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对公安机关执法监督的思考XXXX近年来,我市各级公安机关按照全国公安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特别是逐步加强对办案部门的执法监督,进一步推动了公安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但是,执法中仍存在不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笔者从我市公安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浅谈如何加强对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单位执法的监督。
一、我市基层单位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市公安机关基层单位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仍然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现象,办案质量不高,容易引起被处罚人员投诉和司法机关案件追诉;执法简单粗暴的情况在基层所队仍有发生。
二是在对待群众感情上,仍然存在以“管人者”自居,耍特权、抖威风,对待办事群众态度冷漠,懈怠责任,工作推诿,宗旨意识树得不牢,“四难”现象时好时坏。
三是在遵纪守法上,极少数民警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违反“五条禁令”等案件的发生,有的甚至受到司法追究,严重损害了人民警察的形象。
四是在廉洁自律上,有的民警私欲膨胀,假公济私,放弃原则,违规办事;有的利用职权贪污、收受贿赂;有的违反财经纪律,有的明里暗里从事经营活动等。
二、我市基层单位执法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一)个别民警自身素质不高。
一是缺乏应有的政治素质。
在执纪执法过程中以个人利益为主,缺乏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工作中不是比成绩、比奉献,而是比职级、比待遇,价值观错位;二是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有的民警执法、办案靠感觉凭经验,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二)执法监督的氛围不浓。
一是执法监督的宣传、教育还缺乏一定的力度。
公安民警对执法监督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共识,使得这项工作缺乏一定的思想基础;二是民警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对有关规定、法律赋予人民警察的职责,没有自觉地、认真地学习;在工作和生活中,或心存侥幸、蒙混过关,或稀里糊涂地违纪犯错;三是学习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够明显。
教育形式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发文、开会、讨论”的层面上,以灌输教育为主,学习没有触及思想实际,思想上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学过之后仍然是我行我素。
(三)执法监督工作不到位。
一是“严是爱,松是害”的要求没有落到实处,监督工作不到位。
没有寓保护于查处之中,没有发挥纪律的惩戒功能,没有发挥违纪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不同程度地助长了队伍中的一些不良风气;二是缺乏保障机制,不敢大胆监督。
当前我市公安机关监督保障氛围、监督保障机制仍显缺乏,很多人怕受到打击报复、怕领导给“穿小鞋”,而不敢理直气壮地监督。
三、加强对基层单位执法监督的途经首先,执法观念要进一步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的偏差导致了执法监督工作的薄弱。
要加强对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单位执法的监督,关键在于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和民警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单位执法的监督工作的重要性:一是实现公安工作法制化的需要。
公安机关的一切执法工作都要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努力摒弃、纠正各种“人治行为和违法现象,实现公安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二是适应社会民主法制发展的需要。
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不断提高,对公安机关的执法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们如果不大力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尽快消除执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队伍的执法水平有一个质的提高,就适应不了整个社会民主法制发展的要求,公安工作就会处在被动落后状态。
三是促进依法治警的需要。
大量事实证明,监督不严导致执法不严,执法不严就会产生民警对法律的漠视和权力的滥用。
要实现依法治警,就必须从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入手,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克服执法随意性现象,防止权力商品化。
只有各级领导和广大民警思想观念转变了,基层执法监督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其次,监督内容要针对性强。
如何增强执法监督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认为要抓住“三点”:一是公安工作的重点。
