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升级版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带着诀窍穿越与古人进行心灵沟通2017.2.18更新一、考题背景(为何考)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只有继承,才能创新“语文”其实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就是两条腿走路,但“语”(话语、言语)不管怎么变,“文”(文言)却历久不变。
今天,我们只要把握好文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学会了文言文,读古圣先贤的经典作品,就跟他们先前同你讲话一样,并且从中获取宝贵的知识和见识,提高我们的现代汉语水平。
二、考点内容(怎样考)读懂题干,明白考点,做到心中有“点”,以不变应万变2017年以前的高考全国Ⅰ卷、Ⅱ卷和Ⅲ卷下的文言文阅读被安排在第二大题第一板块,题号曾经为4-7,总共19分;2017年高考全国卷将安排在10-13小题,分值则保持不变。
和过去一样,2017年高考全国卷前面三道是选择题,每小题赋分3分,小计9分;后面一道是文言翻译的文字题,其又由两个小题组成,每小题赋分5分,小计10分。
近五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文本材料全部是人物传记,全都选自正史二十四史,特别是有关宋代(《宋史》)、唐代(《新唐书》)和明代(《明史》)时期的史料。
2017年高考要将《明史》作为备考重点,因为《明史》当中有不少语言较晦涩(有时人名、地名、官名和部落名等也较古怪),与之前和现在语言相比有一种生造词语的嫌疑,读起来很不舒服。
当然,其解释的办法照旧,仍是‚拆解法‛或‚相当法‛。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所选文本材料一般500多字,而且命题人有意识将原文多个自然段合并为一个大段形式来考查,且不屑于给文本材料作必要的注解。
究其原因,估计一方面是命题者非常注重考查学生的推断能力;另一方面是选文的有些段落文字删减太多,甚至还有些改动,没办法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呈现。
二十四史当中,除了重点关注《明史》,我们还可以适当做做二十四史当中涉及少数名族政权历史的文言阅读,如《金史》《北齐书》等;传记题材当中,除了重点关注一个中心人物的传记,还需关注家族式人物(即多个中心人物)的传记。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领略不同风格的史传材料,提高考场应变能力。
下面说说文言阅读四个小题所涉及的考点内容:(一)按照预测,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10小题将在实词题和断句题里二选一,特别是实词题。
(1释不正确的一项”。
文言实词考查范围以多义词(即“一词多义”)为主,特别是120个重点文言实词的特别义。
除了古今同义的独义词,实词题选项当中若有古今同义的词义解释,那它一定是错误的,因为若对的话就没考查的意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排除技巧。
4个加点的词语当中一般有1-3个是重点实词;其次是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双音节的古今异义词),且一般每类型最多设置一个。
现在高考全国卷“古代文化知识”(2017年高考不再称“古代文化常识”)单另出题,所以实词题一般不会涉及表古代文化常识的词语(偏义复词还未出现过)。
高考全国卷所考查的实词大都在课本篇目(包括初中经典篇目)中出现过,老师也曾会归纳过。
文言实词活学活用的迁移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属于知识层面的,即用归纳过的词义在陌生文本材料语境中的灵活把握问题;二是属于方法、技巧层面,即针对课堂上少有谈及甚至没见过的陌生文言实词,需要灵活运用课堂上讲过、用过的语法规律或推断技巧来判断可能的情况(大致的词义和必然的词性)。
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需要从词义和词性两个方面来综合判断,不。
(2高考全国卷中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来进行的,命题者从文言文本材料当中中抽取几句没有标注标点符号的文字来断句,其选项断处数不一,一般为7-9处或9-11处,不像过去湖北高考卷那样整齐划一,只能断6处。
尽管如此,但建议平常训练仍采用主观题形式进行。
断句题一般较简单,断点当中难点往往只有1-2(二)2017,题号是第11小题。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是2017年语文考纲的一大特色,但实际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是从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卷和Ⅱ卷)开始的,只不过在2017年考纲才明文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一小考点。
该考点由过去‚常识‛改为‚知识‛,显然扩大了范围,自然就提高了出题的灵活度,从而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古代文化知识”题的出现不值得大惊小怪,它本身就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不能因高考试题设置情况变化而在平常教学里有所偏废。
到2016年高考为止,‚古代文化常识‛解说的错误一定是错得不可饶恕,错得有道理——是与课本(包括初中语文教材)有关联,是你必须掌握的;至于没见过的,就把它当作命题者设置的一个乍唬唬的障碍,采用默认的态度,不要轻易去碰它,多运用排除法。
2017年高考备考还需要关注‚解释+事例‛的考法,注意前后不一致的设错方式,这就多少打破了采用默认的态度对待生僻文化知识的惯性思维!(三)2017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第三道题一定是考查,题号是第12小题。
它考查考生归纳分析(分析综合)能力,命题者将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结合起来。
“内容概括和分析”题选项文字内容设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翻译概括式,就是对原文相关情节内容进行梳理式翻译,一般较简单,文章没看懂,还可以从选项中找到暗示性解释;一种是内容分析式,往往采取“人物形象(性格或品质特点)+事例”形式,难度较明显,是近一两年的流行考法。
(四)2017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第四道题一定是考查题号是第13小题。
它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的能力,有两个小题。
