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第一篇学校体育总论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是其典型的代表1在公元前八世纪,地处欧洲的希腊开始步入奴隶社会,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它是西方奴隶社会制社会教育发展的高峰。
2 斯巴达注重军事体育的特点,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不重视文化学习3 雅典的学校一般分为四级: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青年军事训练团二、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一)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二)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学校体育(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内容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配合学校体育课程(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在社会主义国家课间操受到高度重视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简况1 奴隶社会开始出现,夏代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2 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3 西周时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是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4 奴隶主贵子弟学校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乐是舞蹈、射和御属于军事技能训练5西周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原来的"学在官府"转变“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6 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时期,教育内容: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
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重文轻武。
7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8 明、清乃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9 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近代新式学校,开始西方式的体育活动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1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灭亡,主张学习西方,兴办西学,军事课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学堂中,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
2 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失败,继起的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
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提倡西方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3 1903年,没落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政权,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颁布了《秦定学堂章程》,设立体操科,小学每周3学时,中学每周2学时,高等每周3学时4 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对学校体育也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形成学校体育的“双轨现象”,直至1922年学制改革后才逐渐消除5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推动我国学校体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6 “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杰出代表作即为毛泽东同志1917年《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强调德、智、体三育并重,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也极具代表性7 1922年《壬戊学制》军民主义教育在我国的没落,《壬戊学制》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参照美国“六三三制”的形式,结合我国当时实际制定的,它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成果。
8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废除了兵式体操,改为球类、田径、游泳、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较为流行的即为“三段教学法”“单元教学法”分类“教学法”等等9 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建立南京政府,成立了学校体育领导机构10 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近代史上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但由学校体育从传统观念和政策制度上不被重视体育课被视为“小四门”可有可无,课上“放羊式”现象普遍存在。
11 1941年创建的延安大学体育系,为解放区培养了一批体育干部和师资为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初创阶段(1949-1957)1. 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曾两次作出“健康第一”的指示2. 1951年7月中华全国学生第15届代表大会的决议中也提出,“国防建设需要,应该提倡军事体育活动。
”特别是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的发出“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
3.1953年毛泽东同志又将“身体好”作为三好学生的第一条。
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体育机构4.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开设立体育处,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基本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为达这一目标于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2学时。
5. 1953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体育成绩暂时考查办法的通知》6.1953年翻译了苏联十一年制体育教学大纲7.1956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8.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参考书9.1954年在参照苏联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公布了《劳卫制》并要求初中毕业达到《劳卫制》少年级标准,高中毕业生达到《劳卫制》一级标准(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1.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教育也受到“左”的思想干扰,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以劳动代替体育)2.1961年人教编辑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材,提出学校体育应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的指导思想(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7)1.“文化大革命”使学校教育蒙受了巨大损失,学校体育遭到极大的破坏2.新中国成立17年来学校体育所取得的成就被否定,管理失控。
现象:受极左思潮、军训和劳动代替体育,直到1971年出现了转机,周恩来总理充分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体育工作的成绩3.1972年全国召开了业余体校工作会议,使部分学校开始了业余训练4.1973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召开,学校体育逐步走上正轨起到了推动作用,正当学校体育出现了较好的态势时,1974年的“批林批孔”使刚刚复苏的学校体育再次受到冲击,十年动乱,基本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1.1976年10月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7年设立体卫司,国家体委恢复了学校体育处2.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从而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开始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1)改革开放后、首先加强体育的法规制定建设,颁布了一系列学校体育法规(2)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得到重视,学术气氛空前活跃(3)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4)学校课外运动训练工作不断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5)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较快(6)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建设有所加强(7)港澳回归后促进了两个地区的学校体育发展第三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1.清王朝末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教育主张废“八股、兴西学”对学生进行“德教、体教、智教”的全面教育观点2.严复根据西方进化论自然科学观点,主张“培先天,养后天,运动强身”。
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继改良主义运动以来对我国封建传统思想与文化冲击最大的一次运动。
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恽代英、徐一冰的报告为代表的新文化,高举反帝反封建以及“民主”,“科学”的旗帜,宣传了马列主义思想文化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移植与借鉴(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军国民教育思想(军事训练与教育,正式提出于1902年)1.特征:(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立论基础(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3) 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2.军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二)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影响1.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1)强调体育育人的教育目的,即教育第一,文化第一。
通过身体的运动来教育人,谋求达到教育的目的(2)强调体育融入生活。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体育必须和生活打成一片,使体育成为生活的实践。
(3)推崇自然活动作为体育的重要手段2.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理论体系,较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不仅有深厚的理论依据,而且体现出了对人性的关怀(三)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1.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1)强调学校体育的”阶级性“和“工具性”。
(2)强调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统一性(3)强调学校体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4)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技巧的传授2.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1)我国学校体育几乎照搬前苏联模式下发展起来(2)”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成为学校体育的响亮口号(3)建立了新的体育教学法体系:制度了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4)重视传授知识、技能:强调学校体育工作的计划性、组织性、纪律性:(5)明确提出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劳卫制“为中心改进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张。
三、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1.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文革“初期,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在移植与借鉴的道路中走了半个世纪,如在1937年前后提出”国粹主义学校体育思想“强调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和地位,排斥现代体育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2..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1965年期间,将”苏联模式“进入本土化的改适找出适合中国特殊环境下的学校体育发展道路3.代表性的思想有”技术教育(“三基”教育)思想,“快乐教育”思想,全面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等。
四、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一)以为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健康第一”指导思想)1.在时空观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1)增强未来意识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观念,对价值认识、从社会角度、个体角度、现代健康观念不仅重视卫生与保健相结合,还要关注与社会、家庭的“一体化”。
(2)不仅注重自身运动,要注意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联系,培养健全人格,健康的心理。
2.在学校观层面,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1)不仅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技术或技能,而是通过体育活动的体验,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主体意识并转化行为方式。
(2)尊重学生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动机和热情(3)培养学生自发自主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3.在活动观层面、对“体育运动”将有更深刻的理解(1)“运动”对人的作用不仅有显性的、直接的、即时的、还有隐形的间接的和长期的。
(2)“运动”真正组成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满足学生参与体育的需求,作为选择“运动”的基本出发点。
(二)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学校体育的最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传递文化,传递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而必须肩负起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体育文化使命第二章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现代社会凹现得特征(1)良好的健康素质(2)终身学习的意识(3)高超智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观测能力,动手能力(4)乐观创新的心态和丰富的情感(5)高尚的道德情操,包括:人生态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协作精神是最基本和全世界共同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