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护理常规
相关知识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并,系指棘球蚴虫的幼虫感染所致。
肝包虫病初期症状不明显,甚至当囊肿长大后也无明显症状或偶尔发现上腹部肿块引起注意,有时发病过程中常有过敏反应史,皮肤搔痒,荨麻疹等。
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症状。
包虫病是流行于畜牧地区的地方常见寄生虫病,绝大多数是犬包虫的幼虫进入人体肝脏所致,多见于我国西北和西南牧区。
因为发病缓慢,常常得不到重视和及时治疗,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包虫病损伤人的肝脏、脑和多种脏器,泡性包虫病可随血液在人体内形成继发病变,因此也被称为“虫癌”。
囊性包虫囊可发展到几十斤,使患者失去劳动能力。
如囊肿破裂,大量囊液被吸收,可产生过敏反应或休克,甚至造成死亡。
护理问题/关键点
1 包虫囊破裂
2 感染3恐惧 4 营养失调 5 过敏症 6 包虫复发
7腹腔引流管的护理8出血9胆瘘10教育需求
初始评估
1、生命体征、包块的部位、大小、性质,能及能否活动,有无压痛,黄疸情况;
2、心理/社会/精神状况;
3、家庭支持情况;
4、体重、营养状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
5、有无过敏史;
6、皮肤完整性和患者躯体活动能力;
7、既往史:是否有疫区生活史及是否接触狗羊等牲畜,既往是否感染肝包虫病;
8、专科疾病早期症状及体征:出现右上腹包括的时间,何时发现肝大及触及肿块,是否有临近器官压迫症状,有无发热、黄疸,以及有无门脉高压所致的出血现象;
9、各种化验及检查结果,如卡松尼试验、肝肾功、电解质,腹部B超、CT等;
持续评估
1、生命体征、包块的部位、大小、性质,能及能否活动,有无压痛;
2、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食欲、进食情况;
3、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疾病治疗有无恐惧,焦虑;
4、专科疾病症状及体征
4.1局部:肝区胀满感,局部有无腹膜刺激征,疼痛部位与包块部位关系等;
4.2有无邻近器官压迫症状,如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腹胀、呼吸费力、黄疸及脾
肿大、腹水;
4.3有无全身症状:①有无不明原因的持续性低热,抗生素治疗效果如何;②有无病
消瘦、乏力等表现;
4.4肝脏是否呈进行性肿大,质地较硬,表面高低不平,有明显结节或肿块;
4.5 有无包虫破裂的表现
4.5.1包虫囊内容溢入腹腔,引发全腹腔的多发囊肿,出现腹胀或导致肠梗阻,甚至即
刻发生致命性的过敏反应。
4.5.2包虫破溃入胆道,可引起梗阻性黄疸或反复发作的胆管炎;
4.5.3破溃入结肠,包虫囊内容可自直肠排出,或导致包虫囊继发性感染;
4.5.4经横膈,破裂入肺,导致反复肺部感染,可能咳出子囊。
5、实验室检查:卡松尼试验结果,血清酶学检查、血细胞分析、出凝血时间、APTT、肝肾功能、术前免疫等;
6、辅助检查:B超检查、CT和MIR、X线检查;
7、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干预措施
1、心理护理部分病人因包虫复发心理负担较重,再加上再次手术,病人感到恐惧鼓励病人说出内心感受和最关心的问题,疏导、安慰病人并尽量解释各种治疗、护理知识。
通过各种心理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焦虑和恐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2、预防包虫囊破裂的护理
2.1评估包虫囊的大小,部位,以及是否有临近器官压迫症状。
2.2嘱病人卧床休息,床上翻身应动作缓慢,如须床下活动,不宜过于剧烈,活动场
所应安全无异物,以免发生碰撞。
2.3保持大便通畅,积极预防及治疗咳嗽等可增加腹压的疾病。
2.4加强腹部观察:若病人突发腹痛,伴腹膜刺激征,应高度怀疑包虫囊破裂,及时
通知医师,积极配合抢救,做好急症手术的各项准备
2.5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有皮肤荨麻疹,嘱病人严禁挠抓,贴身衣物应以纯棉
为宜,防止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引发感染。
3、改善营养状况宜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
合并肝硬化有肝功能损害者,应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必要时可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输血浆或清蛋白等,补充维生素K和凝血因子等,以改善贫血、纠正低蛋白血症和凝血功能障碍,提高手术耐受力。
4、护肝治疗嘱病人保证充分随眠和休息,禁酒,遵医嘱给予支链氨基酸治疗,避免使用有损肝脏的药物。
5、术前准备需要手术病人,除以上护理措施和常规腹部手术术前准备,必须根据肝切除手术大小备充足的血和血浆,并做好术中物品准备。
术后评估
1、术后回病房当时:手术方式、术中病变切除组织范围,术中出血、输血、麻醉、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生命体征、氧饱和度、疼痛、血糖;切口敷料、引流情况等。
2、严密监测病人意识状态,血氧饱和度、尿量、肝功能等
3、监测腹部与创口情况,观察胃管、腹腔引流管等是否通畅,引流颜色、量及性状。
4、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进食情况
5、心理状况与认知程度
6、活动能力,是否配合术后功能锻炼
7、两肺呼吸音、咳嗽咳痰及痰的性质、量,呼吸功能锻炼情况
