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的心得体会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心得体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科学技术哲学的心得体会篇一科学技术哲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学科,目前学界对其研究方兴未艾。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学科定位、发展历程、学科板快、当前关注问题、未来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哲学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科学技术哲学并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和历史背景,学界从不同视角阐述了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渊源。
如学者任元彪从学术渊源上指出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2)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传统;(3)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哲学传统。
而学者郭贵春、成素梅、邢如萍则认为“科学技术哲学的根源在“自然辩证法,他们比较突出“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演变关系,认为“科学技术哲学是从传统的“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是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继承和发展。
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笔者认同郭贵春等人的观点。
科学技术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关系密切,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在新时期的时代体现,是对自然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富有争议,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如学者黄顺基、黄天授和刘大椿在1991年编写的《科学技术哲学引论———科技革命时代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科学技术哲学作出了明确的定位。
他们把科学技术哲学定位为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新问题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是自然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科技革命条件下的一门新学科。
学者刘大椿在2001 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又进一步把科学技术哲学定位为“对科技时代提出的科技及其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的哲学回应。
而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也曾指出,“自然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群或科学部门体系,它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和色彩的诸多科学部门的总称,其中包括许多不属于哲学的科学部门。
学者于棋明据此认为,在自然辩证法旗帜下汇集或孕育、成长以至分化出了许多分支学科,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历史、科学方法论、科学认识论、科学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等,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的分支学科。
学者陈其荣则认为,科学技术哲学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新范式,这意味着自然辩证法的范式在当代发生了改变。
从以上众多学者对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定位的不同见解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要想对科学技术哲学进行学科定位,至少应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是否从“哲学的范围内界定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内容,第二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内涵和外延的问题,第三是科学技术哲学的现实性问题。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方面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一般都趋向认同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尽管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问题与时代主题紧密相关,但学界关于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也有所差异,但是有一点比较明显,那就是学界一般认为“科学与技术的划界问题、“科学与技术的本质问题、“科学与技术的价值问题以及“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和文化问题成为现阶段关注的热点。
五、新时期科学技术哲学发展面临的问题21世纪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科技哲学的发展也面临相同的境遇。
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面临一些潜在的问题。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其未来发展,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学者庞跃辉则认为,以现代科技变化发展规律和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技哲学,无论是从推进现代科技良性运行和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从科学技术哲学自身学科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来看,科学技术哲学都必须下功夫解决面临的三大前沿问题:(1)如何认识现代科技和科学伦理的内在关系;(2)如何认识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内政关系;(3)如何认识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内政关系问题。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在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方面的意见基本相同,但是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板块内容、关注热点和走向趋势方面的研究分歧较大。
这也正好说明我国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的许多科技发明为世界各国所应用。
但同时也产生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一、中西方哲学的差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
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同时,哲学还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哲学是以准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流派。
中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哲学更加强调伦理性,而西方哲学则强调逻辑性通过对中西方哲学发展过程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哲学是一个“求善的过程,侧重于伦理性;而西方哲学则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更加侧重于逻辑性。
中国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突出了对社会政治和伦理的研究,中国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社会价值,形成了以道德为核心的天人合一的理论。
在中国进入到文明社会之后,中国的哲学发展成为以孝悌的伦理关系为依托,在讨论世界本源的过程中,始终带有浓重的伦理气息。
无论是儒家学派“仁的思想,还是道家学派追求的“清静无为等都是以对道德的自我追求和完善为宗旨的,所以说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都是以“求善为宗旨的一个过程,以道德伦理为依托,来关注社会的发展。
以人为中心,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
西方哲学的追求与中国哲学的的出发点和归宿则不同,西方哲学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的探索,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更加强调逻辑性。
从古希腊哲学开始,无论是早期对世界本原的“水本原说、“火本原说、“气本院说,还是中后期的“原子论、“理念论、“实体论,以及后来的西方许多哲学思想家,都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探索。
由此可见,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思维兴趣上,都是在揭示自然的本质,寻求自然界的真谛。
他们对事物的内在构成、形成原因、发展方向和转化可能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力求达到对世界、对自然至真的认识,从而形成了系统哲学理论,形成了不同于中国哲学的独特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哲学更加强调体验性,西方哲学强调思辨性西方哲学除了辩证法之外,所体现出的实用性不是很强,而中国哲学注重伦理政治、讲求实用,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哲学可以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如我们的中医理论、武术、书法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哲学通过从自我主体出发对自然、社会的探求,更包含了一种从物出发以求识物的思维方式。
但所有这些,都没有超出“直觉、“顿悟的思维方式,没有超出内心体验的思维特点。
他们谈论“体认、“顿悟,追求“诚明之知和“湛然之知,而且“藏识、“禅定等方法也充当了哲学家认识社会、体验人生的重要方法。
而西方哲学更加强调思辨性,我们知道,在西方哲学一直被认为是聪明的学问,哲人即是聪明人,是思辨的学问。
如,西方的辩证法是康德根据我国的太极图中提取出来的,而中国哲学是来自于就没有西方哲学的思辨性。
(三)中国哲学更加强调“人道,西方哲学强调“神道综观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神的概念始终没有成为一个重要范畴而列入中国哲学的范畴。
中国的哲学始终围绕着对人的道德的教化而进行,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人的道德伦理为发展轨迹的,所以可以说中国哲学是重人道而轻神道。
而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和宗教结合在一起,“上帝或“神的观念始终是同哲学的发展揉为一体的,神被认为是同人、自然一样的实在物,这便体现出物活论和泛神论倾向。
二、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影响由于中西方哲学存在的差异,所以就出现了上面所提到的李约瑟难题,因此说,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伦理、轻逻辑哲学注重伦理本来不是一件坏事,可太注重伦理就会适得其反。
我们可以看到其的弊端所在,比如:伦理控制窒碍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普遍主义、一元主义的形成;伦理控制只讲义务(下对上、卑对尊等)不讲权利,制约了人对自身权利的认知;伦理控制过分注重安的意义,缺乏对进步动力的深刻认识。
这些弊端必然会对中国科学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
中国人的道德关爱天地万物,关心个人社会国家的命运,而且非常强调个人修身,因而在对技术活动的约束机制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道驭术思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被滥用与曲解。
以道驭术的含义是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驾驭和制约,这里的科学技术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而“奇技淫巧不在其中,“奇技淫巧指的是容易使帝王“玩物丧志,或使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的技艺,所以以道驭术思想并不是鄙薄科学技术,而是在近代被滥用,由于重重阻挠,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步履艰难,直接导致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缓慢。
(二)强调实用性中国哲学强调实用性,这样就导致重经验描述而轻视分析,知识的水平常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中国哲学强调的实用性长期停留在经验形式上,这一缺点在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体系终于走到了经验科学形态的尽头之后便暴露出来,它使中古代科学迟迟难以过渡到近代科学形态。
总之,哲学和人类社会是分不开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中国要想有自己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就应该形成自己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完善现存哲学中的缺陷,并形成一种环境,让哲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看了“科学技术哲学的心得体会的人还看了:1.成功哲学心得体会2.管理哲学心得体会3.逻辑学学习心得体会3篇4.军事理论学习心得体会1000字5.文化的力量心得体会6.科技哲学7.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