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数据采集仪技术规范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数据采集仪技术规范
3 数据采集传输仪的现状..........................................................................................4 4 技术要求的制定......................................................................................................6
户 可 以 根 据 自 身 的 需 求 进 行 选 通讯接口:八路 RS232,RJ45, 择。引用美国 ZWORD 公司的嵌入 系统技术,具备自动采集数据、 无线 GPRS,SMS 通讯接口
完善的查询统计功能,具备报警 电源:220V±10%,50Hz 功能。数据采集器具备保密功能, 能设置密码,通过密码才能调取 功率损耗:<30W
2.2 制定的方法
2.2.1 按照标准编制程序进行; 2.2.2 在调研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3
2.2.3 对依据不强或把握不太准的指标进行必要的调查与测试验证。
2.3 技术依据和相关资料
2.3.1 污 染 源 在 线 自 动 监 控 ( 监 测 ) 系 统 数 据 传 输 标 准 (HJ/T212-2005); 2.3.2 有关数据采集传输仪的研究成果与研制技术; 2.3.3 标准化工作导则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
目前,国内生产数据采集传输仪的厂家有几十家,由于在此之前 没有相关标准,各厂家的产品规格、技术指标和通讯协议都不相同, 处于各自为战的混乱状态,导致如果在同一地区安装了不同厂家的数 据采集传输仪,就需要在上位机安装不同的监控软件,给自动监测系 统的安装、管理和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规范污染源自动监控 系统数据传输协议和上位机监控平台,2005 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 《HJ/T212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为全 国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统一的数据传输标 准。
附件三: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数据采集 传输仪技术要求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数据采集传输仪技术要求》编制组 二〇〇八年一月
I
目录
1 制定本标准的背景和过程......................................................................................1 1.1 必要性.............................................................................................................1 1.2 编制依据.........................................................................................................2 1.3 标准编制过程.................................................................................................3
以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的形式发布“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 数据采集传输仪技术要求”十分必要,可以为数据采集传输仪的生产、 检测及使用提供技术依据,为仪器供应商和用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 持,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1.2 编制依据
为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监督管理,规范和促进污染减排“三大体 系”能力建设工作,完善国家环保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 司于 2007 年 12 月 10 日发出《关于制订国家环保标准〈污染源在线 监控(监测)数据采集传输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的函》(环科函
传输有多种通讯方式可供选择, 通信协议:支持国家环保总
包括电话线、RS485 总线、短信 局制定的《环境污染源自动
和 GPRS。可存储连续运行 30 天 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
的数据,存储方式为“先进先出” 范》
(FIFO)。
GSM 网络的短信息、GPRS 两种通 输入:八路 4-20mA,八路监 讯方式为一体,也可以采用宽带 网络(如 ADSL)的通讯方式,用 控通道
I
1 制定本标准的背景和过程
1.1 必要性
随着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根据现场监督管理和污染减排工 作的需要,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不断推向深入。目前,污染源自动监 控系统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全国已安装和正在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系 统的污染源已达数万个。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数据采集传输仪(以下简称“数据 采集传输仪”)发挥着在环保部门监控中心和污染源监控现场端之间 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采集 传输仪负责将监控数据传输至上位机,并将上位机的控制命令发送至 监测仪表,对污染源监控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
2.1.1 在制数据采集传输仪的行业标准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就是要符 合我国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尽量做到既要考虑国际先进水平,又要结 合我国现有的技术和工艺水平,还要考虑测试、检定仪器所能达到的 手段。所制定的技术指标及检测方法力求科学、合理、严谨。 2.1.2 考虑到技术的发展与数据采集传输仪的应用场合不同,在“数 据采集传输仪技术要求”中对数据才采集传输仪的控制器的类型和核 心频率不做限定。 2.1.3 本标准内容主要是为了满足环境监测的需要,在仪器的性能指 标及仪器保障性、安全性等方面做出规定。
60870-5-104 或 HJ/T212-2005 数
数据接口: 8 路标准 RS232 串口,支持各种应用扩展 (RS485),用于联接多台监 测设备; 8 路开关量输入(带 光电隔离),8 路开关量输出 ( 带 光 电 隔 离 ); 8 路 4-20MA/0-5V 模拟量输入,模 拟量转换进度:≤1%;一个 RJ45 以 太 网 接 口 : 一 个 CONSOLE 调试口。
3 数据采集传输仪的现状
目前国内生产数据采集传输仪的厂家有几十家,产品主要利用嵌
入式计算机、工业计算机和现地通讯技术,技术门槛较低,产品技术
相对比较成熟。由于受到应用复杂性和价格的限制,数据采集传输仪
几乎没有进口产品。
目前收集到的,在我国生产或销售数据采集传输仪的厂家及其仪
器的主要参数见表 1。
表 1 部分数据采集传输仪生产厂商和性能指标汇总
相关的数据资料;监控中心对数
据采集器有完备的即时采集调用
232/RS485,30
高性能工业控制机,平均无故障 路 I/O 接口,并具有扩展性;
运行时间≥5000 小时;
可采集 8 路模拟信号,以扩
·信号输入输出完全隔离;
展多种监测参数;
可存储 10 万组监测数据。
数据采集精度≥12bit,采集
频率≥1Hz。
传 输 方 式 : 支 持 光 纤 宽 带 工作电压:AC220V±20%,
/ADSL/CDMA/GPRS/MODEM 等 多 种 50Hz。
传输方式,支持一对一,一对多 额定功耗:≤6W 平均无故障
转发方式(数采仪可以同时向一 运行时间:10000 小时以上
2 原则与依据..............................................................................................................3 2.1 制定的原则.....................................................................................................3 2.2 制定的方法.....................................................................................................3 2.3 技术依据和相关资料.....................................................................................4
小时以上。 统计每 10 分钟数据的功能,排放
5. 支持 GPRS、CDMA 以及以 量异常、排放超标、污染治理设
太网传输。 施掉线等异常事件。
本机配置为数字量接口 4 个、模 环境温度:-10℃ ~ 45℃
拟接口 8 个和 I/O 接口 8 个;实现 相对湿度:≤85%
系统时钟同步,具备自检及死机 电源:220V AC,50Hz
生产厂家
西安较大长 天软件有限
公司
北京环科环 保技术公司
型号
智能环境监 理适配器 IV
型
HBMCS-3 型
主要功能
技术指标
适配器与黑匣子分体,适配器完 1. 10 路模拟量输入。 成将各类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标准
2. 4 路 RS232 或者 485 数据格式,并将其打包、加密后
3. 4 路开关量输入 传送至中心机,具备通讯控制、 身份校验、数据管理等辅助功能, 4. 后备电池可连续供电 8 个
4.1 技术要求制定的基本思路.............................................................................6 4.2 技术要求条款的制定.....................................................................................6 5 标准可行性分析......................................................................................................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