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自然景物、四时迁移触发作者情感而引起创 作冲动; 其二是“颐情典坟”,即搜求古典文献,蓄积 创作养料,捕捉创作情思,激发创作冲动。
没有认识到现实生活对文艺创作的重要影响。
(二)创作构思论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 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 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 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弗悦, 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 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 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 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四、思考题与阅读材料
(一)思考题
1、试述陆机艺术创作论的主要内容。 2、试比较曹丕与陆机的文体论。 3、玄学言意之辨对陆机文论的影响。
(二)阅读材料
1、张少康:《文赋集释》,人民出版社,2002年。 2、傅刚:《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中国社会科学》, 2001年第1期。 3、袁行霈:《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一辑。 4、陈良运:《“诗缘情”诗学意义新识》,《文艺理论研究》1990 年第4期。
二、《神思》篇的艺术想象论
“神思”一词出现于汉代,本意指人的精神活动和 思维方式。 魏晋南北朝,文人普遍用“神思”表示艺术想象。 《神思》描述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心理状态、情 感因素、构思想象与语言的关系,以及作者平时的 积累与文思开塞的关系等方面问题。
(四)《文心雕龙》的结构体系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 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 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 篇以上,纲领明矣。至於剖情析采,笼圈条 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 替於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於知音,耿介 於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 毛目显矣。
第二节
陆机《文赋》
陆机简介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远祖陆绩为汉末著名的经学大师 祖父陆逊为东吴丞相 父亲陆抗为东吴大司马 《晋书·陆机传论》:“文武奕叶,将相连华。” 东吴灭亡,投靠文坛领袖张华 “伐吴之役,利获二俊”。 太安二年(303),为后将军,讨伐长沙王乂,兵败,被诬谋反, 与弟陆云被司马颖杀掉,仅四十三岁。 “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2、创作的繁荣
(1)作家:建安三曹、七子,西晋三张、二陆、两潘,东晋陶渊明, 南北朝谢灵运、鲍照、庾信以及萧氏父子 (2)文体:五言诗,山水田园诗,玄言诗,宫体诗,辞赋、骈文、小 说、北朝民歌
第一节 曹丕的《典论· 论文》
《典论》/《自叙》、《论文》 现存的第一篇评论文学和作家的专论 “建安七子”: 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 徐幹(伟长)、阮瑀(元瑜)、应瑒(德琏) 刘桢(公幹)
第三节
刘勰《文心雕龙》
一、刘勰与《文心雕龙》概述
(一)刘勰简介
刘勰(约465—521),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世 居京口。 《梁书· 刘勰传》:“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 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馀年,遂博通经 论。” 大约在南齐末年(499—502年),写成《文心雕龙》 《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灭惑论》 518年,僧祐死。次年,刘勰奉旨在定林寺整理佛经。 520年,编经成功,出家,法号慧地。不一年,卒。
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刘勰 《文心雕龙》,对曹丕文体论的继承和发展。
“诗赋欲丽” 主张,认识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独特 的审美特征,推动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与批评更 加重视艺术美。
四、批评论
1、批评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与方法
“文人相轻 “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2、揭示“文人相轻”的原因
1、艺术想象的展开
“收视反听,耽思傍讯”,集中精力,心境澄明,即要 有虚静的心态。
艺术想象的特点:
一是,不受时空的限制,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
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二是,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
2、艺术形象的形成
“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主体情感与客 观物象在想象活动中不断交融,艺术形象逐渐构成。
(二)《文心雕龙》的写作缘由
《文心雕龙· 序志》:梦见随孔子南行,醒后 发心“敷赞圣旨”,但自认为注经难逾马融、 郑玄,于是转而论文。 重视文学的作用,深信文学作品可以阐明儒 学,有益政教。 当时文坛重形式轻内容,评论家们却不能正 确地给予批评,刘勰觉得自己有责任建立自 己的理论体系,来指导作家与评论家。
