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各地区地理气候

陕西各地区地理气候

陕西各地区地理气候西安: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面积9983平方公里。

秦岭山脉横旦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

西安以北,陕甘黄土高原边,由梁山、黄龙山、药王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系,与秦岭山脉遥相对应,共同构成环绕关中平原的自然屏障。

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众多支流冲积形成,因而又称渭河平原。

它西起宝鸡,东到黄河,号称“八百里秦川”。

西安气候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市区年平均温度13.3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9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4C,全年无霜期232天,降水量偏少,主要集中在夏季,春暖花开的3-5月和秋高气爽的9-11月是到西安旅游的最佳季节。

铜川市:铜川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炙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年均气温8.9--12.3℃,年均降水量555.8--709.3毫米。

每年的春夏之交与夏秋之交为铜川旅游的最佳时段,届时阳光明媚、暖风送爽,令人怡然。

宝鸡:宝鸡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全年的气候变化受制于季风环流,冷暖干湿四季分明。

冬季天气干冷少雪,夏季炎热干燥和温热多雨交替出现,春季升温迅速而气候多变,秋季降温快多连阴雨。

光、热、水资源较丰,年日照时数1860~2250小时,年平均气温7.6℃~12.9℃,最冷月元月平均气温在-0.8℃~-4.7℃之间,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19℃~26℃。

年极端最低气温-29.8℃,1991年12月28日出现在太白县;年极端最高气温42.7℃,1966年6月19日出现于扶风县。

川塬地区多年平均无霜期209~220天。

年降水量590~1000.,号称“关中水龙头”。

7、8、9三个月降水集中,占全年降水的50%左右。

年平均湿润指数扶风、眉县、岐山、凤翔为0.70~0.73,陇县、千阳、凤县在0.76~0.79,宝鸡市区及陈仓区为0.83上下,麟游、太白植被较好,湿润指数达0.87~1.07。

年最多风向为东风,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极端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

对农业生产来说宝鸡气候的有利条件是: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冬夏时间长、春秋时间短,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与作物生长需求基本匹配。

不利因素是气候多变,降水量年际、月际变率大;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雨涝、低温冻害、冰雹、大风、干热风等,其中以干旱雨涝危害最大;北部山区多发生干旱、冰雹,适宜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南部山区降水多,水资源丰富,但雨涝、低温冻害、大风较多,应重点防御。

【2005年气候特点及评价】2005年宝鸡全区平均气温偏高,暖冬气候明显,年降水量大部分县区正常略偏多。

年内主要灾害有“春旱”、“初夏旱”、“暴雨”、“秋淋”。

2005年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生产利大于弊,在小麦产量形成中,亩有效穗数明显高于2004年,穗粒数和2004年相比偏少,因受干旱地影响,旱地小麦千粒重相比2004年有所下降。

在春玉米生长期,普遍适期播种,苗期降水适时,光热资源充足,生长旺盛;关键期降水较好,抽穗授粉正常,如期成熟收获。

夏玉米播期普遍提前,苗情差异较大,川塬灌区播种适时,水利条件好,关键期气象条件较为有利,普遍生长发育正常,成熟后期遭遇秋淋天气,收获期普遍推迟。

部分旱地夏玉米,由于播种质量较差,苗期受旱明显,发育期普遍有所推迟,加之授粉期阴雨寡照,造成授粉不良,出现秃顶现象,甚至部分田块无法正常成熟而出现减产。

【气温】2005年平均气温:川塬区为11.6~13.8℃,山区为8.8~9.8℃。

与历年平均值相比,全区各地均偏高0.6~1.0℃。

冬季:季内各月平均气温持续偏高,与历年同期相比,12月份:南部山区偏高1.7~1.8℃,其余各地偏高0.7~1.1℃。

1月份:南部山区偏高0.7~1.5℃,北部山区接近常年,其余各县区偏低0.3~0.9℃。

2月份:南部山区偏高0.4℃,其余各县区偏低0.7~1.5℃。

季平均气温:南部山区偏高1.0℃,其余各地区正常或略偏低。

春季:气温逐月偏高,与历年同期相比,3月份各地均偏高0.7~1.3℃。

4月份,凤县、麟游偏高1.6~1.9℃,其余各地偏高2.4~3.7℃。

5月份各地均偏高0.9~1.7℃。

季平均气温:川塬区为13.3~15.5℃,山区为10.0~11.0℃;较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各地均偏高1.2~2.0℃。

夏季:气温呈现前期偏高,后期偏低趋势。

与历年同期相比,6月份:凤县偏高1.2℃,其余各县均偏高1.9~2.7℃。

7月份:陇县、凤县偏高0.1~0.2℃,其余县区偏高0.4~0.8℃。

8月份:全区均偏低0.9~2.0℃。

季平均气温:川塬区为22.0~24.5℃,山区为17.9~21.4℃;较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凤县持平,各地偏高0.3~0.7℃。

秋季:气温呈现高-低-高变化,与历年同期相比,9月份:全区各地均偏高1.0~1.6℃。

10月份:凤县、太白持平,其余各地均偏低0.2~0.7℃。

11月份:太白、凤县偏高1.0~1.3℃,其余各地偏高1.7~2.3℃。

秋季平均气温:川塬区为11.8~13.9℃,山区为8.9~10.0℃,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均偏高0.7~1.1℃。

