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电灾害调查规程》(报批稿)编制说明-广东地方标准

《雷电灾害调查规程》(报批稿)编制说明-广东地方标准

广东省地方标准《雷电灾害调查规程》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任务来源、协作单位、分工等)(一)任务来源本标准是根据《广东省质监局关于下达2016年广东省服务业地方标准制定立项计划项目第二批的通知》(粤质监标函〔2016〕982号)要求编制的,立项名称为《雷电灾害调查规程》。

(二)协作单位和分工情况本标准起草单位由广东省防雷减灾管理中心、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广东省气象防灾技术服务中心、广州市防雷减灾管理办公室、江门市新会区气象局共同承担,由广东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102)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敏辉、曾阳斌、陈易昕、周彦斌、安宁、徐海秋、邹毅、韦智嘉、范伟建、彭凯、邱波、殷启元、吴坚。

(1)黄敏辉、徐海秋确定标准制定原则,全面负责资源的调配、方案的审定及全面组织实施。

(2)曾阳斌、陈易昕、安宁、吴坚负责编制标准编制说明、标准技术内容和标准文本,处理专家征求意见,报送送审稿。

(3)陈易昕、周彦斌、邹毅、韦智嘉、范伟建负责调研、资料收集并提供第4章、第5章、附录E的技术内容。

(4)曾阳斌、周彦斌、邱波、殷启元负责提供第6章、第7章、附录A、附录C、附录D的技术内容。

(5)曾阳斌、吴坚、安宁、彭凯负责提供第8章、第9章及附录B的技术内容。

二、立项的必要性,标准拟解决的问题雷电灾害被联合国列为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随着现代化信息事业的日益发展、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雷暴日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雷电灾害给全社会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对雷电灾害进行调查、鉴定,可以通过雷电灾害事故实例,分析灾害共性因素,找准灾害防御切入点,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建立更完善的机制,为政府指挥部署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是气象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

雷电灾害调查鉴定需要按照广东实际形成一套完整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和操作规程,使得雷电灾害调查鉴定作为气象防雷社会服务体现其科学性、权威性和公益性,服务广东社会人民的气象安全保障需求。

通过制定我省雷电灾害调查地方标准,规范调查、鉴定的操作规程,整合应急处置、事故调查、鉴定基本业务、操作流程,管理权限、资料收集、处理以及根据事故开展区域雷电防御指引、风险评估等相关工作,系统地建设雷电灾害调查的整套应急处置公共服务机制体制,为科学有效地开展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规范化、合理化,有效增强时效性和准确率,并结合推动区域灾前发布预警、灾中动态监测、雷击风险评估业务服务工作,进一步发展公共气象、资源气象和安全气象工作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三、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标准框架和内容的确定)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遵照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标准及其规范,并结合广东省地方标准的特点来编制。

标准内容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雷电电灾害等级、基本要求、调查流程、调查内容、资料归档等8章内容,附录A~附录G7个附录。

(一)关于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雷电灾害调查的基本要求、调查流程、现场调查、气象资料分析、灾害分析和判定、调查报告、资料移交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雷电灾害的调查和判定。

(二)关于术语和定义本标准对“雷电灾害”、“雷电灾害调查”、“雷击点”、“雷电定位系统”、“雷电防护装置”、“外部雷电防护装置”、“内部雷电防护装置”和“雷电电磁脉冲”进行了定义。

(三)关于基本要求分调查方法和调查组织两节。

根据现有法律法规、灾害事故调查要求、雷电灾害调查业务程序等制定本章内容。

(四)关于调查流程提出了调查组从接受委托开始到形成调查报告并移交资料给委托方的各个步骤流程。

(五)关于现场调查本章分基本要求、现场询问、现场勘查、现场资料收集(1)基本要求提出现场调查过程应处理的基本要素,提出五种受灾类别。

(2)现场询问提出现场询问应处理的技术动作,根据不同受灾类别提供可参考的技术处理方式。

(3)现场勘查提出了现场勘查应处理的技术动作,提供可参考的技术处理方式。

(4)现场资料收集提出现场调查时应收集的资料及其要求。

(六)气象资料提出了对事发时受灾现场气象资料分析的数据要求。

主要有四个方面,雷电预报、雷雨大风(雷暴、雷电)预警信号、雷达资料、雷电定位系统。

(七)关于灾害分析和判定提出应结合现场调查资料与事发时的气象资料进行灾害分析的方法,以及对气象资料查阅的基本要求和处理方式。

提出雷电灾害的分析的两种结论:a)判定为雷电灾害;b)不足以判定为雷电灾害。

提出确认为雷电灾害后灾害分析应取得的基础信息及分析手段,将雷电对户外人员的影响写入附录B(资料性附录),该部分主要参考了GB/Z33586-2017/IEC/TR 62713:2013 《降低户外雷击风险的安全措施》的内容,雷电对建筑物的损害写入附录C(资料性附录),该部分参考了GB/T 21714.1/IEC 62305-1:2010 《雷电防护第1部分:总则》的内容。

(八)关于调查报告技术调查报告的写法,格式写入附录D(资料性附录)。

(九)关于资料移交根据现有法律法规及业务规程,提出资料归档及移交的要素。

四、与现行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等上位标准关系。

本标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

其中,结合广东省雷电灾害调查业务的实际情况,对气象行业标准QX/T103-2017《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的部分内容进行细化与调整,相关内容总结如下:(一)根据广东省雷电灾害调查业务的实际情况,将QX/T103-2017中“调查取证”的大部分内容,细化为现场调查和气象资料分析。

