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古代的学前教育第二节近代的学前教育第三节现代的学前教育第四节当代中国的学前教育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学前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第二节学前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第三节学前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第四节学前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第五节学前教育与人口的关系第三章掌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第一节儿童与儿童发展第二节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第一节学前教育的目标第二节学前儿童体育第四节学前儿童德育第五节学前儿童美育第五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社区学前教育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第二节社区学前教育第六章幼儿园教育第一节幼儿园的性质与任务第二节幼儿园教育目标与原则第三节幼儿园教育容第四节幼儿园教育组织与实施第五节幼儿园教育评价第七章幼儿园教师,第一节幼儿园教师的角色第二节幼儿园教师劳动的特点第三节幼儿园教师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第四节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第八章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合作究对象。
学前教育学与学前教育有区别,学前教育学是怎样产生并发展的,研究学前教育有哪些具体的法、有意义?。
学前”,顾名思义,即入小学之前,当儿童入学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就已经能够达到进入小学的需要。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不断深入,各国对于儿童接受划地对出生至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
它的教育对象包括婴儿片段的,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此阶段,国外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开始关注学前儿童教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标志着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诞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提出应重视胎儿的保健、优生、忧育。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著有《雄辩术原理》一书,他提出未来雄辩家的培养和教育应从婴儿期开始。
在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同样散见于古代的一些著作中。
如《大戴礼记·保傅》记载朝统治者注重胎教;《礼记‘则》篇中有从儿童能食能言时便进行教育的记载;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些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学前教育著作相继出现。
学前教育学开始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福禄贝尔是学前教育埋论的奠基人。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推动了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的著作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他为幼儿开发了一系列的玩具——恩物;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幼儿园教育体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著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主义与教育》等他认为教育应让儿童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2012(60、幼儿美育各(出现)4次(80%)(60%),环境创设、学前教育研究,儿董社会性发展、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认知教育课程、”。
在晓萍、静主编的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研究法。
3.实验法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是学习学前教育原理必须阐明的容。
学前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组成部分,但又有着不同于其他教育事业的特点。
学前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能够帮助学前教育工作者正确了解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和儿童发展的关系,理解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应用刭学前教育的实践工作当中,有利于帮助他们增强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提高从事学前前教育理论为先导,而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离不开对学前教育现象的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为学前教育实践总结新经验、与动物的本能行为混为一谈,把教育过程看作按照生物学规律完成的本能过程,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观P.M onroe,1869-1947源说虽然将教育看作人类的活动,但是儿童的“无意识模仿”也不是来自文化、社会的,是来自先天本能。
将教育这种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400万年人类就进入到了原始社会,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社会。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表现为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职的教育人员,学校教育尚未出现,因此这一时期,没有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分,8一些有效的法,如对儿童社会开始摆脱蒙昧的原始状态,进入到文明的社会。
进入到奴隶社会,随着脑体的分离、文化的积累和语言文字丰富,教育发展到新的阶段——学校教育产生,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有了区分。
随着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制度的推行,以父权为中心的真正意义的家庭产生了,原始社会的儿童公育制度已经消失,代之以家庭为单位承担学前儿童的教育。
作为人类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分为奴隶主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阶级。
奴隶主贵族作为社会的统治阶级,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隶,通过驱使奴隶进行劳动。
教育具有阶级差异及男女的差别,学前教育也具有阶级性和男女的差别。
