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
第一,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从教育学意义上看,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儿时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第二,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从入学到中学毕业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成型的时期。
第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最初的个体更多地体现了自然属性,还是一个自然人,它只有完成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这一过程,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
第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2,学生的地位
首先,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其次,青少年儿童享有合法权利,包括生存权、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3,当代学生的特点
1)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提前。
2)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
3)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
4)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5)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
6)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儿童的积极与不良影响同时增多。
7)学业竞争加剧,心理问题增多。
8)自我意识较强,价值观念呈多样化。
(二)教师
1,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是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主要职责的社会成员。
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发生高度分化之后的产物。
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非职业化阶段2)职业化阶段3)专门化阶段4)专业化阶段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角色
1)教师的社会角色:1,父母的替代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的楷模4,集体的领导5,“法官与裁判”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2)教师角色的更新转换:1,学习的促进者2,学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3,终身学习者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它既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生产劳动。
第一,劳动对象的能动性,生产劳动的对象是物;而教师劳动对象是人,是学生,是发展变化的,并具有主观能动性。
第二,劳动方式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劳动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劳动对象。
第三,劳动手段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不是生产某种物质产品,而是“生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的劳动不能像生产物质那样千篇一律。
第四,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其他劳动的效果往往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教师劳动效果则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隐含在学生身上。
第五,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并没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第六,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
每一位教师都要以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智慧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
3,教师的职业素养
1)专门知识素养2)专业才能素养3)专业精神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教师专业。
发展”;另一种是“教师。
专业发展”。
前一种理解指教师作为一门专业,由“非专业”演变成“专业”的历史过程,一般称为教师的专业化;后一种是非专业人员转化为专业人员。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提高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第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显示其独立性、自主性、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能在工作中体验到工作的价值。
第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师生关系投射出学校的价值取向、人际关系情况、管理水平等。
2,师生关系的构成
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工作关系3,伴随着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关系
3,师生关系模式
1)专制型2)民主型3)放任型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
第二,良好师生关系也在课
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
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补充。
第三,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
校外活动相对于学校教育活动来书,目的不很具体,但这种教育活动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