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摘要:土地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他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

本文在对国内外的土地评价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农用土地评价形成的三大体系,即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农业部耕地地力等级体系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体系。

关键词:土地;评价体系;自然生产力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1]。

土地评价通常被认为是鉴定土地质量的好坏。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定义为:“当土地作为特定的用途时对土地的特性进行估计的过程[2]。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考委会定义为: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傅伯杰定义为: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生物生产能力及其他生产能力的鉴定,是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

倪绍祥定义为:土地评价,有人称之为土地质量评价。

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他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

国外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希腊、埃及、印度、罗马的文献中都有关于耕地等级划分的记载。

其中土地评价的资料最早见于十五世纪莫斯科公国税册中,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等。

1834年,英国成立了土地测量师会,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土地测量。

1877年,俄罗斯著名的土壤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在尼口格勒自治州和包勒特夫斯克省开展了土地评价工作。

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土地评价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1.1土地分类定级阶段在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为征收土地税而发展起来的。

古罗马著名学者和农学家瓦罗的著作《论农业》中提出按农地的价值大小来排列进行土壤的分级。

英、美、法、德、俄等国都开始了以税收为目的的土地评价活动,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德国财政部1934年提出的《农地评价条例》。

美国1933年提出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TR)和康乃尔评价系统(Cornell system)。

科学的土地评价起源于美国的土地潜力评价,距今不到一个世纪。

1.2土地潜力评价阶段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是随着资源调查与土地合理利用和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上世纪30年代。

30年代早期,在美国,尤其是中西部,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大量的水土流失,很有必要根据自然环境环特征,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

于是,基于土地利用不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最初是以土壤分类为基础,按土壤、坡度、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划分了八个土地利用潜力级,目的是为水土保持服务。

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5]。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它以农业生产为目的,主要从土壤的特征出发来进行土地潜力评价,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位三级。

继美国之后,1963年,参照美国的系统与方法,加拿大土地清查中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1963);1969年,英国土壤调查局相继推出的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系统; 1963年,澳大利亚哈恩田斯制定的土地评价系统、日本农林省技术会议事务局制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7]、FAO的土壤肥力潜力分类系统等是土地潜力评价的典型代表。

此外,在印度、中国、巴基斯坦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土地潜力评价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之后,在气候生产力方面,1971年H.Lieth提出了迈阿密模型。

1972年,H. Lieth和E. Box应用蒸散量模拟陆地生物产量提出了桑斯维特纪念模型。

1977年,Kassam提出了农业生态区域法。

在土壤生产力方面,1950年,G.R. Clalk拟订了一个乘法系统,以此来计算土地的生产率指数。

197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土壤生产率指数模型”;1985年,加拿大的M.R. Moss提出了莫斯模型,并在加拿大安人略省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9],在这一时期的土地评价,定级指标多,定量分析少在评价过程中,只将经济作为一种背景来考虑,忽视了土地的区位因索和社会因素,分类不能显示土地的相对价值和获利水平,没能指出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

1.3土地适宜性评价阶段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土地对特定的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及其适宜程度的评价,是针对土地评价的不足而提出的[3]。

进入70年代,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土地研究开始从土地清查走向土地评价,从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过渡到有针对性的专门评价。

评价工作在世界各地相继展开,许多国家有了自己的土地评价系统,致使情报交流难以进行[11]。

针对这种局面以及美国土地潜力分类系统的不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2年10月在荷兰的瓦格宁根举行了国际专家会议,对土地的概念、土地利用类型、十地评价的方法及诊断指标等进行了讨论,就土地评价的大部分原则达成了协议,于1973年出版了会议纪要和建议。

又在一些国家实践的基础上,于1976年正式公布了《土地评价纲要》[4],它是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全面总结,是最为典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南。

从土地适宜性角度出发,分为纲、类、亚类和单元四级。

尽管其没有提出具体的评价方案,但是,具体的评价方案可依据此大纲拟订,联合国粮农组织近年来发表的《雨耕农业土地评价指南》[14]和《林业土地评价》等即为其例。

安东尼在非洲马拉维的土地评价工作和毕克在拉丁美洲的十地评价[16]都是该系统应用的范例。

随着景观生态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使土地生态评价成为土地评价研究的新方向之一。

土地生态评价是以土地生态类型为基础,着重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它直接服务于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汇。

1978年FAO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研制了“农业生态区(AEZ)”法,这是一种基于气候生产潜力和土壤生产潜力,并考虑到土地投入水平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并在非洲、东南亚和西亚实施。