一、文学价值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章”,主要指诗赋等文学作品,也包括学术著作和章、表、 书、论等应用类散文。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鲁迅:“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 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不再把文学作为阐发经义的工具,而是用来反映现实生活,抒 发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4、 对“缘情说”的评价
陆云评《文赋》“绮语颇多”。 谢榛《四溟诗话》卷四:“绮靡重六朝之弊。” 纪昀《云林诗钞序》:六朝文风“自陆平原‘缘情’ 一语,引入歧途” 。 胡应麟《诗薮· 外篇》:“诗缘情而绮靡”是“六 朝之诗所自出”。
(三)“赋体物而浏亮”
赋以描写具体物象为主要特征,其风格以“浏亮” 为主。“浏亮”,清楚明白。 陆机对诗与赋文体风格的区分只是就总体倾向而言 的,其实诗也有“体物”的一面,赋也有“缘情” 的一面,只不过诗歌的抒情性更为突出,赋的体物 性更为明显。 陆机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感情性与形象性, 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3、语言传达
广泛搜求语言,“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具有独特的个 性。
(三)创作灵感论
灵感涌现时,“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灵感未发时,“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 灵感的有无非作家自身所能控制。
“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 行独犹响起。”
(三)《文心雕龙》书名的含义
《文心雕龙· 序志》: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 《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 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文心”,乃“言为文之用心”,即论文学的艺术构思;“雕 龙”,取战国齐人驺奭“群言雕龙”之意,论文学的形式美。 刘向《别录》:“驺奭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 奭’。” 从艺术构思与表现两方面探讨文学问题。
1、从第一篇《原道》到第五篇《辨骚》是全书的总论,即 刘勰说的“文之枢纽”。 作者首先提出“文原于道”的原则,其次说明写作必须 学习儒家圣贤的经典,再次指出“纬书”不可信,最后 论述文学作品的代表作——骚体。 2、从第六篇《明诗》到第二十五篇《书记》为文体论,即 所谓“论文叙笔”。 分别讨论诗、乐府、赋等三十五种文体,论述的原则是: 叙其源流,明其含义,选举范文,总结规律。 3、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九篇《程器》为创作批 评论,即所谓“剖情析采”。全书中最主要的部分。 4、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序或跋,说明这部书的名称、 写作动机、全书的基本内容等。
2、 “气”之类型
(1)清—刚,作家的阳刚之气,作品俊爽超迈风格 (2)浊—柔,作家的阴柔之气,作品凝重沉郁风格
(二)意义与局限 1、第一个以“气”评论文学现象
孟子“养气说”,修身养性;张衡“元气说”,哲 学问题。 刘勰“才有庸俊,气有刚柔” 韩愈 “气盛言宜”说 桐城派的“阳刚阴柔之美”
(二)本同末异
“本同”,文章共同遵守的原则,如用语言文字来 表达思想与情感等。 “末异”,各种不同文体的具体表现形态及不同的 风格特征。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八类,分别具有“雅、 理、实、丽”四种不同特征。
意义
对文体的分类更细密、更系统
班固、蔡邕
对文体特征的概括,为后人的文体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同, 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一)内涵
1、“气”之内涵
(1)作家的才性、气质 “文以气为主” “孔融体气高妙” (2)作品的语言、文体等方面的特色,即风格。 “徐幹时有齐气” “公幹有逸气” (3)内外相通。在作者,是才性、气质;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 的风格。
(二)“诗缘情而绮靡”
1、思想来源
《毛诗序》:“吟咏情性。” 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曹丕:“诗赋欲丽。”
2、理论内涵
缘:因;绮靡:美丽 以“情”作为诗歌的本质,以“美”作为诗歌的艺术特征。
3、“诗缘情” 与《毛诗序》“吟咏情性”比较
都认识到诗歌的抒情的特征 《毛诗序》强调“止乎礼义”,抒情只被作为一种 手段,其目的是要美刺,是要为政教服务。 陆机只讲诗缘情而不谈礼义,使诗歌的抒情不再受 儒家政教目的的束缚,而回归情感本身。
交代不能说出文思开塞的原因,以及如何培养和运 用文思的问题。将灵感视为“天机。
三、文体风格论
(一)十体分类法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 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 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 丽。
一、“意称物”与“文逮意”
《文赋》写作目的,解决“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问题。 “意”,指构思过程中所形成的具体内容,而不是文章 中已经表达出来的思想 “物”,指人的思维活动对象 “文”,指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章。 “意不称物”,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的对 象。 “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 的具体内容。 “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知与能,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艺术创作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