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义士虞卿提起虞卿这个人,还得从范雎说起。
话说范雎在魏国无罪,遭须贾猜忌,须贾上报丞相魏齐,魏齐对范雎严刑拷打,几近惨死。
所幸在郑安平的帮助下随访魏的秦国使臣王稽辗转逃离魏国,更名张禄,居于洛阳。
后来秦昭襄王任用了范雎,升迁相国。
范雎一心辅佐昭襄王,昭襄王也对范雎是言听计从。
当时秦强魏弱,范雎便准备顺势借强秦之手雪洗昔日之仇,魏齐的厄运也就跟着来临了。
魏齐听说范雎要自己的脑袋,便丢弃相印急奔赵国投平原君。
秦国紧追不舍,大有“不得魏齐,誓不罢休”之势。
魏齐在平原君众宾客的帮助下,逃至相国虞卿处。
虞卿与魏齐素有交。
虞卿深知赵王畏秦犹如虎狼,解相印,与魏齐共扮作百姓,同往信陵君处。
就要到达信陵君所时,虞卿将魏齐安置于城外,自己先行试探信陵君的态度。
信陵君有些犹豫,没有慷慨接纳。
虞卿在信陵君所耽搁的时间超出了两人离开时约定的时间,魏齐估计无望,只身一人于茫茫天地间,却无一可以容己之处,内心倍感悲苦与绝望。
等到虞卿赶到魏齐安置之地时,魏齐已经魂归九泉。
魏齐死了,虞卿本还可以重新回到赵国,再博得一官半职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可是他感慨世情,遂不复游宦,隐于白云山中,著述自娱,讥刺时事,有书《虞氏春秋》传世。
之二:可悲白起白起,秦昭襄王时期的一员名将,封武安君。
初,范雎升秦相,昭襄王尽听范雎计,欲攻打韩。
韩上党守将冯亭上书韩王:与其投降秦国,不如投降赵国;赵国得到上党17城池,秦国必然进军赵国,而韩可以自保。
冯亭得令,将城池进献给赵王,赵王欣然接受。
紧接着,秦赵之间就开始了一场旷日较量。
先是秦将王龁与赵将廉颇相持于金门山。
金门山下有杨谷水。
当时,秦军屯杨谷水之上游,赵军屯其下。
秦偏将王陵献计:阻断杨谷水,困死赵军。
不料廉颇早作预防,深坑蓄水,数月充裕。
范雎见廉颇不好对付,就大用离间之计,在赵国都城邯郸大事散播谣言,说廉颇老而怯懦,屡战屡败。
赵王昏聩,竟然听信谣言。
这赵国人也真是,眼看国将不国了,干嘛还要去听信他人之言啊?——可能够把秦国编造的谣言传到赵王耳朵里,并使其深信不疑的人,会有何等的身份呢?食人之禄,家人亲戚都居人“篱下”,怎就不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赵王撤下廉颇,启用赵括。
秦见赵中计,随即派白起,一举在长平关灭了赵括的几十万大军,投降者达40万之众。
白起因冯亭当初的嫁祸之策,使白起深信“其吏民不乐为秦,而原归赵”,便一夜间坑杀赵降卒40万,“血流淙淙有声,杨谷之水,皆变为丹,至今号为丹水”;又“武安君收赵卒头颅,聚于秦垒之间,谓之头颅山。
因以为台,其台崔巍桀起,亦号白起台。
”武安君白起乘胜继续进攻赵,几近邯郸,赵王急忙求良策。
平原君门客苏代用离间计离间应侯范雎与武安君白起说:“君不如许韩、赵割地以和于秦。
夫割地以为君功,而又解武安君之兵柄,君之位,则安于泰山矣!"范雎醉心功利,恐秦之大功皆归于白起一人,故而向秦王谏言要求以割地求和,收兵停止进攻。
这边白起连战皆胜,正欲进围邯郸,忽然听说要班师,知道是应侯的主意,心里非常生气,从此与范雎接下了心结。
武安君在民众中宣言说:”自长平之败,邯郸城中,一夜十惊,若乘胜往攻,不过一月可拔矣。
惜乎应侯不知时势,主张班师,失此机会!“秦王听说后很后悔,要重新攻打赵国。
白起适有病,不能领军,乃改命大将王陵。
王陵率领十万大军围攻邯郸,赵王派廉颇御敌,屡攻不下。
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之代王陵,武安君奏言,邯郸惊悚已过,况廉颇老将,未易攻也。
秦王强之行,白起固辞。
秦王复使应侯往请,武安君怒应侯前阻其功,遂称病。
秦王怒白起之拗,命王龁往代王陵。
