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斜拉桥的计算

第十一章 斜拉桥的计算


§ 11.3 梁柱效应和大位移效应
1、梁柱效应——P-效应
国内对于中小跨度斜拉桥一般采用平面杆系有限元计算 斜拉桥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主梁和塔采用梁单元,而索采 用直杆单元,杆单元的弹性模量采用前面推导的修正弹性模 量考虑垂度效应。杆单元的刚度矩阵为:
杆单元
K
e ij
Eeq A l 0 Eeq A l 0
§ 11.2 斜拉索的垂度效应计算
1、等效弹性模量法
(1)索在恒载作用下的几何方程 设索无荷载作用时的长度为l,索任意截面弯矩为零:
§ 11.2 斜拉索的垂度效应计算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效弹性模量法
(2)索的伸长与垂度的关系 索的几何形状为悬链线,对fm很小的情况,可近似按抛 物线考虑,则索在自重作用下的长度为:
一般简化为平面结构,采用杆系有限元计算 分析方法 直接采用空间杆系有限元方法 中小跨度 索的垂度效应 梁柱效应(P-效应)
几何非线性
考虑因素
大跨度:大位移效应 收缩、徐变、温度等引起的变形和内力重分布
锚下局部应力计算: 先进行整体分析,然后按 圣维南假定,取出局部进 行局部应力分析 施工过程计算非常重要
§ 11.1 斜拉桥计算的主要特点
11.1.2 结构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最终内力与施工过程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准确模拟和修 正施工过程。 斜拉桥结构分析离散图示意:
§ 11.1 斜拉桥计算的主要特点
11.1.2 结构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斜拉桥结构分析离散图示意:
§ 11.1 斜拉桥计算的主要特点
11.1.2 结构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斜拉桥结构分析离散图示意:
斜拉桥内力及变形分析:主梁、桥塔、斜拉索和基础。 受承受的荷载:一期恒载、二期恒载、温度变化、支座沉降、 预应力、斜拉索拉力、混凝土收缩徐变、施工荷载等。
§ 11.1 斜拉桥计算的主要特点
11.1.2 结构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0 0 0 0
Eeq A l 0 l 0
0 0 0 0
Eeq A
(直接刚度法)
式中A,l分别为斜拉索的钢丝面积和弦长
§ 11.3 梁柱效应和大位移效应
1、梁柱效应——P-效应
梁单元及P-效应 斜拉桥的主梁和塔都是同时存在压力和弯矩。轴力和弯 矩相互作用(如下图),考虑轴力和弯矩相互作用后弯矩平 衡方程为:
K ij 为未修正的刚度,按结构力学教材计算, Si 为考虑弯矩、
轴力相互作用的稳定函数,可参考有关文献计算。
§ 11.3 梁柱效应和大位移效应
2、大位移效应
斜拉桥是一种柔性的悬挂结构,其刚度较小,在正常的 设计荷载作用下,其上部结构的几何位臵变化就非常显著, 因此,平衡方程不再是线性关系,小变形假设中的叠加原理 也不再适用。
§ 11.1 斜拉桥计算的主要特点
11.1.1 按施工过程分析—— 正装迭代法
正装迭代法可较方便地通过最小二乘法将结构状态 不闭合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消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不 闭合问题。正装迭代法的基本思路如下: (1)先假定一个张拉索力,按正装计算得到一个成桥状态; (2)将计算的成桥状态与设计好的成桥状态相比较; (3)按最小二乘法使两个成桥状态相差最小,以此来修正张 拉索力; (4)再进行下一轮计算,直至收敛。
为消除不闭合影响,有学者提出了正装——倒拆 迭代法,基本思路如下: (1)先倒拆计算,不计各种非线性影响; (2)根据倒拆结果,正装计算,计入各种非线性影响,并 将各工况下的非线性影响储存起来; (3)倒拆计算,并计入上轮正装计算储存起来的非线性影 响值,得到新一轮倒拆结果。 (4)如此反复几次,即可消除前两种原因造成的结构状态 不闭合现象。
l L 2 l 8T 2T
tan 1 (
L ) 2
当索的水平投影长度很长时(L>300m),应采用更精 确的悬链线方程求解。
§ 11.3 梁柱效应和大位移效应
1、梁柱效应——P-效应
由于斜拉索的拉力作用,主梁和索塔不仅承受弯矩 而且还将承受巨大的轴向力,在主梁和索塔变形过程中, 由于轴向力和弯矩相互影响,而产生所谓的梁 - 柱效应 ( P-Δ效应),使整个斜拉桥结构表现出几何非线性行 为。
11.1.1 按施工过程分析—— 倒拆法
根据杆件编号,倒拆顺序如下: (1)基本对称地调整最长索及其附近的几对斜拉索的索力。 调整原则:使杆7两端的弯矩接近或者等于零,并满足施 工强度的要求。 (2)拆除杆7,计算剩下的结构内力。
§ 11.1 斜拉桥计算的主要特点
11.1.1 按施工过程分析—— 倒拆法

