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 三级技能知识:心理诊断技能(三)单项选择题第1题:为了避免在初诊接待中出现紧张情绪,心理咨询师应该在接诊前( )。
A.深入了解并记录求助者的人格特点B.掌握并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理论方法C.熟练掌握初诊接待的各项操作步骤D.熟练掌握各种临床心理测验的使用参考答案:C初诊接待的注意事项:①为避免紧张情绪,可按初诊接待的操作步骤进行练习;②语言表达;③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④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⑤咨询时的仪态。
第2题:摄入性会谈中,通常使用封闭式提问的目的是( )。
A.为了尽可能体现咨询师情绪B.为了尽可能诱发求助者情绪C.为求助者进行首次心理咨询D.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参考答案:D有时为了确证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可使用封闭式提问,如:为确定是否有家庭暴力,可用封闭式提问:“你丈夫打孩子吗?”第3题:20世纪20年代,临床心理学家将会谈法定义为( )。
A.有目的的交谈B.有结构的交谈C.有理论的交谈D.有价值的交谈参考答案:A会谈法是心理咨询人员掌握的心理学方法之一。
20世纪20年代,临床心理学家就把这种方法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交谈”。
会谈法是一种艺术,心理咨询人员要采用这种方法获得临床信息以及建立与来访者之间的“帮助关系”。
第4题:选择会谈的内容时,应该使之适合( )。
A.咨询师的职业兴趣B.咨询师的理论水平C.求助者的心理强度D.求助者的接受能力参考答案:D有时会谈也是一种治疗手段,会谈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选择会谈内容有以下几条原则。
(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2)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3)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4)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5)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6)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在选择会谈内容时有一大禁忌,即不可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作为会谈和讨论的内容。
第5题:心理咨询师为了更容易判断不同临床资料之间的纵向关系,应该( )。
A.按临床资料的性质分类整理B.按临床症状的性质分类整理C.根据需要编制分类整理程序D.根据需要使用恰当的分类表参考答案:A在收集临床资料时,各类资料可能是互相交错的,如环境条件、个人情绪、表现、个人的看法等等,可能是混杂在一起的。
应按资料性质再加以整理,这样,可能使咨询人员更容易判断不同资料之间的纵向、横向以及逻辑关系。
第6题:对于人格障碍者,心理咨询的效果是( )。
A.良好的B.极差的C.有限的D.未知的参考答案:C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明显地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
所以心理咨询效果是有限的。
第7题:与求助者会谈时,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应该是( )。
A.积极B.非评判性C.顺从D.有指导性参考答案:B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它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求助者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在咨询师面前。
第8题:了解求助者各方面情况的会谈是( )会谈。
A.摄入性B.治疗性C.鉴别性D.咨询性参考答案:A通过会谈了解病史、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家庭状况的会谈称为摄入性会谈;鉴别性会谈法是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治疗性会谈,即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会谈,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咨询性会谈,这类会谈涉及的往往不是病人而是健康人的某些问题,如职业选择、家庭关系问题、婚姻恋爱问题、子女教育培养问题等。
第9题:心理咨询师的提问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而非推动求助者的自我探索,这是( )提问。
A.表达性B.解释性C.修饰性D.责备性参考答案:B凯利对临床交变提问的性质进行归类。
①“为什么”的问题,带有指责性,易引发求助者的自我辩解,要以改换成“怎样”和“什么”的形式。
②多重选择性问题,是封闭式提问,限制获得的信息。
③多重问题,连珠炮的质问,让求助者不知所措。
④修饰性反问,易把会谈引向空洞和抽象的评价,脱离具体问题。
⑤责备性问题,对求助者产生威胁感。
⑥解释性问题,咨询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非推动求助者自我探索。
第10题:若从成长发育角度收集临床资料,则关注点在于求助者的( )。
A.能力情况B.气质特点C.成长环境D.学习功能参考答案:CW.Haley于1977年对临床资料分类如下:①求助者个体方面的(生理特性的、心理与行为的以及自我意识及其表现的)情况;②有关求助者的环境条件(人事关系、工作环境、生活的物质条件);③他人对求助者的评价(对求助者的一般印象、对治疗情况的评价等)。
如果要从成长发育角度收集临床资料,则应关注求助者的成长环境。
第11题:求助者能认识到自己心理行为存在异常,并能对其做出解释,说明求助者对症状有( )。
A.判断力B.解释力C.理解力D.自知力参考答案:D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若求助者能认识到自己心理行为存在异常,并能对其做出解释,说明求助者对症状有自知力。
第12题: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是( )。
A.心理疾病B.人格偏差C.情绪问题D.心境障碍参考答案:C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
这类心理问题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心理咨询有较好的效果。
第13题:若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言行不加评论和干涉,则他可能认为( )。
