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小升初语文期末毕业试卷(常州市金坛区)

2019年小升初语文期末毕业试卷(常州市金坛区)

2019年小学六年级下小升初语文期末毕业测试卷(常州市金坛区)(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书写占3分)一、比较阅读《吊在水井里的苹果》《北风乍起时》两篇短文,完成第1~5题。

(18分)(一)吊在水井里的苹果有一句话讲,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说的是做女儿的,特别亲父亲,而做父亲的,特别疼女儿。

那讲的应该是女儿家小时候的事。

我小时候,也亲父亲,不但亲,还瞎崇拜,把父亲当举世无双的英雄一样崇拜着。

母亲还曾嫉妒过我对父亲的那种亲。

一日下雨,一家人坐着,闲聊到我长大后的事,母亲问:长大有钱了买好东西给谁吃?我几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给爸吃。

母亲的脸就挂不住了,说白养了我这个女儿。

父亲在一边讪笑,说孩子懂啥,语气里却透着说不出的得意。

待我真的长大了,却与父亲疏远了。

也有礼物带回,都是买给母亲的,衣服或者吃的。

感觉上,父亲是不要装扮的。

偶尔有一次,我的学校开运动会,每个老师发一件白色T恤。

因我极少穿T恤,就挑一件男式的,本想给爱人穿,但爱人嫌大。

回母亲家时,我就随手把它塞进包里面,带给父亲。

我永远忘不了父亲接衣时的惊喜。

他脸上先是惊愕,而后拿着衣的手开始颤抖,不知怎样摆弄才好,傻笑半天才平静下来,问,怎么想到给爸买衣裳的?原来父亲一直是落【寞漠】的啊,我们却忽略他太久太久,这之后,父亲的话明显多起来,乐呵呵的,穿着我带给他的那件T恤。

三天两头打电话给我,絮絮叨叨地说些话,然后好像是不经意地说一句,有空多回家看看啊。

暑假到来时,又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很兴奋地说,家里的苹果树结很多苹果了,你最喜欢吃苹果,回家吃吧,保你吃个够。

我当时正接了一批杂志约稿在手上写,心不在焉地回他,好啊,有空我会回去的。

父亲“哦”一声,兴奋的语调立即低了下去。

父亲说,那,记得早点回来啊。

我“嗯啊”地答应着,把电话挂了。

一晃近半个月过去了,我完全忘了答应父亲回家的事。

一日深夜,姐姐突然来电话,问,爸说你回家的,怎么一直没回来?爸特地挑了几十个大革果,留给你;怕坏掉,就用井桶吊着,天天放井里面给凉着呢。

心被什么猛地撞击了一下,无限愧疚地,只重复说,爸也真是的,就再也说不出其他话来。

并桶里吊着的何止是苹果……(二)北风乍起时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就往常州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常州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儿子心不在焉地打断了父亲:“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了:“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明,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 “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降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常州,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老王有点发【猛懵】: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1.(1)“落【寞漠】”,结合语境,这个词应写成“___________”。

(2)“发【猛懵】”,联系偏旁,这个词应写成“_____________”。

(2分)2.(1)选择文中词语作答:文(一)女儿对父亲的态度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地理位置作答:文(二)三个地名由北到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两文对话作答:写儿女回父母的话都用到一词“_______________”,写父母对儿女说话都用到一词“____________”。

(8分)3.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3分)A.表示句子长被打断。

B.表示内容多被省略。

C.表示舍义深未说透(1)何止是苹果……( ) (2)叫你妈给寄……( )(3)不爱加衣服……( )4.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回母亲家时,我就随手把它塞进包里面,带给父亲。

(1)用得精妙的动词是“__________”,从中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2)文中用“截”不用“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体会结尾的深刻意蕴。

(2分)(1)文(一)结尾写道“井桶里吊着的何止是苹果”,井桶里还吊着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二)结尾写道“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这样的”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自然缺失症”离你有多远?》一文,完成第6~10题。

(10分)①“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由美国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出。

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而是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的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②《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所报告》显示,在我国,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的孩子达到48.5%,厦门学生张欣窈在研究的课题《“自然缺失症”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曾问孩子:“如果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你到哪里完成这项作业?”88%的同学回答“上网找”,眼下,孩子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看似变得“聪明”,但这只是一些“成品知识”。

当孩子们习惯接受“成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遭到了极大削弱。

③“宅”这种生活方式正在儿童中蔓延。

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给了孩子更多留在室内的“理由”。

缺乏在自然中的学习、探索和体验,不仅可能带来孩子的智力、体质上的缺陷,还可能让孩子得孤独、焦躁,对自然缺乏尊重。

④据《新闻晚报》报道,不少人开始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自然缺失症”这一现象。

一些环保、教育有专业人士和家长集体发出倡议:家庭和学校共同保证每个孩子每天能有1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家长不要因为省事,把孩子过度暴露在电子产品前,接触电子产品平均每天不宜是超过1小时;节假日,请家长尽可能带孩子去公园和自然地域游览体验……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还建议学校开设户外课程,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教学。

6.选择题。

(2分)(1)“当孩子们习惯接受‘成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遭到了极大削弱”这句话中的“成品”指( )。

A.加工好的产品B.别人的劳动成果C.网络上现成的结论D.观察大自然得到的知识(2)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是( )。

A.告诉我们“自然缺失症”离你有多远B.呼呼社会关注“自然缺失症”这一现象C.告诉孩子要远离电视、电脑、手机D.告诉家长“宅”这种生活方式正在儿童中蔓延7.读第①自然段,用一句话下定义。

(2分)“自然缺失”,顾名思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病症。

8.第②自然段提到的两项调查研究,在说明问题时,主要运用了同一种说明方法:_____ _______________,证明了同一个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9.第③自然段画“”的句子中,两个“可能”为什么不能去掉?(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阅读短文后获得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3分)李一诺是一名8岁的男孩,父亲在金坛工作。

一年前,李一诺被父亲从安徽农村老家接到金坛城区。

为让儿子适应城市生活,父亲给李一诺报了培训班,其余时间就在家看电视,户外活动很少。

慢慢地,儿子的变化让父亲不知所措,他在家不爱说话,常常无缘无故冲父亲发牌气。

李先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决定带儿子去常州最好的医院看看。

(1)李先生决定带儿子上医院,你认同这种做法吗?请结合短文说明理由。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先生应该怎么做呢?请结合短文内容给他提出至少两条合理化建议。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围绕”舌尖上的浪费这一话题,完成第11~14题。

(9分)自2012年末开始,“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议话题。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最少例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古人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古人还说:“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外出用餐时,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11.文中“光盘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兜着走”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2.联系上下文,填入文中横线处最合适的一句是( )。

(1分)A.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B.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D.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13.根据图中信息,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_______________,理由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段是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