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第一章水平井的分类及特点 (2)第二章水平井设计 (4)第三章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基础 (8)第四章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要点 (13)第五章水平井井眼轨迹施工步骤 (21)第一章水平井的分类及特点水平井的概念:是最大井斜角保持在90°左右(大于86°),并在目的层中维持一定长度的水平井段的特殊井(通常大于油层厚度的6倍)。
一、水平井分类二、各类水平井工艺特点及优缺点三、水平井的优点和应用1、开发薄油藏油田,提高单井产量。
2、开发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
3、开发重油稠油油藏,有利于热线均匀推进。
4、开发以垂直裂缝为主的油藏,钻遇垂直裂缝多。
5、开发底水和气顶活跃油藏,减缓水锥、气锥推进速度。
6、利用老井侧钻采出残余油,节约费用。
7、用丛式井扩大控制面积。
8、用水平井注水注气有利于水线气线的均匀推进。
9、可钻穿多层陡峭的产层。
10、有利于更好的了解目的层性质。
11、有利于环境保护。
第二章水平井设计一、设计思路和基本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先地下后地面,自下而上,综合考虑,反复寻优”的过程。
二、水平井靶区参数设计与定向井不同,水平井的靶区一般是一个包含水平段井眼轨道的长方体或拟柱体。
靶区参数主要包括水平段的井径、方位、长度、水平段井斜角、水平段在油藏中的垂向位置、靶区形状和尺寸。
1、水平段长度设计设计方法:根据油井产量要求,按照所期望的产量比值(即水平井日产量是临近直井日产量的几倍),来求解满足钻井工艺方面的约束条件的最佳水平段长度值。
约束条件主要有钻柱摩阻、扭矩,钻机提升能力,井眼稳定周期,油层污染状况等。
2、水平段井斜角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地层倾角、地层走向、油层厚度以及具体的勘探开发要求。
βα±︒=90H ,β为地层真倾角当地层倾角较大而水平段斜穿油层时,则应考虑地层视倾角的影响,[])cos(90HH d tg arctg Φ-Φ-︒=βα, d Φ为地层下倾方位角,H Φ为水平段设计方位角 3、水平段垂向位置确定油藏性质决定了水平段的设计位置。
对于无底水、无气顶的油藏,水平段宜置于油层中部;对于有底水或气顶的油藏,水平段应尽量远离油水或气水边界;对于既有底水又有气顶的油藏,应以尽量减小水锥和气锥的速度为原则确定水平段的位置;对于重油油藏,水平段应在油藏下部,以便使密度较大的稠油借助重力流入井眼。
4、水平井靶体设计水平井靶体设计实质就是确定水平段位置的允许偏差范围,它受两方面影响:其一,严格控制允许偏差有利于把井眼轨道控制在最有利的储层内,其二,对允许偏差限制过严会加大实际钻井中井眼轨迹控制的难度,加大钻井成本。
靶体的垂向允许偏差就是靶体的高度,它与油层厚度及油藏形态有关,必须小于等于油层厚度。
其上下偏差可以是不等值的。
靶体的横向允许偏差即靶体的宽度,一般是高度的几倍(多为5倍)。
靶体的前端面叫靶窗,靶体的后端面叫靶底。
常见靶体有长方体、圆柱体、棱台体。
三、水平井剖面设计剖面设计就是要确定水平井段以上的井眼几何轨道,轨道设计是轨道控制的基础和依据,最好的设计应是最接近实际施工、降低控制难度的设计。
常用井身剖面类型:1、单圆弧剖面又称“直—增—平”剖面,它的特点就是用一种造斜率连续造斜至最大井斜角。
这种剖面只适合于目的层顶界与工具造斜率都十分确定条件下的剖面设计,通常用于侧钻短半径水平井剖面设计。
2、双增剖面又称“直—增—稳—增—平”剖面,其突出特点是在两段增斜段之间设计了一段较短的稳斜调整段,以调整由于工具造斜率的误差造成轨道偏离和用于稳斜探顶,是中、长半径水平井比较普遍采用的剖面。
3又称“直—增—稳—增—稳—增—平”,第一稳斜段用于调整工具造斜率偏差,第二稳斜段用于稳斜探油顶,适合于薄油层水平井剖面设计。