文言翻译一定要有踩点翻译观念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意识,绝不可弄成总括句意题或句子的任意添加编排题!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评分标准是,每个句子翻译点两个两分和大意3分,不是平时的翻译点3个3分,大意两分。
其实我的理解是:①一个5分的翻译句至少有5个得分点,且每个分句至少有1分,哪怕这个分句根本没有什来支撑,所以最终还是靠重点实词(重实)、词类活用(活用)、通假字(通假)、古今异义(异义)、特殊句式(句式)、重点虚词(重虚)和少见的文化常识(文常)等文言知识点来落实,与其死守抽象笼统的评分标准,不如坚守精准的得分点细则。
④关于‚大意‛把握的问题,实际上还涉及到考生如何处理高考命题者设置的‚障碍点‛问但词义因一般人没见过或老师很少讲过而吃不准)。
处理‚障碍点‛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在有经验老师的指导下,),做到先入为主;二是临场运用有经验老师教的推断技巧,进行大胆而合理性地‚猜测‛,而这又是命题者所想看到的!我想,假若考生“踩点翻译”观念深入脑髓,临场翻译又做到了“精准入微”,那么高考10分翻译题一定会拿到8分以上!三、阅读步骤(怎么做)绝不可跟着感觉“做”,绝不可孤立看选项语句来做1、读一定要习惯和足够耐心:①标(标记自然段)→②圈(圈点带有名词性的重点词语,如人物对象、时间地名、官职封号、事件事迹等;圈点对语句整体理解有障碍的词语等)→③断(故事与故事之间、事例与事例之间要断开)→④画(勾画出带有人物观点看法的语句以及与选项语句相关的文字)。
2、找把选项语句在原文中所涉及到得语句都找出来。
两找:找准、找全。
3、比将题干、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即“三比”。
4、联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技巧,还有将标题、注释和第6小题选项(三对一错,具有疏通、启发作用)与具体题目联系起来,迅速作出判断。
阅读不太懂是最佳状态,不影响做具体题目。
换言之,文本材料可以难懂,但具体题目绝不会“变态”,一定考你必须学、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技巧。
狮子大张口,下手一定是温柔的,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做文言文阅读自信心尤其重要。
从高考的角度来讲,文言文阅读的阅读时长为:快速14分钟,中速16分钟,慢速18分钟。
平常训练建议控制在16分钟之内。
四、方法技巧(做对保障)破解与古人语言交流障碍的一把钥匙(一)文言实词推断有技巧1、借助字形字音这是常规方法,会大量运用到。
(1)字形例: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斧”是上声下形→“斤”→“斤”、“斧”同义,均为砍伐工具。
予更欲一觇北 chān“觇”是左声右形,与“见”有关,原义“窥视”→侦察义。
注:根据汉字字形推断其字义的方法,(2)字音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斑”)注:通假字与本字在字音上有关联,读音或相同或相近(声母或韵母相同)。
有时根据该字的2、借助词义这是专门针对多义重点实词而言的,所说的“词义”特指词的本义。
一个文言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具有不同的含义,而同一个实词的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一个是本义,其余的是引申义。
掌握了词的本义,就能以简驭繁,事半功倍。
例:A.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弓)B.引颈就戮(伸长、延长) C.复夜引兵出门(率领、带领) D.引赵使者蔺相如(延引、延请) E.左右欲引相如去(拉、牵挽) F.引佩刀自杀(拉出、抽出) G.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后退、退却)H.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I.妻乃引刀趋车而言曰(举、取)/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端起) J.抛砖引玉(招引) K.引喻失义(引用)注:“引”的本义是“拉弓”,由此引出B和F两个基本引申义,又由B引出C、D、E三个义项;由F引出G、I两个义项;由D引出J,又由J引出K;由G引出H。
3、利用成语(经典古诗文语句)这是专门针对生僻的独义词而言的。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其绝大部分来源于古代文化典籍,具有形成的历史性,保留了实词的古代意义。
所以借助熟悉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语句中的实词含义。
例: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能够)←克勤克俭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治”通常作V.,这里作adj,安定)←长治久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屡试不爽、毫发不爽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4、利用相对词句一些成语和一些文言句子(整体或局部的),结构都比较整齐,往往是并列结构的,因此,可以利用处在对应位置上的词往往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判断生疏词的含义(至少是大致含义),乃至词性。
(1)相对词语例:尔虞我诈、文过饰非、寡廉鲜耻、怨天尤人(词义相同)否极泰来、若即若离、夙兴夜寐、化险为夷(词义相反)(2)相对句子例: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游者少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③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逍遥游》“而”同“知”、“行”、“德”,作n.)5、利用语法这是常用的关键一招,没有字词类型的限制。
利用语法的分析,至少可以帮我们。
(1)划分句子结构例:①范增数目项王(“目”只能作谓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②常以身翼蔽沛公(“以身”是介宾短语,“蔽”是人的行为,所以“翼”只能作主语,就只能名词活用作状语)③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作谓动词,“活”又是宾语“之”的行为,故活用为使动词)④吾从而师之(“师”带宾语,是前面的主语“吾”认为宾语“之”怎么样,故活用为意动词)⑤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接宾语“四方”,又通过“而”与动词“散”相连,所以绝对作动词解)(2)“所”字结构“所”字结构(含以古今异义词“所以”的形式出现),整体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