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持其特权的地位,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他们不仅垄断了子女受学校教育的济下,社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妇女尚未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
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前社会教育尚未出现,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代替了封建教育制度,学校教育走向普及。
学前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生产的式。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性大生产,改变了传统的小农、小作坊经济,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生产,她们年幼的孩子无人照顾,生活状况十分悲惨。
孩子们通常被置于门窗紧闭、黑暗吭韭的屋子里无人照管,任凭他们哭喊、抽泣和遭受饥饿。
在英国,欧文的幼儿学校在维尔德斯平的大力倡导下,推广到英国各地。
而福禄贝尔的幼儿园也在19世纪50年代传播到英国,并受到中上阶层的欢迎。
福禄贝尔盼幼儿园引入英国以后,英国形成了双轨学前教育制度。
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学校,一轨是为中上阶层子女为程中,涌现了一批资产阶级的教育家,他们提出了多新的儿童教育思想,对近代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年一,1 7世纪捷克的资产阶级主义教育家,近发教育的奠基人物。
本书里,这是继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本数育经典著作。
在这本书中,洛克详细阐明了自己的教育观点,提出了他的包括学前教育在的绅士教育的思想体系。
洛克绅士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白板说”。
洛克认为人的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观念出现前,人心只是一块“白板”,是没有任特征的一白纸。
他反对先天观念的存在,认为全部观念都来自于后天的“经验”。
由此他认为,既然观念不是先天的,那么儿童就在本质上有别于成人。
儿童观念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因此洛克认为,教育在形成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洛克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
对洛克来说,教育是“绅士的行业”,只有上等阶级才可能“轻松而闲暇”地学习科学和其他知识。
只有从上r使社会其他阶,1712-1778随着环境以及时间需要的改变而改变。
而在第二阶段的教育中,要注重儿童的感官训练。
为此尽量给儿童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去接触和研究围一切事物。
这一时期不要直接对儿童进行理智教育,尤其不要强迫儿童阅读书籍,因为孩子的理智在这个时期还处于睡眠状态,这个阶段的儿童也没有道德观念,所以不要教他道德观念,也不要强迫他接受道德规则,应结合具体事物进行教育。
主用示的教育法,教师和父母善良的言行能够对儿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待儿童的过失,卢梭反对道德说教,他依据自然教育理论提出“自然后果”的道德教育原则,就是让儿童从自己错误行《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
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基础是神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但在幼儿园教育容和法面受到了裴斯泰洛齐的影响。
福禄贝尔首先提出了神本源的教育目的观。
他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和宇宙万物,并赋予了它们神的精神本性,但是这种精神本性并不是一开始就展现出来,而是在人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
教育可以唤醒人的在精神本性,使人类了解自己。
教育的目的也就在于唤醒人的在精神本性。
其次,福禄贝尔认为教育要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
人与人胜并非生下来就完整,在生产力面,世纪初发生了以电动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世纪中发生了以核子、汁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以网络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正兴未艾。
在生产关系面,社会主义在一些取得胜利以后,打破了资本主义在世界舞台上独领风骚的局面,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束,到东西冷战的长期相持与消解,世界格局不断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教育存在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种不同性仅限于看护,还应对儿童施行促进其发展的教育。
但社会总体上对于学前教育还不够重视。
受20世纪60年代国际间经济和技术发展竞争的影响,人们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竟争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竞争,而早期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因此学前教育受到社会的重视。
美国在1965年实行了“开端计划”,为贫困家庭儿童实行免费的学前教育。
日本则从1964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为期7年的学前教育振兴计划,1972年又在前一振兴计划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实行为期10年的第二个学前教育振兴计划,1991年实行第三个学前教育振兴计划。
法国则向所有儿童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并通过不断的教^育机构不断扩展。
到2[!世纪80年代,发达的学前机构教育走向普及。
法国在1989年3岁儿童入园率为97%,4岁儿童入园率为100 。
日本到1990年3岁儿童入园率为50 ,4岁儿童为90%,5岁儿童为95%。
美国到1995年4-5多形式的发展趋势。
现在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很多,名称不一。
有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幼儿学校、保育学校、几童中心、学前游戏小组、家庭日托等名目繁多的机构,这些托幼机构收托儿童的对象、班级的划分、在园的时间等都不一样。
有的按年龄分班,有的混龄;有半日制、学前教育的重心也由|20世纪60—70年代“智育中心”,到20世纪80年代注重儿童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学前教育的手段和法面,随着科技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学前教育之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式。
全球化所带来的20世纪以来,儿童权利运动不断发展。
1924年,人权组织国际联盟发表了《日瓦儿童权利宣言》,提出了救济、保护儿童,防止奴役和贩卖儿童。
1959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宣告了儿童具有、国籍、游戏、娱乐、教育发展和得到足够营养、医疗保护等权利。
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儿童权利公约》,这。
新的工业革俞呼唤着教育变革,20世纪初教育思想变革运动在欧美掀起,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和欧洲新教育运动交相呼应,极促进了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19世纪以来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