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法则教育法辽宁·鞍山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四季的运转,天体的运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这些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可逆转。
那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不是也要遵循自然规律?答案是肯定的。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可逆天而行的。
我们自然法则教育法,是根据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
人的一生接受教育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一、幼儿养性零岁至三岁前,心无分别,污垢未染,真如湛然,德性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疑。
幼儿陶冶本性,正宜此时。
二、童蒙养正至十三岁前,物欲微熏,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
童蒙培养正见,正宜此时。
三、少年养志十三岁后,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
少年启导立志,正宜此时。
四、成年养德凡所当读书,如能自幼扎根熟读,庶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磬。
唯德业无穷,学无止境故,成年勤学行德,随时皆宜,无有终时。
现在许多人体科学的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在12岁之前记忆力最佳,理解能力偏低;12岁以后记忆力开始衰退,理解能力渐强。
我们根据这一自然规律,安排和设计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
一、“自然法则教育法”的教育理念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㈡、教是为了不教。
㈢、教学相长。
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在这句话中明确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做到三件事:1、传道;2、授业;3、解惑。
1、传道这里的“道”指的是什么?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道”就是传道中的“道”,也就是教育者要传的道,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
简单的理解就是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规则。
被教育者要按照“道”的要求去实践。
2、授业这里的“业”指的是什么?我们所讲的业是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和技能多的数不清,我们教育者不可能都知道,更不可能都教给学生,所以我们只要传授基本的东西就可以了。
被教育者学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后,要应用所学去解决类似的问题,進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3、解惑解惑就是解答困惑。
那么也就要求教育者自身要具备较高的修养和学识。
对于被教育者有疑惑要及时提问。
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教学目地是“教是为了不教”。
对于被教育者就是“学是为了不学”。
二十世纪60年代,叶圣陶老先生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凡为教,目地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
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这句话在他的论文集里多次出现,例如:“‘讲’当然是必要的。
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
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又如:“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地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地在达到不需要教。
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倚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地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1978年,叶老再次重申:“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
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最后,是“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 意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方面互相影响和相互促進,双方都得到提高。
二、“自然法则教育法”的教学原则㈠、重德修身,育人为本;㈡、遵循规律,重视基础;㈢、扫清障碍,排除干扰;㈣、找出关联,探索方法;㈤、反复练习,学以致用。
三、“自然法则教育法”的教学方法㈠、“操作-体验-体现”用一切载体進行“操作-体验-体现”这一过程。
㈡、化繁为简是从繁杂是事物表象中找出规律。
㈢、以简驭繁是应用规律去解决问题。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关键问题是找出“道”和“一”,并且应用它们。
四、“自然法则教育法”要达到的效果“操作-反思-迁移”,能够迁移是效果的体现。
这一过程是我们教学的基本模式,也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
通过“3·3·3”学具的基础训练题型、学会学习题型和社会适应性题型的操作,有效的开发大脑的潜能、学会使用自己的学习器官、学会学习、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而这些正是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所需的各种基础,尤其是通过“3·3·3”学具的训练,增强了大脑的“反思”功力,这是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保证和原动力。
与此同时,它还要将以上各种训练的效果及时迁移到教学、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去,逐步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3·3·3”总课题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杨玉英、朱法良两位研究员主持的科研项目,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研究。
在研究进程中,它历经了国家级的教育科学研究五个五年规划:这个总课题最初的两个基础性课题分别作为国家级的教育科研“六五”和“七五”项目的子课题;从1991年起,该课题的三个基础性课题在“八五”、“九五”、“十五”都被独立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3·3·3”科研体系。
“十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把以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三化”,即“简化、深化、规范化”,力求其内容和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做、知行合一,为进入向社会普及推广阶段做准备。
下面分别简述一下“操作”、“反思”和“迁移”这三个“3·3·3”科研体系中的核心概念。
其中有些在教育科学的各学科中也有界定,在这些界定的基础上,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本身的需要,進行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解释,以有利于大家理解和应用。
希望大家不要在名词概念上下功夫。
1、“操作”的概念(1)“操作”的界定。
在“3·3·3”科研体系设计的各种活动中,“操作”是指在“反思”指导下的全身心参加的智慧活动系统。
根据训练的需要,我们选择和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操作。
(2)“操作”的特点。
①在“反思”指导下。
这主要体现在:在操作前,操作者要明白“做什么-有什么用-怎么做”;在操作中,要“认识自己的身心-调控动作-获得成功体验”;在操作后,要“总结-形成思路-及时迁移”。
操作的全过程都是在意识的监控之下,这是提高操作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最主要的特点。
②全身心参加。
这是根据身心基础训练的需要提出的,“3·3·3”操作不仅仅是指身体各部份器官的外部动作,也是一种由身心共同参与的、综合的、内化与外化不断转化的双向活动。
③是智慧活动系统。
在“3·3·3”训练活动中,并不是任何的动作或活动都称为操作,而是指進行组合、分解和归类等智慧动作;每一类操作都要选取最佳方法;设计的活动并不是一个单个动作或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多个动作,而是有内部联系的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题目组成的动作系统。
(3)“操作”的层次、内容和种类。
①层次:a以外部动作为主的全身肢体活动和手的各种动作,人们常叫大肌肉运动和小肌肉运动。
以上两种运动又可分为一般动作、精细动作和高难动作。
大肌肉运动,如:为训练安排歌舞、智能团体操和智能运动会及各种形式的集体游戏。
小肌肉运动,如:学具操作基本题型中设计了手指运动和双手协调活动。
这类操作是身心的基础训练,它不仅可以使身心协调,而且对身体的健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一切技能技巧活动的基础。
b.以大脑内部活动为主的内部操作,如:学具操作中设计的快速回答、寻找最好方法、学习过程三个环节题型训练。
这能促使操作者从事的各种工作和学习活动简化、有序、高效。
c.有序的、不断增加内容和难度的、并需要在平静心态下快速操作的动作系统。
这类操作有三种:“身心基础训练”题型中的“集中-组合-循环”训练;“学会学习”题型中的“解题思路”题的组合操作训练;“及时迁移”中的“操作-反思-迁移”的全过程操作。
②内容:a.身心的基础训练;b.学会学习能力的训练;c.社会适应性能力的训练。
③种类:a.外部操作与内部操作;b.个人操作与集体操作;c.有学具操作与无学具操作。
2、“反思”的概念如何把在学具操作中所获得的效果迁移到其他各科的教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这是课题的最终目地,而迁移的关键问题是“反思’能力的培养。
以上,我们谈到了要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不仅要修理、提高“机器”的现有水平,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改進“机器”的性能、挖掘它的潜能。
那么,究竟由谁来修理“机器”和开发它的潜能呢?是教师和家长代替学生做,还是由他们指一条路让学生自己做呢?我们的方法是教师、家长引导学生自己做,教学生学会认识、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机器”,开发自己的潜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思”能力培养。
“反思”可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是学生终生受用的东西。
(1)“反思”的界定。
这里所说的“反思”,它不同于哲学上的“反思”概念,也不同于日常概念所说的“反思”,我们是借用哲学上“反思”这个名词,赋予它新的含义。
在本研究中,“反思”是指人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大脑为核心的整个身心活动的认识、监控和调节的功力。
它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的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2)“反思”的特点。
我们以“反思”与平常所说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来说明“反思”的特点:①对象不同。
以机器与产品作比喻,思考的对象一般指所做事情的本身,即产品,如做一道题目,是否做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