8、评估术后肛门排气和排便情况。
9、实验室检查:血细胞分析,肝功能分析等
10、辅助检查:腹部平片、腹部B超、CT等
11、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术后干预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后48h内应专人护理,动态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常规吸氧3~4天,增加肝脏供氧量,及时检测肝、肾功能、生化指标和尿量、尿比重的变化,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2、体位与活动
2.1术后返回病房,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可采用半卧位。
2.2术后1~2日应卧床休息,不鼓励病人早期活动,避免剧烈咳嗽和打喷嚏等,以防
术后肝断面出血。
3、引流液的观察:
3.1保持引流通畅,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和颜色。
3.2一般情况下,手术后当日可从肝周引流管引出鲜红色血性液100~300ml,若血性
液增多,应警惕腹腔内出血。
3.3若明确为凝血机制障碍性出血,可遵医嘱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输
新鲜血、纠正低蛋白血症。
3.4若短期内或持续引流较大量的血性液体,或经输血、输液、病人血压、脉搏仍不
稳定时,应做好再次手术止血的准备。
4、饮食:肝包虫术后待胃肠功能恢复、排气后开始进食,少量多餐,逐渐从流食向半流食、正常饮食过度,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为原则。
必要时提供肠内外营养支持,2周内根据肝功能适当补充白蛋白和鲜血浆,提高胶体渗透压和集体抵抗力。
5、预防隔下积液及脓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5.1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每日更换引流袋,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及
量。
若引流量逐日减少,一般在术后3~5日拔除引流管
5.2若已形成膈下脓肿,必要时协助医生行B超定位引导下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鼓
励病人多取半坐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
5.3严密观察体温变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药物降温,鼓励多饮水。
5.4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和抗菌药物的应用护理。
6、疼痛护理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疼痛≥4分或难以忍受,联系医生给予镇痛解痉药物,30分钟后观察止痛效果并记录。
7、胆瘘的护理:胆瘘是肝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早期可有少量胆汁来自肝断面,随着创面愈合可逐渐减少;发生胆瘘后,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观察引流液量和形状,并密切观察有无剧烈腹痛、发热等腹膜炎症状。
8、呼吸道管理
8.1指导患者术后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锻炼。
8.2痰液粘稠者予雾化吸入,根据医嘱用抗生素。
83根据需要协助和指导患者做好翻身和扣背治疗,促进痰液的排出。
8.4氧饱和度异常或自觉气促者给予吸氧,指导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必要时使用呼吸
功能锻炼仪。
9、切口护理
9.1观察切口敷料情况及切口愈合情况。
9.2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热、痛和切口渗液,对有切口感染者,协助做好分泌物培
养,加强换药。
10、导尿管护理
10.1术后带导尿管者,注意保持会阴清洁,必要时每天2次会阴护理。
10.2术后一周内无需导尿管夹管,超过一周做好导尿管的夹管锻炼,以了解患者膀胱
感觉的恢复情况。
10.3一般术后次日可以选择拔除导尿管,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膀胱功能恢复情况适当延
后拔管时间。
健康教育
1、包虫的预防:最有效的方法是切断流行环节。
基本措施是在流行区消灭野狗和狼害,控制养狗数量,加强对犬的管理和检疫工作,对病犬应给予治疗或捕杀后深埋,犬粪亦应加强管理。
2、人避免与狗直接接触,尤其是小孩和青少年要定期检查身体,有病尽早确诊,以便早期治疗。
3、要加强肉食检查,发现有包虫病的内脏应深埋一米以下或火焚,绝不可喂狗或乱丢,病畜尸体也应深埋。
4、搞好环境卫生,不能让狗粪污染水源,人畜饮用水应分开使用,随时注意草原净化工作。
5、注意个人卫生,食前洗手,不饮生水,不吃生食。
6、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7、为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建议出院后全休三个月个月,三个月后可恢复正常活动包括上班,但避免过度劳累。
8、后续治疗:阿苯达唑对杀灭成虫及寄生包虫均有一定作用,因此,患者出院后应继续服用阿苯达唑半年至九个月。
9、随访:病人出院后应定期随访,复诊颈部、肺部和甲状腺功能等。
若发现结节、肿块或异常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