,及国民经济上则固同为中华民族之一部,而皆处于受帝国主义压迫之地位者也。
”该提案将新疆与蒙藏列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突出了蒙、藏、新地区在国家行政中的特殊地位。
——摘编自王德《中国传统民族边疆观念的演变与近代民族边疆观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南京国民政府边疆治理理念有哪些发展,并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答案】(1)措施: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逐渐弱化华夷之别;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
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
(2)发展:认同边疆民族与汉族的地位平等;强调边疆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将治理边疆与反帝斗争相结合;强调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原因: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观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2)根据材料二“平等待遇之先……随此数地人民之方言习俗,与他省不同,在国家行政上,稍呈特殊之形式,然在历史上、地理上,及国民经济上则固同为中华民族之一部,而皆处于受帝国主义压迫之地位者也”可以答为:认同边疆民族与汉族的地位平等;强调边疆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将治理边疆与反帝斗争相结合;强调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答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观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摘编自刘念慈《试析中国早期启蒙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异同》表3为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与文艺复兴运动都以“复兴”古代思想的形式来反对封建主义。
阐述:在明末清初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刺激下,启蒙学者以理想化的“三代之制”去衬托“今世之弊”,用传说中的氏族民主制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以“百家争鸣”的诸子学风去声讨盛行于明清的文化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