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静气,去躁气
静可观变,静能制动。
而烦躁则失态,躁动则生乱。
静是一门真功夫。
对读书学习来讲,“板凳要坐十年冷”,特别要注意静心研读,不怕坐冷板凳。
读书要求环境安静、心理
平静、内心清静,心不在焉、心烦意乱、心浮气躁是读不进书的。
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
读书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修炼自我的气功状态,是个人品性修养、意志磨砺与心理能
量积累的过程。
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读书,宁神定气几十年,座位下的地面硬是被锃出了
一道深深的痕迹,马克思也成就了人类千年的思想家。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坚持做到读书学习,天长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宁静之气就会越来越多,浮躁
之气就会越来越少,就能练成排除干扰、闹中取静的功夫,增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定力,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这样在大事、急事、难事及各种
突发事件来临之时,才能够做到气定神闲,沉着冷静,从容不迫,有效应对。
二、养雅气,去俗气
读书能够长知识,明事理,修品性,脱俗气。
古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一个不爱读书的家庭是没有出息的家庭,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
爱读书的社会是没有发展的社会。
难怪古今中外有见地的人常以书香门第为荣,饱学之士
常说人世间第一美事还是读书,温总理最爱看人们在乘坐地铁时手拿书读的场景。
爱读书,眼界就会变得开阔,思想就会变得深刻,精神就会变得崇高,品德就会变得高尚,举止就
会变得高雅,就会提升整个做人与处事的层次和魅力,使知识产生出无穷的力量。
而不爱
读书,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整个
社会就会变得市侩气十足,铜臭气日盛。
三、养才气,去迂气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
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勤奋读书,广泛涉猎各科知识,能够使人视通今古,学养深厚,才高八斗。
然则读书
有善读与不善读之别。
善读书者,能够把书读活,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融会贯通,真正
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本领,使人才华横溢,才气大增;不善读书者,只会机械地阅读,被动
地接受,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只言片语,食而不化,人云亦云,迂气十足,书生气浓,不善
于解决实际问题。
时代迫切需要千万个善于治国理政的人才。
四、养朝气,去暮气
当清朝的鸿儒显贵闭目塞听,视西方的天文物理地理算术为“奇淫巧技”,并无情地封
杀本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之时,曾经显赫世界的大清帝国早已老
态龙钟,无可奈何地沦落到被新兴的西方列强蹂躏欺凌的地步。
而《海国图志》则东渡日本,对明治维新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是一个国家国策的悲哀,更是读书人的悲哀。
不善读
书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满足于“子曰诗云”,看不到当今世界的飞速发
展与变化,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暮气沉沉。
而善读书者,“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写宇宙
文章”,会用开放的视野、宽阔的胸襟、敏锐的眼光,自觉地跟踪当今世界的最新发展与变化,头脑清醒,意气风发,朝气蓬勃。
这样的人经邦济世,必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开拓,敢于创新,使整个社会充满创新活力。
为此,我们
迫切需要善于读书,具备世界眼光,擅长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让一切创新的
活力竞相迸发,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整个社会蒸蒸日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五、养锐气,去惰气
明代袁了凡著有一本《了凡四训》,有一句话读来让人难以释怀:“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因循”就是惰性太大、懒懒
散散、得过且过,就是常说的混日子。
人都有好逸恶劳、贪图安逸的惰性,但“玉不琢,不
成器”,管不住自己哪能成就事业、造就人才?越是志存高远,勤于读书,越会发现自己知
之甚少,就会越发努力学习,那种求知进取的力量真可谓锐气十足,即使天大的困难也锐
不可当。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西伯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处困境而写成了
《春秋》,屈原被放逐创作了《离骚》,左丘失明后完成了《国语》,孙膑膝盖骨被剜去
后撰修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吕览》却流传于世,韩非在秦国被捕,这才
有了《说难》、《孤愤》,《诗经》共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内心愤懑而写作的。
六、养大气,去小气
宋真宗赵恒为提倡读书的风气,广开读书人登仕之途,御笔亲作了一首《劝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首短短的篇章,倡导男儿要为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发愤读书,迷醉天下士子几近千年。
可让宋真宗无法预料的是,毛泽东却说,“读书是决定中国命运的要紧一着,要为改变中国
之命运勤奋读书”,周恩来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两相比较,不难辨别何为大气,
何为小气。
纵观历代读书人,为一己之利而读书,虽也能读个功名,但因只顾封妻荫子,
富不过三代;然为国为民而读书,虽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万世流芳,让人
景仰和效仿。
七、养正气,去邪气
正气不扬,邪气必涨;邪气嚣张,百姓遭殃。
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礼义廉耻,要求读
书人都要做品行端正、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君子要“治国平天下”,匡扶正义,弘扬正气,首先自己必须行得直,走得正,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晚清
中兴重臣曾国藩每日“三省吾身”,甚至连偶尔在梦中与小妾私密也记录下来,作为内心尚
存邪念的验证。
顾炎武撰写《日知录》,“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因为“一日不知非,
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人的缺点和过失就是一点一滴改正并
变得完美的,社会的正气就是在这日复一日中逐渐树立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
不为。
”历史的账本上,既有清官好官的光辉灿烂,更有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
八、养胆气,去怯气
所谓“无知无畏”,那是一种愚昧的莽撞和盲目的自负。
有识才有胆。
艺高才胆大。
建
立在掌握科学知识、把握客观规律、拥有丰富经验、集中群众智慧基础上的胆识,才是科
学的可敬的。
毛泽东善读书,读出了一条“以农村包括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缔造了一个新中国,并以“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英雄气概,使中国人民挺起了
腰杆;邓小平善读书,读出了“实事求是”这个法宝,养成了他气吞山河、不惧千难万险的
冲天豪气,开创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江泽民善读书,读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下,社会主义事业昂首挺立,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焕然一新;
胡锦涛善读书,读出了“科学发展观”,使当代中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面前,走上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快车道。
九、养和气,去霸气
人们读书学习,说到底,就是为了摆脱愚昧、野蛮与落后,追求文明、进步与自由,
更好地与人类和平共处,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和事业旺,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
和是
中国文化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世界人民希望的理想目标。
中国古代的一部《孙子兵法》,说的是“战”事,求的却是“和”事。
难怪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许多有见识的军事战略家和
政治家扼腕叹息说:要是早一点通晓中国《孙子兵法》“和”的精髓,欧洲各国也不至于为
些蝇头小利而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
康德曾说,书读得越多,我越崇敬头顶上的星空和心
中的道德律,越觉得必须与人和睦相处。
著名学者季羡林始终和颜悦色,从不以大学者自居,对任何人都非常客气,也从不与人动气,与人争个高下。
十、养运气,去晦气
有道是,人在做,天在看。
吉人自有天相,恶人会遭天谴。
一部佛教经典上说,“人为善,
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唯物主义者虽然不相信因果轮回之
类的说教,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仅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愿望和社会需求,更是社会的
一种客观存在和秩序约束。
运气好与坏,不在天与地,全在人自己。
一个人好事做多了,
自有美德留在人间,危难时刻必有好人相助,好运相伴;而坏事做多了,其结果必然是臭
名远扬,过街老鼠人人打。
年轻干部刻苦读书学习,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必然能够赢得群众的口碑,得到信任、拥护和支持,一路
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