王陵归国,免其职。
王龁围攻邯郸,五月不能拔。
白起闻之,谓其客曰:“吾固言邯郸未易功,王不听吾言,今竟如何?”客中有善应侯者,泄其语。
应侯言于秦王,必欲使武安君为将。
武安君再次称病。
秦王大怒,削其爵位,贬为士伍,迁于阴密,立刻出咸阳城,不许停留。
白起行到杜邮,暂歇,以等候行李。
应侯复言于王,说白起之行,心中怏怏不乐,大有怨言,其托病非真,恐怕会到别国去,将来成为秦国的祸患。
秦王就派人到杜邮,命白起自刎。
——秦国堂堂大将,纵横沙场几十年,为秦国攻下诸侯七十余城池,战功赫赫,而一朝殒于功名权力之手!范蠡有言:“狡兔死,走狗烹。
”司马迁有言:“敌国破,谋臣亡。
”——所谓的社会角色,只不过是当权者手中的一粒棋子罢了。
在其位,应尽其职,切忌职务之外的胡思乱想。
之三:蓄意霸秦吕不韦吕不韦是攀着秦王孙异人这根绳索登上人生的巅峰的。
吕不韦的高升得从秦王孙异人为质于赵说起。
秦王孙异人,秦昭襄王太子安国君的儿子。
其母早亡,被选送到赵国当人质,以示秦国对赵国的友善。
在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国对赵国侵扰不断,异人自然就成了赵王发泄愤懑的对象,几次差点被杀害。
当时,吕不韦还只是邯郸市井中的一名富商而已。
吕不韦父子相中了王孙异人的贤明聪慧和特殊身份,又了解到秦国国内备受秦太子安国君宠爱的华阳夫人膝下无子,就决意投资巨额钱财,投二人之所求,帮助异人逃归华阳夫人膝下,让华阳能够借助爱子之名分永享尊贵,让异人能够借助华阳得宠有权的优势日后顺利当上太子,为今后继承王朝大业奠下坚实的基础。
吕不韦父子不惜抛撒重金,买通重重官隘,还将自己的已有身孕的妾赵姬送给异人。
赵姬嫁给异人之后,产下一子,名曰赵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嬴政。
书上对赵姬的描绘非常有意思:“云鬓轻挑蝉翠,蛾眉淡扫春山,朱唇点一颗樱桃,皓齿排两行白玉。
微开笑靥,似褒姒欲媚幽王;缓动金莲,拟西施堪迷吴主。
万种娇容看不尽,一团妖冶画难工。
”异人回国,拜华阳夫人为母亲,改名子楚(华阳是楚女)。
异人回国,秦国攻打赵国的决心更加坚定。
赵王又派人求魏国救援。
魏国怕因此烧身,想以尊秦为帝来退兵,就遣使与赵商议。
赵平原君不能决断。
齐人鲁仲连当时正在被围的赵国城池之中,听说人们要尊秦为帝,就来见平原君,要求见魏国的使者。
鲁仲连凭借自己的三寸不乱之舌,三言两语就把即将成型的尊秦为帝的计划给破了。
这边秦国听说魏赵两国在商议尊秦帝一事,就驻兵汾水;不久秦王见商议无果,就立即令王齕大举进攻赵国。
平原君忙求晋鄙带兵来助,晋鄙以王命拒之。
这回,守门老人侯赢给信陵君无忌出了个主意,求魏王宠妾如姬帮忙。
——他们这帮人,平时在女性面前是何等的傲慢,这会儿他们没辙了,就握住如姬渴望给父亲报仇的心理,以替她杀死仇人为条件,要求如姬做枕边工作,趁魏王不注意偷取军符,取代晋鄙领军大权。
无忌得到军符,连夜赶往晋鄙驻军地邺下。
晋鄙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再次拒绝信陵君的要求。
无忌出行之前,侯生赢还推荐了一个剽悍男子朱亥。
当晋鄙不给军符时,朱亥就击杀了晋鄙。
——可惜一代忠臣、旷世名将,最后却因其忠而遭谋害!无辜至极!——秦国攻打赵国失利。
为稳住秦王对自己的信耐,范雎岀谋,要秦王灭周取鼎,此策大合秦王之意,范雎的地位又重新得到了巩固。
正在范雎为自己得意时,一博学善辩、自负甚高的燕人蔡泽,向范雎细说利害,轻松取代范雎相位,……之四:赵盾之与晋国晋文公重耳出逃19载,65岁归国即位,成就了一番霸业。
晋文公薨,晋襄公即位;晋襄公立其子夷皋为世子,任赵盾为中军元帅。
