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素材:第二单元第4课任务群学习资料

2020-2021学年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素材:第二单元第4课任务群学习资料

浅析中国古典《窦娥冤》的悲剧特征《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戏曲史、文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

在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它名列第一。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曾给予这部名剧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一、善与恶的冲突——中国古典悲剧的主线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生命。

通常人们评价一部戏的好坏所说的“有‘戏’、没‘戏”’,或所谓“戏剧性”,指的就是剧中的戏剧冲突。

这就要求剧情发展曲折跌宕,悬念环生。

我国民众对于戏剧情节的兴趣十分浓厚,很多传统戏之所以常演不衰,是与它们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戏剧冲突紧张激烈分不开的。

而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是善与恶的斗争,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属于善,使其毁灭的东西自然属于恶。

剧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皆因矛盾冲突激化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

就是一很好的例证。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一位不幸的年轻女性。

幼时丧母,七岁即被父亲用以抵债,成婚不久即丧夫。

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她心灰意冷,几乎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只希望“今世早将来世修”,侍奉好婆母,了此一生。

可是,残酷的现实让她的这个最低层次的希望竞成为奢望。

流氓张驴儿父子俩要霸占她婆媳俩为妻,窦娥不畏强暴,恪守妇德,坚决不从。

而懦弱的婆婆无奈屈从,窦娥劝之无用,忍气吞声地看着张驴儿父子住进家里,而这种忍气吞声是不可能持久的,人能忍一时,不能忍一世。

张驴儿想用毒药毒死蔡婆婆,留下窦娥一人好得手。

不料,张驴儿的父亲误食毒药而死,张驴儿遂嫁祸窦娥并告到官府。

面对人命官司,能给孤弱的窦娥主持正义的,只有既能代表社会正义又有审判权力的机关——官府,这也是古代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唯一选择。

如果官府中的官是清官倒也是民之大幸,若是昏官也只能是民之不幸。

可恨那楚州太守桃杌是一昏官,他面对一个善良柔弱、孤立无援的小女子和一个横行霸道、死缠烂打的流氓,只能选择强奸正义,姑息邪恶。

因而,那窦娥一上公堂便无缘无故地被殴打也就不足为怪了。

俗话说:小鬼难缠。

一桩明白简单的命案,掺杂着如此污浊的人情世态,而窦娥的无辜含冤竟缘于她的善良、弱小与孤立!而善良、弱小与孤立本是最该受官府与法律保护的,不料却成了官府与法律戕害的对象!窦娥痛心疾首,怒斥官府,指天发誓,最终惨遭枉杀。

善与恶的冲突,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条主干。

善的付出,总是以血为代价的,冲突的结果常常使善成为失败者,恶成为胜利者。

究其原因,与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有关。

正如窦娥所处的时代,国家虽然也有所谓的“王法”,但很不健全,特别是那些执法者,他们昏庸无能,贪赃枉法,不但不能保护弱小、善良,惩罚奸诈、邪恶,而且欺辱弱小、鱼肉百姓。

这是造成窦娥含冤而死的主要原因,是造成“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诞”的黑暗世道的主要原因。

代表正义善良的悲剧人物,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明显缺乏主动性、攻击性。

而且,她的抗争与斗争面对强权与恶行是软弱的、无力的。

对善的张扬不是通过善对恶的主动进攻与消灭来完成,让善的化身在备受恶的摧残与欺凌时才奋起反抗,甚至不惜以死相拼,使其人格在最后一搏中得以升华。

善在被恶毁灭的过程中不断散发美丽的光彩、动人的力量。

永恒的正义在悲剧人物的痛苦和毁灭中得以保存和升华。

其悲剧之悲的魅力和价值也就在这里。

二、百善孝为先——中国古典悲剧的弘扬重点中国人一向是重亲情、重伦理的,百善孝为先既是中国的传统,也是中国古典悲剧弘扬的重点。

窦娥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代表,是恪守妇道,孝顺长辈的典范。

作者借窦娥的孝行,弘扬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从这点来看,窦娥的孝行不但是美德的化身,而且体现了对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批判。

窦娥的这种孝,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孝。

她的善良、孝顺,令人动容。

但这样一个至孝的人却无端地被社会邪恶势力蹂躏而死,不能不引起欣赏者的悲悯之情。

孝是美德,然而过分的孝也是一种人性的悲哀,窦娥所体现的牺牲精神便是如此。

这是善良人的悲剧,此剧也因此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圆满大结局——中国古典悲剧的理想追求崇尚文明,尊重人性,追求和谐,向往美好,这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有些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做到的。

人们幻想扬善惩恶,让痛苦的心灵能得到一点慰藉,中国古典悲剧往往在结局时,设计成一种大团圆,给人“梁祝化蝶式”的弥补,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

这是中国古典悲剧的理想追求。

在窦娥的故事中,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用神话色彩,使这一理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正义得到伸张,人性得到张扬,邪恶受到严惩。

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逐一应验,以明深冤。

这些应验尽管是非正常的、超自然的,但仍给人欢欣鼓舞的力量。

张驴儿被剐了一百二十刀处死;楚州太守桃杌,被杖一百,永不续用;塞卢医被发配边远地区,永远充军;窦娥无罪,案卷重新改正。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一切都是借窦娥的鬼魂争取其父窦天章来实现完成的。

