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学》《教育传播学》《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

详细资料:1963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4年7月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23卷;1997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2004年聘为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2007年被评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2012年12月被评为“首都教育界十大有影响人物”。

成就:自1978年以来,先后六次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

何克抗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主要在“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等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与探索。

不仅研发出一大批国内领先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教育软件产品,而且率先倡导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始终引领国内的方向与潮流。

在担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期间,负责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与此同时,何克抗教授在长期深入进行中小学教改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网络时代的创新教育理论,对国内外教育名家思想、理论进行批判继承,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在创造性思维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等方面逐步创立了自成一家的全新教育理论。

代表作品:1.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教程》(初级教程)4.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光盘》——案例、文献资料及素材选编5. 《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6. 《教育技术学》7.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8.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0. 《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11.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计算机课教材)12《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13《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3、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详细资料:李克东,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新会人,l938 年9 月出生,1962 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物理系,1986 年12月任教授,1983年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和传播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从事计算机辅助教育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

l988年作为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控制论研究所高级访问科学家,从事教育控制论与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教育应用研究。

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成就:1989 年,《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创建我国第一电化教育专业》项目,获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广东省一等奖。

l992 年获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

1993 年,《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获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广东省一等奖。

1994 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6 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项目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二等奖。

1997 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项目,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1997 年,《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97 年,《教育技术专业综合技能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获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广东省一等奖。

代表作品:《教育传播科学研究研究方法》《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数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学习反应信息处理方法与应用》《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育应用》《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4、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

详细资料:桑新民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情报学博士生导师(2004年挂靠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招收教育技术学方向博士研究生),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近十年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在教育基础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三者的内在结合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主持的教改实验项目《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2001年获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3 年获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主持的《信息时代学习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2004年获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4年3月调南京大学,主持创建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本科专业。

挂靠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①教育信息技术理论研究②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挂靠南大高教所课程与教学专业硕士点招收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

成就:2005年,《学习科学与技术》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5年,主编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获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2004年,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3年,全国高等学校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01年,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2001年,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1年,广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3年,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三等奖;1990年,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代表作品:《学习科学与技术》《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教育哲学对话》《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义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当代教育哲学》5、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1974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数学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和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理论与系统工程,网络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技术详细资料:早年学习数学,后转向计算机科学,80年代初投入教育技术领域,1996年从荷兰Twente 大学获博士学位。

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暨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被聘任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他还担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暨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组组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CNU联系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信息化项目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国项目专家组组长以及四家国际学刊编委。

成就: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文化分类框架和支持多元教育文化的通讯模型,建立了由文化因素到通讯系统构量的映射关系,为深入理解网上教育系统的信息传播机理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模型。

代表作品:《教育软件的交叉文化可以性》(英文专著,国外出版)《计算机教育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CAI》《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指南》(第二卷)《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6、David H. Jonassen戴维 H.乔纳森详细资料:Jonas是著名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专家,CLE(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的提出者,情境教学和学习理论的专家。

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的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s (Mindtools) for learning);认知任务分析(Cognitive task analysis);问题解决的学习等。

主要研究方向:在他最近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一种用于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 简称CLE)的最新模型,由图可见,它由六部分组成:1. 问题(包括疑问、项目、分歧等):这是整个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LE)设计的中心,学习者的目标是要阐明和解决问题(或是回答提问、完成项目、解决分歧);2. 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与问题相关的实例或个案(如法律、医疗、或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实例或个案);3. 信息资源: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以及通过WWW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有关资源;4. 认知工具:主要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的工具,通常是可视化的智能信息处理软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