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14417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14417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儿童大多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历层次的增高,“问题”会越来越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从来不提问题,二是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三是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创新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素质和个性之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其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造地学”,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与“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

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与发展、发明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

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要素。

二、实践意义时代性:当今社会正步入创新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主旋律。

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从培养问题意识开始。

现实性: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学习活动胶结在一起,贯穿于活动的经纬,每位学生都会体验到问题的存在,拥有自主提问和探究的时空,感悟问题的意义,都可能具有“问题的头脑”和“问题的眼光”。

发展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慧,促进人的发展。

学生智慧的增长、个性的发展,需要教师的积极开启和学生的能动思索。

教学活动中这种开启与思索多以问题为起点,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来实现。

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则成为促进人发展的重要前提。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我们把研究的目标确定为:帮助每个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和善问,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价值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本课题从教育学和教学法的角度,对小学生问题意识的萌发、形成、巩固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理论探讨,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在研究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和形成的途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

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学活动为阵地,探寻在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掌握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主动持续地发展。

独立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现代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特征。

问题意识则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同时,学生的学习活动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问题意识又与合作意识、分享意识、竞争意识等融为一体。

四、支撑理论创新教育理论。

“问题”是教与学的中介,一个好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好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观念表现。

课堂教学更应强调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积极思考,自觉实践,主动发问,生动活泼地发展。

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反映着个体在思维活跃性、深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方面的差异。

五、研究的过程(一)分解、申报,健全研究网络《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其实施主要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两个层面,涉及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不同侧面。

围绕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课题组分解、设定了四个子课题,将全区十五所小学划编为四个相应单元,各学校成立均课题组,根据申报获得的子课题,结合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分解、确定子子课题,由学科教研组、骨干教师、学科教师承担,负责具体研究。

区教研室全体教研员作为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负责对基层学校相应子课题和相关学科子子课题研究的指导、引领、服务工作。

这样,我们在课题研究的一开始就建立起了从区教研室(教科室)→片区子课题组→学校子子课题组为线索的层级传递的三级管理网络和推进梯队,区教研室、教科室负责课题工作的总体协调和整体推进。

每位教研员和教科员个个主持一至两项子课题,各小学校校有课题,所有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全部成为课题的研究者,理论研究自上而下,实践研究自下而上,点、线、面纵横联结,有机贯通,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有效实施。

(二)、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1、组织组内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的新课程理论知识,特别是和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加强教师的理论修养,为较好地实施课题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2、加强集体备课,互听互评勤交流为上好每一堂实验课,要求组内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就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针对重难点提出好的策略,哪里适合为学生创设问题意识,如何做好铺垫,如何埋下伏笔等等。

让每一堂课都在有备而上,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同时,加强组内教师互听互评,通过反思找寻不足,进而改进。

(集体备课、听课)3、实验教师通过平时掌握和课间谈话等方式,对本班级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比较全面地调查了解。

发现有丰当一部分学生课堂上害怕提问题和回答问题,分析其原因:①、由于学生的来源比较广,知识基础差别比较大,受教育的程度不尽相同,加之年龄小,能力有限,知识的储备较少②、多数学生能力差,存在着自卑心理,害怕老师找他回答问题,更没有足够的胆量提出问题③、由于受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

④、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强,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提出问题,害怕问题提出后碑教师和同学嘲笑。

⑤、还有少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题组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1、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2、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提问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倾听、表达、交流和比较。

3、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4、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立足课堂具体实施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为此,在具体实验教学活动中,我们位课题组教师做到以下几点:1、组织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有效的课前预习,是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自己已经知道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并做好笔记。

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进行反馈,及时抓住学生反馈上来的教学信息,适时调整课堂教学。

通过预习提问,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能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或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观察课题,了解相关信息,尝试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学会从别人的回答中发现问题。

(3)、引导学生对学完的知识进行整理,探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会在整理新知中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

(4)、引导学生多问个“为什么?”学会从学后提出延伸、拓展性问题。

3、创设问题情境(1)引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越活跃、越深刻。

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

(2)探究新知中,提供问题情境在知识的探究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悬念,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常识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感和自豪感。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学习情绪就会高涨,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3)应用知识时,设置问题情境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注重在设置知识应用环节上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发现、解决问题。

通过课题实验教学研究活动,各实验教师任课班级学生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具体表现为课堂不再沉闷,学生有所思有所想,学习兴趣浓厚,很多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课下也总会与老师交流探讨一些科学小问题。

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我们深知让所有学生真正地具有“问题意识”一学期、一学年度就可以形成的一种学习习惯,那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确实有问题可问。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把对学生的培养意识坚持下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培训、指导,夯实研究基础研究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

缺乏理论指导的研究,将是盲目的、浅层面的、低效率的研究。

为此,我们把理论学习作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研室全体教研员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做到先行一步,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课题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有计划、有针对、有重点地对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培训。

根据可能涉及到的培训内容,区教育局、基层学校分别购置了相关的书籍,供教师阅读。

各课题组与学科教研组有机联合,利用业务学习时间,集中研读教育专著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献。

作为理论培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研室还邀请省、市教育专家围绕课题来我区讲学。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侧重于实践操作。

为了有效指导、引领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实验,教研员和教科员经常深入到基层、深入到课堂、深入到教师中,作专题辅导讲座、教学指导、教学示范、教例评析等,就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途径、方法等现场说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