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水循环探究一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考向1 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读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A.陆地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C.海上内循环 D.小循环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图示水循环发生在陆地和海洋之间,为海陆间循环。
2.图中没有标注的水循环环节有( )①植物蒸腾②海水蒸发③地下径流④陆地降水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没有标注植物蒸腾和地下径流。
考向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3~4题。
3.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D解析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搬运泥沙等矿物质移动,从陆地输送到海洋。
图中④为地表径流,故D项正确。
4.图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 )A.使海平面上升 B.使水呈三态变化C.加速冰川融化 D.不断更新陆地水答案 D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该水循环是海陆间水循环,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塑造了地表形态;促进了能量转化和物质迁移。
考向3 水循环与水体转化地表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中,在水循环过程中,水体也在不断地转化。
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水体中,一般不能直接转化为河流水的是( )A.冰川水 B.湖泊水 C.大气水 D.海洋水答案 D解析冰川水融化可直接转化为河流水,湖泊水可直接转化为河流水,大气水通过降水可直接转化为河流水;海洋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才能转化为河流水,故D项符合题意。
6.河流水和湖泊水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取决于( )A.水量大小 B.水位高低C.地势高低 D.位置差异答案 B解析河流水和湖泊水的相互转化,主要取决于水位高低。
考向4 水循环与河流特征黄河发源于青海省,注入渤海。
全长5 464 km,流域面积75万km2。
下图为黄河下游某河段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黄河下游水量不断减少,从水循环角度来说,主要原因是( )A.降水减少 B.蒸发加剧C.下渗增多 D.补给减少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河流水下渗量大,故C项正确。
8.关于黄河青海河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位季节变化大B.含沙量大C.汛期短D.有结冰期答案 B解析青海河段位于黄河上游,主要补给来源是冰川融水,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汛期短;有结冰期。
故B项符合题意。
探究二水循环与人类活动考向1 城市建设与水循环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下图为城市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图。
据此完成9~10题。
9.城市内涝原因是( )①a过大②b变小③c增大④d受阻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a是降水,降水过多易引起城市内涝,①正确;b是蒸发,与城市内涝关系不大,排除②;c是下渗,城市地面硬化导致下渗减少,加剧了城市内涝,③错误;d是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受阻加剧城市内涝,④正确。
故选A项。
10.下列能有效防御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①采用透水砖②加强雨水回灌③保护天然池塘、河道④扩大绿地面积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 C解析采用透水砖、扩大绿地面积有利于增强下渗,保护天然池塘、河道有利于提高排水能力,均有利于防御城市内涝,①③④正确。
考向2 水利工程与水循环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甲线路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C.水汽输送 D.下渗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甲线路为水渠。
水渠是当地居民为了满足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而开挖的水利设施。
该线路从水库调水,主要影响地表径流,故B项正确。
12.关于乙工程对水循环和河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水量增加 B.上游含沙量变小C.地下径流增加 D.蒸发减弱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乙工程为水库。
水库建设使河流枯水期水量增加,洪水期水量减少,河流水量整体变化不大,A项错误;泥沙在水库沉积,下游含沙量变小,但对上游含沙量没有影响,B项错误;水库蓄水,库区水位上升,下渗加强,地下径流增多,C项正确;水域面积扩大,蒸发增强,D项错误。
考向3 植被变化与水循环下图为某地植被分布状况和水循环示意图,图中①~④代表水循环的环节。
读图,回答13~14题。
13.水循环环节①②③④中,受植被覆盖率影响明显的是(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①为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地表径流,④为地下径流。
受植被影响明显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故B项正确。
14.如果该地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 )A.①减弱 B.②减弱C.③增强 D.④增强答案 C解析①为海水蒸发,②为水汽输送,植被破坏对海水蒸发及水汽输送没有影响,A、B 两项错误;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植被破坏后,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地表径流增强,地下径流减弱,C项正确,D项错误。
1.为了验证湿地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上海市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做了如下实验。
请你完成相关问题,体会研究性学习的乐趣。
实验准备材料:①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塑料盒;②适量的潮湿土壤(田地里的熟土);③适量的自来水;④一块微湿的海绵;⑤两个喷水壶;⑥一个刻度清晰的卷尺。
