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工作情况汇报【篇一: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康县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是进陕入川的重要通道。
境内高山、沟壑、河谷纵横交错,“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康县的基本地理特征。
全县辖8镇13乡、350个村、5.86万户、2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61万人)。
全县总面积29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6万亩,人均耕地1.76亩。
境内最高海拔2483m,最低海拔560m,属典型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年均气温12.1度,无霜期207天,日照时数1433.7小时,年降水量742mm,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是甘肃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也是全省58个国家扶贫重点县之一。
现将康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做以下简要汇报。
一、贫困现状及原因年的28.7%。
2010年国家实施“两项制度衔接”(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按1196元的扶贫标准,全县共有贫困人口13.63万人,贫困面为71.9%。
国家实施新十年扶贫开发,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对扶贫开发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将贫困标准提高到2300元后,全县贫困户为24041户,贫困人口93516人,贫困发生率为53%。
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甘肃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扶贫难度相当艰巨,要在2020年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任务十分繁重。
主要表现在:一是区位偏僻,缺乏大交通的带动。
康县地处西秦岭南麓,山大沟深、交通不畅,远离大中城市,距离兰州550公里、西安510公里、成都580公里。
目前,全县高等级公路中仅有二、三级混合公路2条81公里,在建的成武高速、十天高速、武灌高速均与我县擦肩而过,缺乏一级公路、高速公路等主干交通,严重制约康县融入关中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
二是立地条件严酷,自然灾害频繁。
全县贫困人口多数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自然障碍区”,其中高寒阴湿区占36%、半山干旱区占21%、深山林缘区占19%、河谷川坝区占14%。
县内平均海拔高,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暴洪、泥石流、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频繁,是全国泥石流最频发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县共排查出次生地质灾害357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360处,随处可见、随时发生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问题突出。
康县沟壑纵横,万家大梁、苏家大梁及牛头山三大山系横亘交错,将全县分为南北中三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全县溪流遍布,总体成“一江(犀牛江)十四河”分布。
农村群众居住分散,通行通水通电通讯十分困难,尤其是南部几乡镇,境内有三分之二的农户居住在山上和半山上,且居住非常分散,目前尚有百分之四十的村社未通路,各社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全是羊肠小道,回头路、断头路多,运输全靠人背畜驮,“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落后面貌从根本上没有改变。
全县350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中,有22个行政村、580个自然村不通公路,涉及人口14609人;全县有9.2万亩川坝地、863个沿河村庄,急需修建护村保地防洪河堤577公里,目前仅建成140公里,尚有6.97万亩耕地、654个村庄因无防洪设施致使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保障;全县可发展耕地灌溉面积19.81万亩,目前建成有效灌溉面积5.56万亩,仅占可发展面积的28%;全县17.61万农村人口中仍有84684人还存在饮水困难,在解决了饮水困难的90057名农村人口中,仍有74235人饮水存在安全问题。
因基础设施滞后,瓶颈制约问题突出,群众生产生活极为不便,浪费大量的劳动力,严重制约着生产要素的发挥。
四是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效益差。
据全县土壤资源普查情况,全县耕地中,山坡地约占到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川坝、河谷地约占10%,坡地多、平地少,瘦地多、肥地少,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为93.5%,其中:中产田占4.2%、低产田占89.3%,多年来粮食产量一直在1.2亿斤左右徘徊。
贫瘠的土地、严酷的生产条件,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经过详查显示,如考虑到劳动力成本,粮食及特色农业生产效益基本为负收入,如玉米生产亩效益-22元,小麦亩生产效益-82元。
五是科技水平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力不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生产后劲不足。
同时,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的先天缺陷与后天乏力,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思想观念保守,农业生产中应用科技能力不高,科技人员数量较少,全县共有各类技术推广站76个,农林牧等技术服务部门科技人员377人,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对各类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的需求。
农村特色产业缺乏新品种的引进,产品缺乏精深加工,未形成产业链,农业商品化、产业化程度低,严重阻碍了产业效益的提升和规模化经营。
六是缺乏大龙头企业带动,服务体系不健全。
全县拥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和省级高新企业只有独一味公司一家。
多年来,我们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发展了一批以农特产品加工、中药材种植加工等为重点的龙头企业,但由于企业起步迟、积累少、贷款难等影响,投入不足,企业难以做大做强,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够。
七是劳动力技能培训滞后,劳务输转层次低。
近年来,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全县9.23万青壮年劳动力中,每年输转劳动力大约5万人次,目前除县内以短临工形式输出2万人次外,长期在外输出仅为3万人次左右,每年创劳务收入约2亿元。