【降水】年降水总量全区为571~959.,与历年平均值相比,最多的陇县959.,偏多71%;其次太白为863.,偏多20%;眉县、凤县709~16,偏多15~25%;其余大部分县区为592~665.,偏差在-6%~+5%之间,接近常年。

冬季降水呈现两头多中间少趋势,时空分布不均。

12月降水总量全市为3~19.,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市区、太白偏多3倍多,千阳偏多2倍,其余大部分县区偏多1倍左右。

1月降水总量全区为0.0~3.5,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太白接近常年,其余各地均偏少;2月降水总量全区为5.5~13.4.,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眉县偏少3成,扶风、岐山接近常年,其余各地偏多2~7成。

季降水量总量全区为10.0~33.2.,其中,市区、千阳、凤县为偏多4~5成,凤翔、麟游、陇县偏多1~2成,其余各县区接近常年。

春季降水呈现前少后多趋势,时空分布不均。

3月降水量:全区为8.3~19.3.,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凤县偏少1成,扶风、市区偏少2~3成,其余各地偏少4~7成;4月降水量:全区为8.8~51.0.,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凤县偏多2成,其余各地偏少5~8成;5月降水总量:全区为42~79.,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凤县偏少3成,市区偏少1成,千阳、太白持平,其余各县区偏多1~2成。

季降水量:全区为80~116.,其中凤县偏少1成,其余各县区偏少2~4成。

夏季降水呈现前少后多趋势,时空分布不均。

6月降水量:全区为34.2~162.8.,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陇县为162.8.,偏多1.4倍;其次太白149.6.,偏多6成;其余各县区28.7~69.0.,偏少2~5成。

7月降水量:全区为47.9~237.3.,与历年平均值相比,陇县237.3.,偏多1.2倍;凤县180.,偏多4成;凤翔123.,偏多2成;麟游、千阳、太白92.6~113.7.,偏少1~2成;其余各县区47.9~83.,偏少3~6成。

8月降水量:全区为78.3~240.8.,其中眉县最多240.8.,偏多1.8倍;千阳、凤翔78~83.,偏少3成;凤县107.,偏少近1成;其余各县区135~190.,偏多2~9成。

季降水量:全区为238~556.,陇县偏多9成,眉县偏多4成,扶风、太白、凤县偏多近1成,其余各县区偏少1~3成。

秋季降水呈现前少后多趋势,时空分布不均。

9月降水量:全区为94.3~220.0.,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陇县220.0.,偏多1.5倍;千阳158.9.,偏多7成;岐山、眉县94~104.,接近常年;其余各地120~154.,偏多2~3成。

10月降水量全市为45.0~118.1.,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凤县、麟游持平;其余各地均偏多2~9成。

11月降水量全市为2.7~7.7.,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各地均偏少6~9成。

秋季降水量全区为162~284.,陇县偏多近9成,扶风、岐山、麟游及凤县偏多近1成,其余各县区偏多2~4成。

【日照】年日照时数宝鸡全区为1492~2074小时,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陈仓区、扶风、岐山接近常年;千阳、陇县、眉县偏少4~6%;其余大部分县区偏多10~19%。

冬季日照时数逐月偏少,季日照时数全区为238~444小时,其中,市区最少238小时,麟游最多444小时,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各县区均偏少53~133小时。

春季日照时数,全区为522~698小时,其中,太白最少522小时,偏少10小时;岐山最多698小时,偏多174小时;其余大部分县区偏多63~140小时。

夏季日照时数,全区为404~575小时,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偏少50~150小时。

秋季日照时数,全区为277~428小时,与历年同期平均值相比,眉县、陈仓区、岐山、陇县接近常年,扶风、凤翔、市区千阳、麟游偏少6~15%,凤县、太白偏少21~22%。

叫做: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询。

由此可见,咸字在文言文里通常做普遍都,全部来解释,所以咸阳就是说山水都在阳面。

另一种说法是有人根据《史记》和在秦都咸阳出土的陶文,认为商鞅在此曾置“咸亭”、“阳里”,秦孝公将两面名合一,取名咸阳。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形,表现为三个单元:一是南部渭河、泾河平原,约占总面积1/5;二是中部台塬区,也约占总面积的1/5;三是北部高原丘陵区,约占总面积3/5。

境内大小11条土石山岭,集中在北部。

市区海拔378—421米。

东北部的石门山海拔为1885.3米,为全市最高点。

全市最低处在东南部三原县大程镇清河出境地,海拔362米。

境内山脉集中分布在中北部,主要有子午岭余脉的马栏山、石门山,中部嵯峨山、笔架山、九峻山,北仲山和五峰山自南而北依次排列。

气候:因地形特征,又分为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气候区:南部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13天;北部高原沟壑区,气候稍寒,冬春略长,年平均气温不足1 0℃,无霜期180天。

全境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由南向北递增,50%集中在7、8、9月,常常秋雨连绵,久阴不晴。

河流:泾河从西北入境,向东南流出注入渭河。

渭河自西向东沿南界流过,形成“人”型水系。

其大大小小的河沟,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别注入泾渭两条动脉。

行政区划截至2005年12月31日,咸阳市辖2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共有107个建制镇、62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

有汉、回、蒙、藏等41个民族,其中汉族约占99.8%。

全市非农业人口96万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