加拿大的杜曼斯基和斯图尔特发展了这一方法,用来预测加拿大作物生产潜力并估计土地对各种作物的适宜性。

最初的工作是对土壤和气候资料进行计算机处理,然后计算作物生长期内与气候相关的参数,主要根据的是温度。

他们采用半定量的方法评价了土壤制图单位对每种作物的适宜程度,并将其分为三级.根据作物产量资料,找出与土壤有关的减产因素,逐步计算出作物生产潜力。

先根据温度和水分指标计算出假定无限制因素的产量和预测产量,再把气候参数、杂草、病虫害、田间耕作条件等因素的作用综合起来,然后,由预测产量得出土地适宜性值,并定出六个适宜性等级.这一研究工作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对加拿大各地土地适宜性进行直接比较。

FAO通过农业生态区计划,曾设计出不同农业投人水平下可养活人口的估算方法,并用它评价117个发展中国家20(X)年的人口承载能力.至今,国际应用系统研究会(ⅡASA)采用了AEZ法对中国耕地生产潜力进行评价。

我国现阶段农用地分等方法也以AEZ 法为理论基础。

1.4土地评价综合化及可持续利用评价阶段继土地潜力评价和适宜性评价之后,土地评价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

前苏联在1955年以来在大规模的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农业部于1976年正式颁布了应用于地籍工作的土地评价方法.该方法以区划单位为背景,根据土壤特征确定土地评价单元—农业土壤组,然后按照经济指标评价土地质量,将土地的自然特征和土地的利用特征(产量和生产费用湘结合,是一较为综合的土地评价方法。

1985年,特纳(Tumer)从土地的生态条件评价、财政与经济分析、社会条件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土地评价综合分析过程。

1984年,斯密特(Smit)等人发展了毕克提出的综合土地评价的概念,他们把土地评价看作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主要是为土地利用规划或政策制订者服务,其目的是提供把土地清查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起来的分析手段。

在土地潜力分类的基础上,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于1981年提出了“土地评价和立地评价”系统[5],并在伊利诺斯州和华盛顿州应用实践。

土地评价子系统包括土地潜力分类,重要农田鉴定和土壤生产力,立地评价子系统主要是对除土壤以外的其他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评价,通常考虑的是那些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因素,如土地的分布、位置、适应性和时间性等。

这一系统除了考虑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外,也反映了经济因素,既考虑了土地管理措施,又考虑了土地税收和法规,同时结合了地方政府的农地政策。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精确性和法律性。

进入90年代以来,人口膨胀,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失衡,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1991年在泰国清迈举行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国际研讨会”和1993年6月在加拿大Lethbridge大学举行的“21世纪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国际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从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探讨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FAO于1993年正式提出了《持续土地评价纲要》,确立了持续利用的五大纲要,即土地生产性、土地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水土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之后,在荷兰召开了“国际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及信息系统学术会”,各国专家认为土地利用可持续衡量应当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习俗等方面予以考虑,这标志着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成为土地评价的重要方向。

2 我国土地评价研究我国是世界上进行土地评价最早的国家,因此对土地的研究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1为税收服务的土地评价我国土地评价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禹贡篇》记载,42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全国疆土划分为九州,按土色、质地、植被、水文将土地划分为三等九级,依其肥力制定贡赋等级。

战国时的《管子·地员篇》按土色、质地、结构、空隙、有机质、盐碱和肥力条件等因素,并结合地形、水文等条件,对土地生产力进行分等定级,将九州的土地分为18类,按其性质对于农林生产的差别依次排序,分为上土、中土、下土三等。

据《禹贡篇》和《周礼》中均记载着我国以制定贡赋为目的的土地分类评价。

距今2635年前的《管子地员篇》中记载,根据地下水位、自然植被、土壤性质和生产力差异,将土地分为三等十八类,每类又分为五种,共九十种。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大块产量评定其等级,将田地分为三等九级。

解放后,我国科学的土地评价工作逐步展开,为农林牧业服务的土地评价一直是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传统和主流,由于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需要,耕地评价倍受重视。

1951年财政部组织了全国性的查田定产工作。

为了确定农业税率,用发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逐级平衡法对全国土地类别划分和级别评定,并界定了制定常年产量作为确定农业税的依据,这可算是简单的土地经济评价法。

但对耕地等级的划分和地区间平衡的方法都没有科学的规定。

2.2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的土地评价阶段我国较系统的土地评价研究工作始于五十年代的荒地调查,六十年代的农业区划中进行了部分区域的农业土地评价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