晋襄公薨,群臣欲奉太子夷皋为君,赵盾阻拦,理由是他认为,当时晋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日益强盛,而在这个时候奉一位年幼的孩童为国君,显然很难像晋文公重耳那样将晋国建设成可以称霸中原的强国。
晋襄公在世时把自己的长子遣去秦国谋求发展,在赵盾心目中,晋襄公的这个长子也总比年幼无知的太子强,而且自古立长不立幼是诸国约定俗成的规矩,更何况,迎接从秦国归来的公子为君,又可以巩固秦晋之间的交情。
于是,赵盾不顾众大臣的阻扰,将先君遗言连同他的遗孀和遗孤冷落一旁,私自派人入秦聘请长公子归国为君。
可是长公子未登基,这边的遗孀带着遗孤整天在朝堂上大哭大闹,众大臣也不知是对先君的遗命念念不忘还是出于对孤儿寡母的同情,于是就联合起来劝阻赵盾。
只叹一代功臣名将,竟在这个不能计较私情与柔情的时刻被母子二人的凄切所动,居然改变了主要,同意立幼主,此即为晋灵公。
当迎接晋襄公长公子的人马还未到晋国国界,晋灵公已经登上了宝座。
为了避免长公子回国后出现的尴尬,赵盾立刻派出大队兵马跨过秦晋边际与迎君部队展开交锋,长公子在混乱中被乱军杀死。
晋灵公成年后残暴荒淫、贪图享乐,不理朝政。
他养了一条烈犬,身高数尺,体健力猛。
大臣稍有不逊就会遭受此犬的生撕活扯。
赵盾忍无可忍,趁着一次入宫觐见未得,一怒挥剑斩杀了烈犬。
最为甚者,他在城中建起一所园子,名叫梨花园,专供自己欣赏歌舞戏剧享乐。
那园子是半开放式的。
有一次上演一个武打的剧目,剧情吸引了路过的百姓,不到多久,园子边就围了好多人。
灵公看戏入了迷,看到戏台上面捻弓拔箭,于是也拉开弓寻找射杀的目标,他一搭箭就准准地朝围观的人群射去。
百姓中顿时一片混乱,跑的跑躲的躲。
见此情景,灵公更来了兴致,竟然让侍卫将那些所有老百姓包围起来让他射杀取乐。
霎那间,梨园上下血流成河!城中几乎没有几家幸免于丧亲!而在这些灵公荒淫无道的生活中,近臣屠岸贾充当了一个为了个人私利而一味怂恿、甚至不惜为灵公的无道“出谋划策”的佞臣。
——这之后,举国上下怨声载道,换主之音启窗可闻。
因而,紧接着,朝中众臣将灵公杀死,另外立了新君,而此时的屠岸贾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随时都有被杀的可能;然而,狡猾的屠岸贾充分发挥其善于恭顺与周旋的本领,命保留下来了,却暗暗地与赵盾结下了私怨。
之五:冤死申舟晋楚两国正国运昌盛之际,各自都在为本国扩张领地、争抢藩属国而奔波。
一次,楚庄王召集大臣,商议怎样把郑国从晋国的手中抢过来。
公子策进言说,楚国最亲近的是齐国,而对晋国最为忠诚的莫过于宋国。
如果我们兴师伐宋,晋国就只能忙着来救宋国了,怎么敢跟我们争抢郑国呢?楚庄王也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但是师出无名那也不行啊。
楚庄王正犯嘀咕,公子策又献上一计:齐国不是曾多次来楚国提亲、而楚国都没有明确表态吗?宋国就夹在楚国与齐国之间,从楚国出发到齐国,宋国是必经之地。
这次就派遣一位楚国使臣以答谢齐国提亲之请为名,出使齐国,但却不给使臣出具假道文书。
如果宋国放楚国使臣过境,证明他畏惧楚国;如果他不放,楚国就可以此为讨伐之名了。
——这个公子策出了这样的两难之计还不够阴,最后他还给楚王建议派遣曾经在众君臣聚会的大会上“执宋之仆而戮”、让宋人恨之入骨的申舟出使宋国,这分明就是楚国为一己之私,活生生地将申舟推到死亡的深渊!楚王给申舟的诺言就是,我一定兴师踏平宋国都城,为尔报仇。
申舟是意料当中的被宋君斩杀了,楚国也理直气壮地发动大军进攻宋国。
宋国赶紧求救于晋。
经过晋国诸臣一番商议,最后决定,派去宋国告诉宋人,晋国即将出兵,但是宋人一定要耐心等待,坚守住城池。
——而晋国真正的意图则是,按兵不动,坐等楚国自己撤兵,以收到既无攻楚之名,实有救宋之功,因为楚国物资补给点距离战场一千多里,晋国料定楚国不会待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