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懒惰的智慧
凯利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关键句子提炼议论文论点的方法,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解“懒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创造。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文章的论点,理解文中“懒惰”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创造。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举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在文中的作用。
四、教法学法讨论法、问答法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设置疑惑
同学们,如果现在有人对你说:“你太懒了!”你会是什么感觉?是啊,大多数人都会不高兴。
自古以来,“懒”就被人们所鄙视和批评,“懒惰”一直被我们认为是贬义词。
奇怪的是有一家世界知名宾馆在年终时竟评选了十名最懒惰,做事讨厌吃苦受累,不愿多做半个多余动作的员工为年度最优秀员工,对此,宾馆很多员工都不理解。
无独有偶,美国作家凯利也对“懒惰”大加赞赏,说“懒惰”是一种智慧。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凯利的这篇《懒惰的智慧》中来寻找答案!
(二)感知课文,归纳论点
带着问题,听录音朗读课文
1、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摞(luò)训诫(jiè)循规蹈矩(jǔ) 水泵(bèng)
阀门(fá)亲躬(gōng) 捷径(jié)裨益(bì)
2、找出文中作者对“懒惰”、“懒汉”发表评论的议论性句子,并用最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试着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作者发表评论的议论性句子:
(1)实际上,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勤劳的人面对的恐怕只会是单调乏味的劳作。
(2)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
(3)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4)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5)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
中心论点:懒惰激励了发明;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1——5段):论述懒惰激励了发明。
(6——7段):论述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
(三)再读课文,分析论证过程
1、认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作者为了证明“懒惰激励了发明” 和“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分别列举了哪些事例?
明确:证明“懒惰激励了发明”的事例:
(1)露茜帮妈妈收拾餐具遭责备;
(2)懒惰和勤快的服务员送餐具和咖啡;
(3)远祖发明水桶、管道、水泵、水车、船;
(4)少年波特发明往复式发动机活塞原理;
(5)人类动机研究者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地都是懒汉,推断称职的领导也同样是懒汉;
证明“懒惰促进了人类进步”的事例:
(6)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人准是懒汉;
(7)懒汉建立“2十2=4”的规则。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所举事例具有什么代表性和作用。
(板书)
明确:第1段提到的“露茜”并不是具体的真实人名,她只是小孩子的代名词,我们也可以换成玛丽或苏珊等任意一个名字,但第4、5段提到的汉弗莱·波特和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则是具体的真实人名。
由此可见,作者在1——3段里所举的例子都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而4——5段则是用个别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1——3段所讲到的社会普遍现象,范围由小到大(家务劳动——职业劳动——社会发展)说服力也递增;从论证角度上看也不断变化,先侧重于反面论证,再侧重于正反对比论证,最后侧重于正面论证(露茜收拾餐具是反面例子,饭店中懒惰和勤快服务员的不同表现,也形成了正反面的对比,而远祖取水、渡水的发明则是正面的例子)。
4——5用个别典型事例做论据论证,真实详细,富有说服力。
3、小结: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采用了什么论据和论证方法?
明确:文章采用的论据:事实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四)归纳小结,理解“懒惰”
1、教师小结
文章用一系列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一个常被习惯思维所忽视的道理:“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
强调将来人类的进步,还要靠“懒惰”的智慧。
2、除了作者所举的例子,大家还能找到其他的例子来支持作者的观点吗?
参考:洗衣机、洗碗机、方便碗面、带轮的箱包、电梯、复印机、点钞机、一次性用具……
3、、联系课文,试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中“懒惰”的含义,尽可能说得有特点(如简洁、通俗、幽默、形象、富于哲理等)。
参考:
(1)“懒惰”是指讨厌吃苦受累,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
(2)“懒惰”是指勤于动脑想主意,懒于动手出力气。
(3)“懒惰”指不满足现状,不因循守旧;不懈进取,不断创新。
(4)“懒惰”指想方设法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得最大的成效。
(5)“懒惰”是“智博”而非“拼搏”。
(6)“懒惰”即不满足于悉心操作技能,而潜心于心智技能提
高。
(7)“懒惰”指不断迸发省时省力的愿望,寻求聪明的“懒”办法,追求科技进步与创新。
教师点拨:文章所赞美的“懒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懒惰,而含有勤于动脑,不懈进取,不断创新的意思,这其实也是一种创新精神。
在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美国有位名叫海曼的画家,他靠为行人画铅笔素描维持贫困的生计。
由于街头行人较多,画稿纷乱,他经常陷入找不到橡皮的麻烦。
后来,他灵机一动,将橡皮用一小块铁皮绑在铅笔的后部,于是,世界上第一枝橡皮头铅笔就这样诞生了。
海曼将这一发明卖给了一家铅笔厂,获得55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海曼由此摆脱了贫困的生活,而那家铅笔厂更通过该产品获利千万。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就是财富,创新就是财富,创新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都是最为重要的,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勇于创新,大胆创造,才能让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4、请学生谈谈这篇文章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学习上:我们要提倡勤奋学习,但不能死读书。
要多动脑筋,寻求最佳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学业成绩。
生活上:我们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创造!
教师点拨:“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的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
”大家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
(五)激活思维,布置作业
本文告诉我们,从一个新角度思考,就可以引出新的观点。
请从下列成语中任选一个,变换角度提炼出言之成理的观点,完成一篇论点新颖的议论文。
(300字左右即可)
a.铁杵磨成针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班门弄斧
d.名师出高徒
e.亡羊补牢
八、板书设计
九、联系拓展
尝试着做一个生活和学习中善于思考的有心人:从生活中许多可以“偷懒”的事件中,想一些“聪明的懒办法”,大胆提出你的设想,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
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