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知识的获得
第五章 知识的获得
LOGO
主要内容
知识获得的概述
注意与教学
观察与知识的感知 记忆与知识的巩固
思维与知识的理解
概念的掌握与学习迁移
第一节 知识获得的概述
LOGO
一、知识与知识的获得
(一)什么是知识
皮亚杰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 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 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一)渐进分化的原则 知识在头脑里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 概括性和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 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的和越来越分化的 观念和具体知识。 (二)综合贯通的原则 从一般到个别、渐进分化是知识在纵向上 的构建方式,知识的组织还应注重横向上的融 会贯通。
第二节 注意与教学
LOGO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在一定的事物上注意 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 征。人的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 上的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越高。 怎么样能保持稳定的注意? ☆ 明确工作要完成的总任务是什么。 ☆ 要求活动多样化。
请你聚精会神地看这个被截去顶端的棱角锥体图形(图35),你可以看到中间的小方形时而凸出,时而凹进,一 直注视图形的变化,时限3分钟。只要图形变化,就在纸 上记上一小横线。接着要求被试:你现在要加强意志努力, 一边注视图形,一边把它想象成为一个空房间, 三面是 墙,上面是天花板,下面是地板,小四方形是凹进去的。 就这样看下去,而当你看到图形变化时就用铅笔,在纸上 记上一横线,时限3分钟。计算你在第一次、第二次两个3 分钟注意起伏的次数,填入下表:
二、感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觉所接受的信息来源和感受器在个 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 类:(1)外部感觉 (2)内部感觉
3.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或机能代偿) (5)联觉
(1)刺激物的特点
①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 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在强度、大小、形状、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 别越显著、越突出,就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③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运动的、变化的刺激物比不运动、不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 起人的无意注意。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具有异乎寻常的特性,与人们已有经验不一致时, 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表5-1注意起伏次数表
被试姓名 注意起伏次数 第一次(三分钟) 第二次(三分钟)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 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分配是有条件的,具体应满足以下两个基 本条件: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多有一 种是不熟练的,而其他几种活动是相当熟练、 自动化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 系
(2)人的内部状态 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 种: ①需要和兴趣 ②情绪状态 ③知识经验
(二)有意注意 1.什么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做出一定意 志努力的注意,或称随意注意。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主要有以 下几点: (1)明确活动的目的与任务 (2)合理地组织活动 ①适时地提出自我要求。 ②提出问题。 ③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的知识获得有以下两个特点: 1.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和实现的; 2.以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为主。所以我们说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二、知识的种类
(一)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是 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 则、原理等的描述。 (二)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是关 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三)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 是关于如何使用前两种知识去学习、组织、解决 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注意的属性 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 伴随着其它心理过程而发生的一种心理准 备状态。 注意不仅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且也伴随着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例如,当人们喜悦 的时候,注意着引起喜悦的事物;当人们 遇到困难的时候,注意着如何去克服困难。
二、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 (一)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三、知识获得的一般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同化 (assimilation),也就是说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认 识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吸收并固定新学习的知识的过程。 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改变了原有的认识 结构,使学生的认识结构不断发展变化 知识的同化需要几个条件: 首先,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 相应的知识基础 其次,学习材料本身应具有内在的逻辑意义,并能够 反映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 最后,学习者还应具有学习的动机
(四)注意的转移 所谓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识地根据任务的需 要,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 象上。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 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注意的转移取决于 先后活动紧张度的对比,如果新的活动比原来 的活动更有趣,更激烈,则注意容易转移;反 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注意 的转移也与人的主观努力有关。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的运动(思考问题眉头紧皱) 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听课时抬头望老 师) 3.呼吸的变化(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 微而缓慢 ) 4.其他外部表现(心跳加速,牙关紧咬, 握紧拳头等)
三、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 志努力的注意,或称不随意注意。表现为人们不 由自主地被那些强烈、新颖、有趣或出乎意料的 事物所吸引。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观 因素,即刺激物的特点,另一个是主观因素,即 人的内部状态,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是密切联 系的。
实验研究:
1871年,心理学家耶文斯(W.S.Jevons)最早用实验研究 了视觉的注意广度。他抓一把黑豆粒撒在一个黑色背景上的白 盘子中,只有一部分豆粒落到盘子中,其余豆粒滚到黑色背景 上面去,待白盘子中的豆粒刚一稳定下来,便立即要求被试报 告所看的盘子中的豆粒数量。这样实验重复了一千多次。心理 学家又用速视器研究注意的广度,共同的结论是:在十分之一 秒钟内,成人一般能把握到8至9个黑色圆点,把握4到6个不 相联系的外文字母。刺激物数量越多,判断的错误越多,而且 越趋向于对刺激物数量的低估。下面我们可以简单做个实验, 在十分之一秒内,你能默写下几个字母?为什么?图3-4中, 图1、图2哪个更容易记忆?为什么?找出单词中哪个字母有错 误。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整体反映。 2.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3.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知觉活动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知觉的对象能迅速地 从背景中被选择出来的特征。
(2)知觉活动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 往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和把握知觉对 象的特征。 (3)知觉活动的整体性
一、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 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之一。 例如,专心地听讲、仔细认真地观察、聚 精会神地思考等描述的都是学生在上课时 的注意状态。
(二)注意的特点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 动或意识选择了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 对象。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反映事物达到一定清 晰和完善程度。
(三)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三节 观察与知识的感知
LOGO
一、观察与观察力
(一)什么是观察 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A. Bandura)认为,人并不具备先天的行为贮 藏,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或观察而习得行为。 前苏联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从科学实践中总 结出生物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观察、观察、 再观察,并将它永远镌刻在他的实验室墙上。
五、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2.运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 3.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提高板书技巧 4.丰富教学内容 5.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6.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强化课堂调控手段 4.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三)各种直观形式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1.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用 2.实物直观、模象直观与言语直观的配合
四、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 (二)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三)掌握一定观察的方法 (四)做好观察后的整理、归纳与总结
第四节 记忆与知识的巩固 记忆的概述 记忆过程分析 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四、知识获得的几种方式 (一)下位学习
认识结构中原有知识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新 学习的知识,那么这种关系的学习就是下位学 习,也称类属学习。其心理过程分别如下:
(二)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原有观念的 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抽象水平更高的观念, 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 观念。同化模式可表示为 :
一、记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 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回忆 的过程。凡事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 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 映像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 种映像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