1 1 2 ( L) 1 Ee 12 3


E f Ee

E f Ee
§ 11.2 斜拉索的垂度效应计算
2、拉索两端倾角的修正
斜拉索两端的钢导管安装时, 必须考虑垂度引起的索两端倾角的 变化量 β ,否则将造成导管轴线偏 位。一般情况下,可按抛物线计算, 即: 4 f m 4 gl 2 g tan cos L
大跨度桥梁设计
第 11章
斜拉桥的计算
本章的主要内容
11.1 斜拉桥计算的主要特点
11.2 斜拉桥的垂度效应计算
11.3 梁柱效应和大位移效应
§ 11.1 斜拉桥计算的主要特点
11.1.1 按施工过程分析
施工 过程 分析 流程 图:
综合考虑施工设备调配、 施工进度、受力。 斜拉桥尽量采用一次张拉 法,尾索附近索在合龙后应进 行调索,及二次张拉。 确定斜拉索各次张拉力的 方法:倒拆法、正装——倒拆 迭代法、正装迭代法。
本 章 习 题
则索的伸长为:
§ 11.2 斜拉索的垂度效应计算
1、等效弹性模量法
(2)索的伸长与垂度的关系


dT A

d l l
则用弹性模量表示上述垂度的影响有:
/A 为g 索容重
§ 11.2 斜拉索的垂度效应计算
1、等效弹性模量法
(3)等效弹性模量
Ee 1 Eeq Ee E f Ee ( L e f 1 1 E f Ee Ef 12 Ee 1 Ee Ee 2 Ee E f E ( L) 1 e 1 Ee 3 E f Ee Ef 12
根据杆件编号,倒拆顺序如下: (3)固结杆17后再拆除杆14、15、16,求得斜拉索8、9的张 力及结构的变形。 (4)继续拆除8、9、1、6,求得索10、11张拉力及结构变形
§ 11.1 斜拉桥计算的主要特点
11.1.1 按施工过程分析—— 倒拆法
根据杆件编号,倒拆顺序如下: (5)拆除10、11、2、5,求得索12、13的张拉力及结构变形
§ 11.1 斜拉桥计算的主要特点
11.1.1 按施工过程分析 悬臂施工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
初张力和控制 点的初始标高 确定后,需要 进行施工模拟 计算,以确保 施工过程中应 力满足要求。
§ 11.1 斜拉桥计算的主要特点
11.1.1 按施工过程分析
正装计算中,第一次正装 主梁立模标高或制作线形的确定 计算时,主梁节点的初始 竖坐标可采用成桥设计标 对悬臂浇筑的混凝土主梁: 高,得第一次累计挠度值, 代入左式中得第二次正装 计算的主梁立模标高,反 复迭代直到收敛。
§ 11.2 斜拉索的垂度效应计算
1、等效弹性模量法
混凝土斜拉桥的拉索一般为柔性索,高强钢丝外包的索 套仅作为保护材料,不参加索的受力,在索的自重作用 下有垂度,垂度与索力呈非线性关系。 为了简化计算,在实际计算中索一般采用一直杆表示, 以索的弦长作为杆长。 考虑索垂度效应对索伸长与索力的关系影响,这种影响 采用修正弹性模量,即等效弹性模量来考虑。
§ 11.1 斜拉桥计算的主要特点
11.1.1 按施工过程分析 悬臂施工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
斜拉桥采用悬臂法施工时,随着梁体的伸长,拉索的数 量逐渐增加,后期梁体悬挂和拉索张拉必然对前期各拉索的 索力、梁体标高和应力产生影响。 因此需要在确定了合理成桥索力和成桥线形后,以此为 目标确定相应施工阶段各拉索的初张力和梁段安装标高。 对一次张拉的情形,索力的相互影响用下式表示:
因此,在计算应力及反力时需要计入结构位移的影响, 也就是位移理论。由于结构大位移的存在,荷载与位移呈非 线性关系,力的叠加原理也不再适用。整个结构在不同阶段 的平衡方程,应该由变形后的位臵来建立,再通过不断地修 正节点坐标,在新的位臵建立新的平衡方程,如此循环,最 后找到一个变形以后的平衡位臵以及相应的内力。
§ 11.1 斜拉桥计算的主要特点
11.1.1 按施工过程分析 主梁立模标高或制作线形的确定
对悬臂拼装的主梁,在梁段不受力的线形为制作线形:
§ 11.1 斜拉桥计算的主要特点
11.1.2 结构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斜拉桥是高次超静定结构,常规分析可采用平面杆系有 限元法,即基于小位移的直接刚度矩阵法;大跨结构采 用空间有限元方法,考虑非线性采用有限变形理论。 有限元分析首先是建立计算模型,对整体结构划分单元 和节点,形成结构离散图,研究各单元的性质,并用合 适的单元模型进行模拟。 对于柔性拉索,可用拉压杆单元进行模拟,同时按后面 介绍的等效弹性模量法考虑斜索的垂度影响,对梁和塔 单元,则用梁单元进行模拟。
M i Qj L M j N (v j vi ) 0
任意截面弯矩
Mi Ni ui
M Qi x N (v vi ) M i
Qi
i
M v x
Mj
Qj
j
vi
Nj
vj uj
§ 11.3 梁柱效应和大位移效应
1、梁柱效应——P-效应
梁单元及P-效应 在实际中采用稳定函数的概念来考虑弯矩和轴力的相互 作用,考虑弯矩和轴力相互作用后的梁单元刚度矩阵为: K11S 5 0 0 K14 S 5 0 0 0 K 22 S 1 K 23 S 2 0 K 25 S 1 K 26 S 2 0 K32 S 2 K33 S 3 0 K35 S 2 K 36 S 4 e 梁单元 Kij K 41S 5 0 0 K 44 S 5 0 0 0 K52 S 1 K53 S 2 0 K55 S 1 K56 S 2 0 K 62 S 2 K 63 S 4 0 K 65 S 2 K 66 S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