A.求助者有内在潜力去面对挑战和成长B.求助者有能力改变但这种能力很有限C.求助者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需要帮助D.求助者天生具有消极堕落的自然倾向参考答案:A本题考点在于考查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咨询心理学中的主要理论观点。
若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言行不加评论和干涉,则咨询师可能认为求助者有内在潜力去面对挑战和成长。
第14题:摄入性会谈中可以使用封闭式提问的情况是( )。
A.为了获得求助者的信任B.为了获得求助者的履历C.为了了解某个事件发生过程D.为了确定某种现象是否存在参考答案:D如确定是否有家庭暴力,可用封闭式提问:“你丈夫打孩子吗?”第15题:初诊接待中对于心理测验的正确用法是( )。
A.以心理测验为依据评判临床观察结果B.使用最容易获得的心理测验收集数据C.先进行摄入性会谈再使用心理测验D.先使用心理测验再进行摄入性会谈参考答案:C咨询人员应先进行摄入性会谈,初步理解和判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为确定理解和判断的可靠性,再选择相应的问卷或量表做进一步探索。
如测量结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进行会谈,而后再进行测评。
第16题:收集临床材料过程中,过分随意交谈会( )。
A.启发求助者思考B.帮助建立融洽关系C.引起求助者关注D.对求助者形成暗示参考答案:D此题可用排除法,过分随意交谈,会对求助者造成不良影响,即可排除ABC。
第17题: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辨别可以借鉴( )。
A.对求医行为的分析B.对注意品质的分析C.心理功能损伤程度D.社会功能损伤程度参考答案:A惠有“神经症”的求助者常常表现为强烈的救治愿望而主动求医,而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求助者很少主动求医。
前者承认自己有病,后者常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妄想是真实的,坚持那些对自己有明显伤害的行为而不感到痛苦。
表现为“否病拒医”,无“自知力”。
第18题: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是( )。
A.存在负性情绪B.不良情绪泛化C.出现睡眠问题D.心理冲突没有现实意义参考答案:B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如下。
①病程: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②诱因:是由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③情绪:初始反应情绪强烈。
④不可控: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单纯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干预”,难以解脱。
⑤社会功能:对生活、工作和社会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⑥泛化: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
严重心理问题最重要的诊断要点是不良情绪有无泛化。
心理冲突有无现实意义是区分是否为神经症的重要标准。
第19题: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的含义是( )。
A.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B.主观反映与客观世界相一致C.在不同条件下精神面貌一致D.人格的结构和特点相对稳定参考答案:A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一个人对痛苦的事如亲人死亡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之间失去了协调一致性,是异常状态。
注意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即统一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稳定性原则。
第20题:确定摄入性会谈内容和范围的参照点包括( )。
A.初步临床诊断结果分析B.临床心理学的特殊理论C.上级咨询师下达的目标D.咨询师主动提出的内容参考答案:C确定会谈内容和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如下。
①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②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③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④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⑤谈话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第21题:倾听的最重要目的是( )。
A.插入恰当的评价B.显示必要的尊重C.寻找问题关键点D.选择适宜的提问参考答案:C倾听,不是不动脑筋地随便听听,而是全神贯注、倾心地听。
在听的过程中,不能随便打断求助者的话,不能插入自己对会谈内容的评价。
倾听,不是单听,还要注意思考,要及时判断求助者的谈话是否合乎常理,是否合乎逻辑。
另外,倾听,最重要的是听出问题的关键点。
第22题:从生态学角度看,在分析临床资料时应该重视( )。
A.各种功能的缺失B.个人的成长发育C.情绪和思维混乱D.组织和环境条件参考答案:D生态学的观点希望临床资料能提供一幅个人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图画”,重视组织和环境条件与人及环境中其他事物的关系。
第23题:对一般心理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
A.也会使人出现失眠、不安等心理行为问题B.反映不太强烈并且已出现思维逻辑性混乱C.心理咨询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性改善作用D.在近期发生但是不能找到明显的现实因素参考答案:C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如下。
①病程: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间断地持续两个月。
②诱因:由现实因素激发而产生内心冲突,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后悔、厌烦、自责等。
③可控: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
④社会功能: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⑤未泛化: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选项A不是一般心理问题的实质,思维逻辑性混乱和不能找到明显的现实因素不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