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录像的方法与技巧
一、前期拍摄
摄象机的状态—拾音状态,光圈位置(自动与手动),色温片与色温,聚焦方式(自动与手动),快门与场频同步设定。
基本要求:
水平重要—垂直物体是参考线,可以利用黑板、墙角做参照物。
画面稳定—用好的三脚架,少运动镜头,不频繁切换,避免摄像机找镜头。
聚焦清晰—运用景深,运动中的聚焦与跟焦,自动对焦与人工调焦。
拾音清晰—避免电平过幅,教师、学生、课件电平尽量一致。
运动画面—推、拉、摇、移和缓均匀、有目的性。
情绪节奏—有目的的选择景别,控制镜头长度,根据制片需要,确定教师-学生-多媒体课件等画面的节奏。
二、画面与构图:
画面与构图要做到:平、稳、匀、准
1、构图和景别要舒适:
画面饱满,但避免主体顶天立地的充满画面。
布局合理,合理布局的核心是注意画面的平衡性,画面结构的稳定性,基本方法是符合黄金分割原理。
右黄金分割
左黄金分割
景别的取舍。
画面内容与构图的基本禁忌:图象扭曲,头重脚轻,人物面壁、横线切脖、顶天立地、透视变形,主体缺少陪衬、顾此失彼,(例如:实验过程)画面杂乱、抖动、长焦摇晃。
画面平衡
画面留白(人物的前方)
镜头移动快慢不均匀,起落幅度不稳,运动随意,犹豫不定,主体游移,表现空洞。
2、防止背景画面的干扰,养成眼观画面主体四周的习惯。
运动物体的干扰:运动的物体不管多小都比静止的物体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要注意背景人物的动作和表情,防止喧宾夺主。
3、聚焦:
拍摄对象在镜头轴线上、面积较大且无大面积前景和背景。
4、色温:
自动白平衡与手动调节白平衡,背景对色温的影响,后期色温调整。
使用自动白平衡的条件:顺光,单色光线及有足够的照明亮度。
5、照明:
有条件尽可能使用照明,以不影响教学效果为原则,光线均匀,避免聚光点,
6、光圈调整:
自动光圈: 顺光、被拍摄对象大面积平均受光。
手动光圈:在逆光或拍摄对象只有小面积受光而又想把小面积部位(如脸部)拍清晰时,必须采用手控光圈方式才能拍出曝光准确的画面。
曝光量至拍摄对象出现斑马纹为止(拍人物时,一般以人脸作为测光点)。
动态反差控制(对比度控制) DCC打开可以有效的降低高亮区的色度信号的损失。
7、拾音:
摄象机话筒的动态拾音注意平衡,可以运用调音台,老师与学生声道分开,音量控制切忌过大。
三、拍摄机位:
1、尽量用同侧机位,防止穿帮,学生画面一中远景为主,教师画面一近中景为主。
必要时教师要有特写。
教师画面
2、计算机课的机位:机位-教师-投影屏幕不在一直线上,根据需要调整学生
位置,教师机位高于学生站立高度。
四、课件和投影的导入:
课件和投影的导入可分为:现场导入和后期补拍导入,主要是掌握好切入时机和长度,必要时做特效(如画中画)。
五、特殊课程的拍摄
活动课—定机位,定拾音点,善于捕捉精彩镜头。
计算机课—机位(捕捉尽可能多的学生屏幕),调整学生座位,游动镜头,CRT屏场频调整,液晶显示器就无所谓啦。
实验课—强调实验过程与结果(现象、数据等)。
美术课—学生作品,特写镜头,游动镜头。
音乐课—拾音要求高,配乐的比例,注重学生反应。
体育课—预先了解活动范围,移动机位,双机位避免穿帮清晰,教师拾音。
六:多机位拍摄的要求
1、预见人物的动向,配合默契(对讲机),为对方着想,给出切换时机,
2、教师镜头:
全场要保证教师的音画同步,以中近景为主、适当拉全景交代环境,学生做练习或活动的拍摄,能预见教师的教学进度。
特别是教师辅导时要面对镜头。
教师辅导
3、景别
全景镜头:
交待了时间、地点以及整体的状态,是场景的客观性描述。
通过全景镜头渲染整体气氛,体育课可多用。
中全景镜头:
画面下边框在主要人物的膝盖以下。
即能较清楚的表现教态以及与学生的互动。
中近景镜头:
半身人像,教师讲课最时常用的画面。
特写镜头:
由于视距贴近,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集中、突出,把所表现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放大,因此可以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像,得到强调的效果。
多用于拍摄学生的反应和实践课。
学生回答问题
七、注意事项
1、背景与背光,课室风扇的干扰
2、教师无线麦的固定,学生拾音的定位
3、摄像位置的遮挡,中途停机做好场记,必要时补拍备用镜头
4、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起立站稳后再回答。
5、每个镜头要保持三秒以上的时间
6、镜头移动时一步到位,速度平稳,严禁扫摄。
7、教师、学生不要注视镜头
8、学生尽量用中、远镜头,最好不要给特写,特殊情况除外。
注意尽量不要出现切半边脸的镜头
八、后期剪辑要点
基本原则:突出录制主题,画面随着声音走,删剪无用画面。
赵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