实验过程:①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塑料盒子的一端用潮湿的土壤分别搭起一座相同坡度的“小山”,从盒的另一端倒入等量的水,形成“湖泊”;不同的是在其中一个盒内,将一块微湿的海绵压入“小山”底端的土壤里,并将该盒标注为1号,另一盒标注为2号。
②分别用两个喷水壶,往“小山”上洒等量的水,模拟降水。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观察内容:观察、比较两个盒内水面发生的变化。
(2)实验结果与总结①此实验中“微湿的海绵”代表的地理环境是________;②你观察到“降水”后,塑料盒内“湖面”上升的速度为1号盒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2号盒;“降等量雨”后,最终的“湖面”水位相比较,1号盒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2号盒;③结合前面的实验过程及观察结果,总结出“海绵”所代表的地理环境发挥的作用。
(3)拓展延伸①“海绵”代表的地理环境除在实验中所体现出的功能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②实验中的“海绵”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具有该功能的另一大类生态系统为________;它们在防御________灾害中大显身手,试分析它们是如何在上述灾害的防治中发挥作用的。
成果展示(1)略。
(2)①湿地②小于低于③海绵代表的湿地能够吸纳地表水,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量;从时间角度看,延缓了形成坡面径流的时间,可以平缓径流量。
(3)①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中的污染物质、维持生物多样性②森林洪涝湿地和森林都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在洪涝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属于治本的办法。
一是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降低了洪水的水位;二是延缓了径流形成的速度,即有效降低了流域的汇水速度,从而减轻洪灾的威胁。
2.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城市涝灾(内涝)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
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能够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
如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
(1)分析说明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作用。
(2)分析我国城市内涝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
(3)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成果展示(1)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回收利用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小了地表径流,可有效降低暴雨后城市内涝的频率和程度;改善城市小气候,气温降低,湿度增大,气温日较差减小。
(2)原因:短时间内(或特大暴雨)降水多,强度大;城市人口激增,城区建筑物密集,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暴雨强度;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或水泥路面大幅增加),不利于下渗;绿地、水面大幅减少;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城市管网不完善,排水能力弱。
措施:加强城市规划;完善城市排水系统;保护湿地(或增加水面面积);增加绿地面积;疏浚河道。
(3)海绵城市的建设,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使当地空气变得湿润,蒸发量增大。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一、选择题()读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能够表示的水循环类型有( )①海陆间循环②海上内循环③陆地内循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答案 D解析图中有陆地也有海洋,包括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故D项正确。
2.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是( )A.地表径流 B.下渗C.植物蒸腾 D.没有缺少答案 D解析图中陆地上的向上箭头表示蒸发和蒸腾,大气上空由海洋指向陆地箭头表示水汽输送,向下箭头表示降水,河流表示地表径流,左下角向下箭头表示下渗和地下径流,没有缺少环节,故D项符合题意。
下图为全球水循环模式图,箭头代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据此回答3~5题。
3.若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M、N分别为( )A.7、16 B.16、7 C.7、23 D.16、77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指向M的箭头只与两个数值有关,P是海水蒸发(84),T代表有77个单位以降水形式落回海洋,所以指向M的只有7个单位;指向N的两个数值,一个是M(7),另一个是Q(16),所以N为23。
故C项正确。
4.图中哪些环节与奔腾的长江水有关( )A.P、M、N、S B.P、M、T、SC.M、T、S、N D.S、P、Q、N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T指海面上的降水,与陆地径流无关,B、C两项错误;Q代表的是全球陆地上的水汽蒸发,也包括植物的蒸腾,图示情况中,Q蒸发的水汽,又重新成了N的组成部分,不会影响长江水流量,D项错误;海水蒸发(P)形成大气水,部分大气水经水汽输送(M)带至陆地,并形成降水(N),在地表汇集形成地表径流(S),奔腾的长江水属于地表径流,A项正确。
5.人类修建水库所在的环节是( )A.M B.S C.N D.Q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M表示水汽输送,N表示陆地降水,Q表示陆地蒸发,S表示地表径流。
人类修建的水库位于河流上,故B项正确。
下图为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性质的城市地面水量入渗随时间变化。
据此完成6~7题。
6.不同性质的地表,对水循环影响差异较大的环节是( )A.下渗 B.蒸发C.降水 D.水汽输送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在不同性质的地表,水的入渗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故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