一、基本概念和控制指标为设计着陆点(又称设计瞄准点),通常用A表示,其井斜角αA 就是水平段的设计井斜角αH。
水平井段设计线与靶底的交点称为设计终止点,通常用B表示。
靶窗内通过A点的两条正交的基准线称为设计靶心线,因此A点习惯上称为靶心。
靶心A可以是也可以不是靶窗的形心,即设计靶心线可以是也可以不是靶窗的对称轴。
由于多种误差影响,水平段的实钻轨道为曲线AˊBˊ。
靶窗内的Aˊ点即实钻轨道与靶窗平面的交点称为实际着陆点,其井斜角值即为水平段设计井斜角。
靶底内的Bˊ点称为实际终止点。
Aˊ点到靶窗内两条设计靶心线(横纵两轴)的距离分别称为着陆点的横距和纵距。
同样也可定义靶底内的横距和纵距。
通过靶窗、靶底内水平靶心线的平面称为靶心设计平面。
通过实钻的水平段曲线AˊBˊ上某点的铅垂线与靶心设计平面的交点称为该点的铅垂投影点。
AˊBˊ曲线上某点到起铅垂投影点的距离称为该实钻点到靶心设计平面的铅垂距。
实钻水平段曲线AˊBˊ在靶心平面以上部分的最大铅垂距称为靶上最大波动高度,用+h u表示(+表示靶上);AˊBˊ在靶心平面以下部分的最大铅垂距称为靶下最大波动高度,用-h d表示(-表示靶下)。
A ˊBˊ上所有点的铅垂距(均取正值)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偏离高度。
水平段实钻轨道的波动高度以ht表示,可分两种情况:(1)当AˊBˊ在靶心设计平面的同侧,波动全高是指AˊBˊ上最大、最小铅垂距的绝对值之差。
(2)当AˊBˊ在靶心设计平面的两侧,波动全高是指靶上、靶下的最大波动高度的绝对值之和。
上述参数直接反映了对水平段的控制能力,着陆点横距和纵距是衡量着陆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标。
靶上、靶下最大波动高度直接反映了水平控制的稳平能力,平均偏离高度描述了实钻水平段对靶心设计平面的总体贴近程度,波动全高则描述了实钻水平段自身垂向的敛聚程度。
把平均偏离高度和波动全高两个指标结合起来,才可以衡量是否具备在薄油层中钻水平井的能力。
只有当两项均较小时才表示具备这种能力,有一项偏大就不具备。
对水平井着陆控制和水平控制的基本要求是:(1)实钻着陆点必须不超出靶窗。
(2)在水平控制中实钻轨道不得穿出靶体。
由于存在地质不确定度,所以实钻过程中的靶窗位置与设计靶窗位置也必然会有误差。
实际着陆点Aˊ应是增斜井段中第一个井斜角等于设计最大井斜角的点,它所在的铅垂平面就是实际的靶窗剖面。
在水平井的剖面设计中,直井段所在直线与设计靶窗平面间的距离称为设计靶前位移,用S A表示。
实钻着陆点A ˊ至直井段所在直线的距离称为实际靶前位移,用S Aˊ表示。
实际靶前位移与设计靶前位移之差称为平差,它表示实际靶窗较设计靶窗的位置移动的一项参数。
△S= S Aˊ—S A一般来说,由于实际着陆点前的一段增斜段和其后的整个水平段都在油层内钻进,具有一定的平差不会影响水平井的产量,适当放宽对平差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着陆控制的难度和钻井费用。
但是,当开发方案对靶前位移做出严格限制时,控制人员应把平差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二、误差来源与水平井轨道控制的要求1、地质误差设计油顶垂深与实际油顶垂深总会存在误差,这种地质误差常给着陆控制造成困难,当这种误差较大或在薄油层中钻水平井时,影响尤为突出。
2、工具能力误差因受地层作用、工艺操作方法(工具面偏摆较大、送钻不均匀等)和理论计算方法准确度的影响,工具的实际造斜率和设计也会存在一些误差。
3、轨道预测误差由于MWD工程参数测点距钻头有一定距离(13—23米)以及测量与显示的时间差,造成实钻过程信息滞后。
在实钻过程中,需要根据显示的参数值来预测当前钻头处的参数,并进一步预测下一段进尺的钻进结果,以进行决策。
信息滞后带来的误差以及测量方法的系统误差会给钻进过程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在薄油层中以较大造斜率控制着陆进靶时影响更大。