这些超现实的极具个性的想象,尽管都是虚幻的,但我们分明感受到正义的力量。

这种理想式的大团圆结局,无疑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审美需求,宣泄了广大群众的心理情绪,表现了正义终会战胜邪恶的美好愿望,体现出事物本质的真实。

中国古典悲剧的三个主要特征,在《窦娥冤》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这也是它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剧,受历代欣赏者喜爱和推崇的重要原因。

响当当的铜豌豆———关汉卿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

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窦娥冤》在汉代戏曲史上,有一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那就是关汉卿。

关汉卿的生平事迹后人所记不甚详,但单从本文题引中来自他的《窦娥冤》的两段话,即可见出他梗直、坚毅的性格与文风。

关汉卿和他笔下的窦娥,都是有着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精神的人物,他们成为中国人精神文化史上无法绕过的丰碑。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又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

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我们着重介绍、评析他的《窦娥冤》。

《窦娥冤》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全剧四折一楔子。

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

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

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

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在《窦娥冤》中,县官是个小丑角色,好笑得很,糊涂得很,让人发谑。

关汉卿在有关窦娥生死攸关的地方出现这样一个小丑人物,来决定窦娥的命运。

县官一上场就自言贪爱钱财:“告状来的要金银。

”当张驴儿等人跪时,他也跪,从衙役的话中得知,县官是向着来告状的张驴儿跪的,还说来告状的人是他的衣食父母。

而后来窦娥申诉冤情,说的详详细细合情合理却不被理睬,而张驴儿言词张狂无甚道理却言听计从。

由此看来,张驴儿应该在审讯之前已经行过贿。

但为何关汉卿不将这一点直接写出来,而只露些蛛丝马迹,并且要那么搞笑地写来呢?这也许可以说真正展示了关汉卿的幽默本色。

他让那些小丑式的表演在供人发谑之余,发挥它们独到的效果。

作者将县官受贿妄判的可恨之事处理成可笑之事,在那些最可笑之处暴露事情的本来面目,让县官这种可恨人物变成弱智到成为被人取笑的笑料,从而更具有讽刺性与批判性。

让浑话既展示了它的幽默本色,又与情节水乳交融,与主题暗流相和,这该是最成功的打浑方式。

所谓“无巧不成书”,给窦娥平反昭雪的清官是她的父亲,这就是一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的巧合。

但似乎这种巧合恰到不是巧而是拙了,它把窦娥的形象冲淡了,把窦娥的精神罩了层影子:窦娥的亲生父亲能否做最公正的评判者?窦天章的出现,到底是一个主持公道者的身份?还是冤屈连及者的身份?作为窦娥的嫡亲亲人,谁能说他为窦娥说的好话是最能说服人的?他替窦娥平反,倒像是有替女儿复仇的嫌疑了。

若设置一个局外人作为清官的身份出现,来重新审视这个案件,更能以冤案的揭露造成的旁人心灵的震撼来烘托窦娥的冤情,能让人对窦娥更加肃然起敬。

但若转念一想,似乎作者有另一种考虑。

作者让窦娥的案子放到她父亲的手中,来展示窦天章这一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

窦天章一听女儿端云就是药死公公的窦娥,就大声斥责窦娥,重申三从四德,并声称要将她更加严厉地处置,丝毫不顾及亲子之情。

但当得知窦娥原是因遵守三从四德而受冤,于是为她平反昭雪,且为她超度升天。

这样就有了史书里时常标榜的“赏罚不避亲”的意味:即使是自己的亲人,若犯罪当然责罚,若应受奖也该公正地给予奖励。

从而看出第四折不是纯为替窦娥平反昭雪而设,却也是为了展示理想官吏的品格而设。

虽然窦娥发表过怨天骂地的过激言辞,但她骂归骂,骂了依旧遵扬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变成了鬼也要维护自己不辱身份遵循道德的事实。

作者写窦娥的对道德的恪守之余,再用窦天章写遵循道德,他们俩人的形象相叠,来加重一个主题:对遵奉封建道德的高洁志士的颂扬。

由此可以推断出关汉卿有很强的道德观,他是一个将封建道德内化成自己的骨骼的人,却也叫人肃然起敬。

铜豌豆关汉卿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杂剧作家,关汉卿一生的具体经历还是一个谜。

由于时代的偏见,像他这样的戏剧作家在当时是没有政治地位的,正史中一点没有记载,幸而元人钟嗣成写了本《录鬼簿》,从中才知道有关汉卿这么个人,他的名字还不详,汉卿是他的字,号已斋,又作一斋。

元大都(今北京)人。

关汉卿一生共写了剧本67部,现存的有18种。

他的杂剧代表作是《窦娥冤》。

其内容梗概简略如下:秀才窦天章为还债赶考,将七岁的亲生女儿窦娥抵押给丧了夫主的蔡婆婆之家作童养媳,窦娥三岁就死了母亲,七岁到蔡家生活,十五岁时与蔡家的儿子成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