这主要包括各阶段公安中心任务、刑事、治安案件的查破、各种行政审批、重大交通事故的处理等在内的公安机关的主要工作,以及容易出现执法问题的部门、环节和执法考评未达标的单位。
二是群众反映的“热点”。
这种“热点”往往是公安工作的薄弱点,应该成为执法监督的切入点。
近年来,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公安机关反映比较强烈的有执法不严、徇私枉法、充当保护伞以及对群众态度“冷硬横推”、作风散漫、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要通过立项监督,促进整改,切实加以解决。
三是执法监督的“盲点”。
所谓“盲点”,就是平时在监督工作中容易忽视、难以监督、不敢监督、不愿监督而又容易出问题的工作部位,由于各种原因,各级领导往往视而不见,执法监督很少触及。
所以,执法监督既要注意抓重点和热点,也要认真抓盲点和死角,才能监督到位,取得实效。
其三,监督形式要联系实际。
基层公安机关点多面广,各项工作独立性、专业性强,目前内部执法监督职能部门人少力薄,执法监督工作难度大。
因此,基层公安执法监督工作要努力改进方法,注重实效,坚持六个结合:一要坚持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近年来开展执法质量考核评议活动,就是内部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
但内部监督存在人员熟、关系多、面子打不开、揭短有困难等问题,而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检察院、法院)和广大群众的监督则比较有力度,有震慑力,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就很大。
同时,各种媒体舆论监督的威力也日益增强,公安机关上下对此都不敢忽视和麻痹。
因此,各级领导要善于“借东风”,主动接受外部监督,促进公安执法工作。
二要坚持本单位监督与上级监督相结合。
从客观上讲,基层公安执法监督工作最主要、最大量、最经常的不定期是靠科所队领导的直接监督以及每一位民警的自我监督、互相监督。
但本单位监督存在关系密切、利益共同、“胳膊肘往里拐,自揭伤疤难”的天然缺陷,而上级公安机关和本地党委、政府的监督则相对具有较少顾虑、不易说情,问题抓得狠、查处力度大的优势。
所以,基层公安机关也要自觉、主动地接受上级监督。
三要坚持明查与暗访相结合。
明查的作用不可否认,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明查效果比较有限,甚至了解不到真实情况,成了形式主义,给基层带来了负担。
从近年来公安机关开展暗访的成功经验看,暗访具有隐蔽性、直观性、真实性和说服力强的优点,对发现问题、促进整改有很大的作用。
因此,要充分利用暗访这一形式,增强基层公安执法监督工作效果。
四要坚持表彰先进与追究责任相结合。
近几年在执法检查工作中普遍存在“两多一少”即“肯定成绩、评先进的多,一般化地指出问题多,追究错案责任的少”。
因执法过错而被追究领导责任的寥寥无几,削弱了执法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笔者认为,执法检查应重在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该通报的要通报,该追究责任的一定要追究,这样的监督才能引起基层所队的真正重视和认真对待。
五要坚持综合监督与专门监督相结合。
从基层公安机关的实际情况看,每年进行一、二次综合监督检查是必要的,可以了解和掌握队伍的整体素质状况,但由于基层公安机关职能部门力量有限,应该尽可能地多组织一些针对某个问题的专项监督。
方法上可以把有检查监督权,但各自人员较少,力量单薄的法制、政工、纪检监察、督察、信访等部门协调整合起来,打破分割,集中使用,这样检查监督就会事半功倍,增强效果。
六要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基层公安执法监督工作应立足现实,根据新形势下执法监督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要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又要与时俱进,努力创新。
比如,开设多种投诉、举报渠道,方便广大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监督;依托计算机网络对刑事立、破案、办案程度和数字统计等情况,实施网上执法检查,使执法监督更为简单、真实、快捷;在单位院内、服务窗口、值班室、审查场所安装电子监控及拾音系统,对民警的工作和执法实况进行直观的监督,使执法监督工作取得更好效果。
最后,监督重点要突出预防。
如果套用社会治安“打防结合”的说法,那么,处理执法违法问题是“打”,开展执法监督则是“防”,“防”比“打”更有价值,更为重要。
这个道理容易懂,但在基层实际工作中往往变调和走样,其表现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应付检查评比的多。
为了迎接上级执法检查而先进行突击检查,为了阶段或年度评比表彰需要而组织检查,几乎成了基层执法检查的主要目的,这种现象近年来虽有转变,但仍未完全杜绝。
二是发现问题查处的多。
执法上出了问题才引起领导重视,组织调查处理,从中吸取教训,制定整改措施,这种“马后炮”现象在基层并不少见。
三是例行公事迁就的多。
一些单位和人员反执法检查当作例行公事,事先准备不足,组织领导不严密,掌握标准不严,好人主义思想浓厚,对发现的问题不敢或不愿大胆指出,一旦碰到单位领导讲情,评分时便降低标准临时加分,影响了检查监督的严肃性。
如何使执法监督产生良好的“预防”效果?笔者认为,第一,要定期分析、防患未然。
基层公安机关每季度或每月应对队伍执法执纪情况进行一次分析,找出执法监督规律。
第二,认真把好审批关。
严格各类案件、证照办理的层层审批制度,是实现公正执法的基本措施和有力保证。
因此,要强调从经办民警、科所队领导到机关业务部门、局领导的层层严格把关,只要审批关把好了,执法违法、徇私枉法的问题就不难得到及的纠正。
第三,加强事中监督。
我们平时所说的“关口前移”,最主要的就是事中监督。
因此,基层执法监督不要仅限于案卷审阅、书面查阅、执法执纪检查等传统方式,要大力提倡和推行事中监督,使违法违纪问题一露头即被发现和纠正,保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