从现场询问、现场勘查、现场资料收集三个方面归纳了现场调查的内容,并对受灾情况进行归类,规范了各类情况下应执行的动作,更具可操作性。

(二)根据广东基层气象业务台站的实际情况并结合雷电灾害调查分析的必要要素,细化了气象资料资料分析的数据调取要求,并用较实用的省、市、区的雷电预报结果、雷雨大风(雷暴、雷电)预警信号、雷达资料、雷电定位系统资料替代了QX/T103-2017中的邻近气象台站观测记录资料、闪电定位资料、气象雷达资料、大气电场资料、卫星云图资料等资料。

(三)在QX/T103-2017的基础上,增加了雷电致灾原因分析的辅助材料(附录B雷电对户外人员的影响、附录C雷电对建筑物的影响),给雷灾判定提供科学依据。

(四)根据现有广东省雷电灾害调查业务的操作模式细化了雷电灾害现场调查表(附录A 雷电灾害现场调查表格式),表中内容与正文现场调查的动作互相呼应,方便操作,能较好地还原受灾现场情况、细化雷灾下垫面描述、为后期雷灾分析提供较详细的数据。

(五)根据广东省雷电灾害调查业务的的操作模式细化了雷电灾害事故技术调查报告格式(附录D雷电灾害技术调查报告式样),该式样涵盖了正文要求的所有技术因素和要点,可作为雷灾调查报告的标准化模板。

(六)考虑到相关技术指标已有国标、行标作出规定,未将QX/T103-2017要求的雷电灾害等级划分,雷灾调查的仪器、设备主要性能指标和技术指标,剩磁检测等内容列入本标准。

(七)QX/T103-2017第9.3条,提出雷电灾害的分析的三种结论:雷电灾害、非雷电灾害和不确定。

本标准将不确定和非雷电灾害两种状态合并为一项。

提出雷电灾害分析两种结论:a)判定为雷电灾害;b)不足以判定为雷电灾害。

五、编制过程(标准调研、研讨、征求意见情况)1、2017年4月-8月,起草单位组成标准编写组,调研全省雷电灾害调查业务运行情况。

2、2017年8月-11月,开展资料搜集工作,收集国内外相关标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分析。

2、2018年11月-6月,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形成工作组讨论稿(第一稿),于6月12日召开工作组会议,确定标准框架为: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雷电灾害级别、5总则(5.1 调查原则、5.2调查组织)、6调查程序(6.1 初步核实、6.2、一般雷电灾害、6.3较大雷电灾害、6.4重特大雷电灾害)、7调查内容、8资料归档、9报告应用。

3、2018年6-9月,对工作组讨论稿(第一稿)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充实,于2018年9月13日召开工作组会议,确定作组讨论稿(第二稿),主要内容有: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雷电电灾害等级、5基本要求(5.1调查原则、5.2调查组织)、6调查流程(6.1通则、6.2一般雷电灾害、6.3较大雷电灾害、6.4重大及特大雷电灾害)、7调查内容(7.1现场调查、7.2 资料查阅、7.3 灾害分析、7.4防雷安全事故责任调查、7.5技术报告)、8资料归档、附录A(资料性附录)雷电灾害信息接报登记表格式、附录B(资料性附录)雷电灾害现场调查表格式、附录C(资料性附录)雷电灾害技术调查报告式样、附录D(资料性附录)雷电灾害事故报告式样、附录E(规范性附录)雷电定位系统特性要求、附录F(资料性附录)雷电对户外人员的影响、附录G(资料性附录)雷电对建(构)筑物的损害、参考文献。

4、2018年10月17日,召开专家咨询会,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省气候中心、广州市气象局、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的专家参与本次会议。

根据专家咨询结果,工作组讨论稿(第二稿)作以下修改:增加“第8章灾害分析与判定”、将“第7章调查内容”改为“现场调查”并将灾害分析部分转到第8章、删除“调取受灾地点邻近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观测记录要求”、删除“气象卫星云图资料”要求、雷电定位系统运行特性的指标改为推荐性指标、附录C增加雷达资料因素。

将雷灾发生地及周边区域的今年雷电灾害资料查阅改到现场询问章节、修改流程图、明确事故安全责任相关章节内容等。

综合以上形成征求意见稿。

包含以下内容: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雷电电灾害等级、5基本要求、6调查流程、7调查内容、8灾害分析与判定、9资料归档、附录A(资料性附录)雷电灾害信息接报登记表格式、附录B(资料性附录)雷电灾害现场调查表格式、附录C(资料性附录)雷电灾害技术调查报告式样、附录D(资料性附录)雷电灾害事故报告式样、附录E(规范性附录)雷电定位系统特性要求、附录F(资料性附录)雷电对户外人员的影响、附录G(资料性附录)雷电对建(构)筑物的损害、参考文献。

6、2018年10月-11月,征求意见阶段。

编写组在全省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面向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体委员、省市县各级气象业务单位、广东省气象防灾减灾协会及全省各级质检管理部门等单位的专家征求意见。

共收到20个单位和专家反馈的41条意见。

7、2018年11月-2019年2月,研讨处理反馈意见,形成送审稿。

确定了标准由以下内容组成: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基本要求(4.1调查原则、4.2调查组织)、5调查流程、6现场调查(6.1基本要求、6.2现场询问、6.3现场勘查、6.4现场资料收集)、7气象资料分析、8、灾害分析和判定(8.1灾害分析、8.2灾害判定)、9调查报告、10资料移交、附录A(资料性附录)雷电灾害现场调查表格式、附录B(资料性附录)雷电定位系统特性要求、附录C(资料性附录)雷电对户外人员的影响、附录D(资料性附录)雷电对建(构)筑的损害、附录E(资料性附录)雷电灾害技术调查报告式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