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表阅读答案凹凸【篇一:2015.1期末汇编之文学类阅读】读(共34分)(一)阅读《故乡红叶》,完成12-14题。
(共15分)①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
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②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
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遥远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
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③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⑦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走那么远的路专程到香山赏红叶之后。
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探抚那故乡的红叶。
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⑧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
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⑨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
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⑩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
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
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
”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17.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18.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
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19.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坚守,一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③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12.本文记述了作者多次回乡前的心理及回乡的原因,请你阅读文章⑦-19段,完成下列表格。
(4分)的情感。
(4分)答:甲:辜负的内容_①_蕴含的情感_②_乙:辜负的内容_①_蕴含的情感_②_14.作者在文章结尾巧妙地把“红叶”与“山里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请你说说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不超过150字)(7分)答:____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共34分)(一)阅读《故乡红叶》(共15分)12.答案:(共4分)①惆怅②探抚红叶(赏红叶)③看父亲④毫不迟疑13.答案要点:(共4分)甲处:①父亲埋头劳作,无暇欣赏红叶的美。
②“我”对家乡红叶被漠视和遗忘的惋惜。
乙处:①父亲盼“我”回家,而“我”却迟疑犹豫。
②“我”对父爱的理解和对自己迟疑行为的自责、内疚。
(共4分。
每个要点各1分)14.答案示例:(共7分)作者写家乡红叶,用“红得一统”“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活画出家乡红叶的烂漫、绚丽,红叶尽管年年被漠视被遗忘,但依旧执著地红;作者写山里人,以父亲为典型,他们终年劳作,“图个自在”,儿女归家欢喜,儿女不归无怨。
作者借物喻人,在结尾处,用“没有怨艾”“默默地坚守”将红叶、山里人形象合一。
(共7分。
红叶、山里人特点各2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朝阳区三、现代文阅读(共33分)(一)阅读《师表》,完成第14-17题。
(共17分)师表凹凸①月明如洗,弦音升起,二胡的曲调悠长如曳。
已躺到土炕上的山里老小都知道,那是陈老师在拨弄心曲。
②陈老师有腿疾,高考落榜之后,被照顾到村里的小学校当代课教师,从此就白天教课,晚上弄弦,好像不能与人言说的种种话语,都说与了手中那把二胡。
③陈老师三岁那年,突然发起了高烧。
父母开始以为是受了点风寒,很快会好。
然而他久烧不退,父母就慌了,只好去医院问诊。
医院在四十里外的一个小镇上,不通车辆,父母便把他放在一个背篓里,急切地赶路。
终于到了医院。
医生说,孩子若再晚来一步,就没救了,但究竟来得晚些,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命可保住,却落下残疾。
④长大之后,有人闲话道:你落到这个地步,都是父母给耽误了。
他说,父母生育了我,是给了我第一条生命;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又给了我第二条生命——他们只是两个普通的农民,又生在这么一处僻地,没有回天之力,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很了不起。
所以,我没有权力怨,只是真心的感恩。
⑤陈老师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好,高考落榜,也只是因为身体。
村支书找到他:?你功课这么好,当个代课的先生怎么样?就是薪水有些少。
?他说,能让我当这个代课的先生,已是乡亲们给予的恩德,而恩德不能以金钱衡量,很好。
⑥一个跛腿的先生走在校园里,学生们就常常在他身后学他的跛。
他只是笑着摇摇头。
不久,他居然说动了校长,教同学们列队、齐步走。
他说的要领很准确,但是一示范,动作就歪斜了。
学生们嬉笑着学他的歪斜。
他依旧堆着微笑,说:?既然你们愿意这样走,走就是了。
?走了几遭,学生们自己就停了,太累了。
他说:?这就对了——你们本来长着健全的腿脚,却偏要走得歪斜,岂有不累?再说,即便我的腿是残的,也还努力追求往周正里走,你们有好腿,却不走周正,你们愧不愧??学生们感到羞愧,再也不耍顽劣了。