(英平6施工为例)误差定量分析:井眼曲率半径越大,或油层越薄(相应靶窗越小),则要求工具造斜率的相对误差越小;如果地质误差值大于h,则必然造成脱靶。
换言之,要保证中靶,则必须把地质误差控制在靶窗高度的一半以内。
综上所述,开展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以尽量缩小地质误差、工具能力误差和轨道预测误差是提高水平井轨迹控制质量的根本途径。
同时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合理的轨道控制方案的优化设计,选取风险最小、成功率最高的控制方案,是在现有误差条件下保证控制成功率,提高控制质量和精度的重要途径。
对水平井轨迹控制的总体要求是:(1)具有一定的控制精度(2)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3)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4)达到较稳、较快的施工水平三、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特点1、中靶要求高2、控制难度大水平井对垂深的控制比定向井要严格和重要得多3、特殊工具多第四章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要点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包括直井段控制、着陆控制和水平控制三个阶段。
一、直井段控制直井段控制与普通直井、定向井直井段控制相同,起核心目标是防斜打直,有效地控制井斜角和井底位移,为定向造斜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使用的钻具组合多为防斜组合、纠斜组合。
二、着陆控制着陆控制是指从造斜点开始钻至靶窗这一过程,其技术要点可以概括为:略高勿低,先高后低,寸高必争,早扭方位,稳斜探顶,动态监控,矢量进靶。
钻具组合:45°前,常规造斜钻具组合45°—70°,倒装组合(钻头+螺杆钻具+MWD(或LWD)+加重钻杆+钻铤+钻杆+方钻杆)70°后,倒装组合(钻头+螺杆钻具+LWD+钻杆+加重钻杆+钻铤+钻杆+方钻杆)加重钻杆数量按井深要求配备,原则上不少于总井深的三分之一,实际施工应考虑水平段长度、井眼摩阻、后期定向钻进加压是否顺利等因素。
按加重钻杆不能进入70°以后井段,钻铤不能进入30°以后井段(尽量保持钻铤在直井段)来组合钻具。
1、略高勿低指的是选择工具造斜率,实际工具造斜率应高于设计造斜率,造斜率过高也不好,对后期作业有影响,选择的标准是比理论造斜率高10%—20%。
2、先高后低在着陆控制中,若实钻造斜率高于设计造斜率,控制人员一般有办法把它降下来,例如,复合钻进或选择造斜率低一档次的钻具组合。
但是,若实际造斜率低于设计造斜率,则不敢保证一定可以把下一段造斜率增上去,尤其在大井斜段,所需要调整的造斜率值可能很高,而当前的工具是无法实现的,或技术上可以实现但现场没有这种工具储备。
3、寸高必争“寸高必争”是控制人员在水平着陆控制中必须确立的观念,它集中体现了着陆控制过程的特点。
着陆控制就是对“高度(垂深)”和“角度(井斜)”的匹配关系的控制,而“高度”对“角度”有着误差放大作用,尤其在着陆控制的前期和后期,例如:某井设计造斜率K=8°/30m,着陆垂增△H=214.875米,若分别以K1=6°/30m,K2=12°/30m假想钻进30m,相应的井斜角和垂增分别为α1=6°,△H1ˊ=29.947m,α2=12°,△H2ˊ=29.783m,可见二者的垂增相差甚微;但如果按照K1、K2分别继续钻进至着陆,前者垂增△H1=286.5m,将比设计滞后71.625m 进靶着陆,但后者垂增△H2=143.25m,将提前71.625m进靶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