但由于劳务培训的资金不足,基层乡镇科技培训基地尚不完善,全县仅有劳动力培训机构3个,大多数务工人员以苦力型劳动为主,劳务收入比较低。
八是县乡财政困难,产业发展缺乏资金。
2012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为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033万元,财政收入低,农民收入积累少,收入来源单一,挣钱少,但花费渠道多,成本高。
片区农民因灾返贫率高,尤其是汶川地震等灾害把农户拖入贫困的深渊,积重难返,“5.12”地震灾后重建中,大多数农户负债3—5万元,部分特困户负债高达5万元以上;贷款“两难”问题十分突出。
加之近年来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农村教育、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城市低保、医疗保险等政策性支出都需要市县配套财力,我县财政既要维持机关正常运转,又要支持地方事业发展,财力和资金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二、主要工作和成效自1991年我县被列入省列扶贫县、2001年被列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以来,在中央和省、市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历届县委、政府组织带领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篇二: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宜章县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为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县始终坚持把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按照“政府引导、项目争资、产业富民”的工作思路,依靠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壮大扶贫主导产业,巩固扶贫成效,先后重点扶持了水果(脐橙、杨梅、金秋梨)、油茶、茶叶、大棚蔬菜、烤烟、肉牛、灰天鹅等种植、养殖产业。
为贫困户打造了“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长效脱贫致富产业,进一步巩固了扶贫成果。
现就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汇报如下:一、现代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今年,我办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为契机,狠抓争资立项,以项目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切实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建设九大扶贫产业基地。
①脐橙种植基地。
完成脐橙种植6500亩,为任务的100%;②油茶种植基地。
完成油茶种植3200亩,为任务的100%;③蔬菜种植基地。
完成蔬菜种植20280亩,为任务的52%;④茶叶种植基地。
完成茶叶种植1500亩,为任务的100%;⑤小水果基地。
共种植杨梅、金秋梨、水晶梨、大枣等水果7250亩;⑥牛、羊养殖基地。
共养殖肉牛350头,养羊3200只; ⑦生猪养殖基地。
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基地15个,年出栏生猪78000头; ⑧家禽养殖基地50个,养鸡、鹅210000羽;⑨农产品加工基地3个。
永吉农业开发1有限公司的红薯精深加工,加法果业公司的脐橙加工,三农公司的生态有机饲料加工。
产业项目建成后,年可为贫困农民增收5078.9万元,贫困农民人平增收476元。
增幅达17.9%。
二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扶贫开发产业化。
我县用现代工业的发展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6个,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98个村3724户16758贫困人口,进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中,贫困农民增收798万元,有5024人实现脱贫。
二、突出园区建设,搞好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开发园规划及项目库建设。
一是突出园区建设,提升综合承载力,充分利用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调区扩区契机,规划好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开发园。
我办积极协助农办启动现代农业扶贫开发产业园的规划设计。
6月12日,由农办和扶贫办组织召开了现代农业扶贫开发产业园规划和项目申报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园区规划设计、项目布局、项目包装和申报等工作。
6月底完成了项目包装和申报工作。
二是努力争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框架下的投资政策倾斜,积极向省政府、省扶贫办争取搞活一块的重点项目的立项和财政扶贫资金重点支持。
认真做好2013至2015年扶贫开发重点项目的考察、评估、论证、筛选和重点项目库建设。
2【篇三:精准扶贫工作汇报】蒿坪镇黄金村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汇报(2015年5月22日)尊敬的吴主席,在座各位领导:现将县政府办驻蒿坪镇黄金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黄金村位于蒿坪镇西北部,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216户783人,其中贫困户128户430人,低保户15户,五保户20户,353人常年外出务工。
全村耕地面积1650亩,林地面积57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763.5亩。
村内通村公路共有17.8公里,其中,硬化公路9.8公里,普通泥土公路8公里。
全村约一半的农户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
全村有砖房33户,进城入镇购房46户,土墙房118户。
(在即将进行的镇村机构改革中,原黄金村与龙泉村合并成黄金村,合并后全村共456户1763人,其中贫困户181户610人,低保户26户,五保户22户。
全村耕地面积3620亩。
辖区内现有三处小型移民安置点。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自2014年包联黄金村以来,经过联村领导多次实地调研,驻村工作队员深入群众走访座谈,结合村情实际,确定了“抓搬迁、建果园、促务工、搞三讲”的扶贫工作思路,制定了《黄金村精准扶贫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真抓实干,使村容村貌大改观,村民走上致富路,建成家富、人和、村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于前期精准扶贫工作没有具体的项目及资金扶持政策,但县上给71个贫困村开了口子可以建村级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补助,我们认为这个政策才是能够真正惠及群众个人的,因此,驻村扶贫工作首先确定了抓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