后来,学区里搞队列比赛,陈老师辅导的队列,不仅走得特别齐整,而且还带出虎虎的生气,拿了第一。
听说是一个跛腿的老师训练的,别人都很惊异。
⑦陈老师虽然腿跛,但他的乒乓球打得出奇的好。
不仅学生,即便是整个学区的老师也没人能打得过他。
他的手像长着眼睛,总是把球控制在腿力所及的范围内。
而且他的腕力劲狠,球一旦扣过去,就没有什么人能够轻易地把球救起来。
问他这手上的功夫何来,他说,无他,只因为跛。
见旁人不解,他说,其实人和自然万物是一样的——不长稻米的地方,必长大豆高粱,不长粮食的地方,必长冬虫夏草,总之都要长。
还譬如动物,黄鼠狼眼盲却嘴尖,能咬得住木笼里的鸡;兔子腿短却善翻滚,能躲得过猎人的追。
此消彼长,各有一技,都能生存得好。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身体的残疾就无所谓了。
⑧于是,放学后,我们就很愿意留下来看陈老师打球。
从他的手起手落之间,我们看到了他的乐观与自尊,小小的心灵里就升起一种肃穆的东西,感到自己在渐渐地长大。
⑨学校的讲台上是有座椅的,但腿脚不好的陈老师却从来没有坐过,总是站着授课。
他还特别勤于写板书,写的是标准的楷体,整齐好看。
因为他的身子是斜的,长久地写字是很累的,我们便体恤地说:?老师,写明白了就行,没必要那么认真地写。
?他问为什么,我们就说字写在黑板上,很快会被擦去,写得再好也是白费力气。
他却回答:?昙花刚一开放就凋谢了,然而它依旧仔细地开,难道人还不如昙花??⑩他的话我们似懂非懂,但他认真的精神和不敷衍、不取巧的做事态度却影响了我们。
在本子上我们也往好里写。
后来,他教过的学生都能写一笔好字,被周围人看重。
?陈老师不但会拉二胡,写好看的板书,还识百草——山里有药草,他知道它们的药性。
所以,他除了授课之外,还给村里人看病。
邻居的女崽肚子胀得像一面小鼓,他看了看,开药,叫女崽煎服下去,二日之后就好了。
二大伯腿上的风湿滞重,不能下炕,陈老师选了冬天的日子,把白糖水涂在他的膝盖上,然后把饿过的蜜蜂放出来,在上边叮咬。
冬日一过,二大伯居然能走了。
【篇二:2014--2015朝阳区初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p> 语文试卷 2015.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一)选择。
(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共7分)《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诸侯的事迹。
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时局动荡。
诸..侯认识到人才是扩充实力的根本,于是①(变本加厉/费尽心思)地到处挖掘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谋臣策士走上了历史舞台。
他们长于辞令,能言善辩,为了达到目的,言谈或夸饰铺陈,辞藻华丽;.或针锋相对,语言犀利;或巧设寓言,善用比喻。
阅读《战国策》,我们既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②(风云变幻/变幻无穷), 还可以欣赏到纵横之士说辞的强大魅力。
1.文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2.对画线字“达”的间架结构和书写的说明,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达”字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先写“大”,再写“ 辶”。
b.“达”字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先写“ 辶”,再写“大”。
c.“达”字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先写“大”,再写“辶”。
d.“达”字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先写“辶”,再写“大”。
3.根据内容,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①变本加厉②风云变幻b.①费尽心思②变幻无穷c.①变本加厉②变幻无穷d.①费尽心思②风云变幻古人为什么对月亮情有独钟呢?大致原因有四:一是月亮是离人类最近的天体,人们十分关注它;二是月亮有规律的形状变化,上弦、下弦、月亏、月满等,引来人们的好奇;三是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国人善良、平和、含蓄的性格;四是古代文人常常为了功名或生计,背井离乡,辛苦辗转,,于是以月寄情,生发出许多感人的诗句,耐人寻味。
4.根据文段内容,在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所以特别向往“圆”的事物b.“圆”的事物特别让人向往c.因为月亮的美丽,令人亲近d.只有美丽的月亮,令人亲近5.结合文段内容,对画线句的表达效果,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a.写出月亮在夜空中活泼灵动的姿态。
b.表明月亮在古代人心目中如神明一般的地位。
c.写出月亮清和、明亮、素雅的特点。
d.表明月亮有成为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的特性。
6.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上初三的小明带着自制的月饼,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爷爷家过中秋。
一进门,爷爷就乐呵呵地说:“我的乖孙儿来了,又长高了。
”在这个场合下,小明该说什么呢?下列回答最恰当得体的一句是()(2分)a.爷爷好。
才几天不见啊,我哪能长那么快,您一定是老眼昏花了。
b.爷爷,我在家量过,没长个儿。
这是我做的月饼,您快来尝尝吧。
c.妈妈,听到爷爷的话了吗?回家赶紧给我量量,看我长高了多少。
d.那太好了。
爷爷您想我了吧?这是送给您的月饼,是我亲手做的。
(二)填空(共12分)7.默写(共6分)(1)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分)(2)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1分)(3)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 ,”的诗句,借用典故,表达了他希望能够获得朝廷重用的意愿。
(2分)(4)“十一”期间,莉莉随父母去甘肃、青海等地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