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病讲座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病讲座
浅谈
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1
病讲座
一·概 述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四肢百 骸皆赖以所养,脾胃具有对水谷受纳和消化及对精 微的吸收和输布的作用,将水谷转化为人体需要的 物质基础——津液、营卫和气血,三者层层深化, 津液化生营卫,营卫化生气血。
随着现在社会节奏的加快,脾胃病的患病率也大 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社会70%~80%的人 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脾胃病。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13
病讲座
证治分类
本方疏肝理气,用于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柴胡疏肝散: 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柔肝止痛--佛手、延胡索 陈皮、枳壳、香附(苏梗)--理气和中--沉香、旋覆花 川芎—理血 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4
病讲座
• 舌苔有色泽,厚薄,润燥等变化。 • 有苔——表示胃气存在,有抵抗病邪的能力; • 少苔,剥苔,无苔——表示胃气受损或胃阴损耗; • 其程度少苔较轻,剥苔,无苔较重;舌苔由薄变厚,表示病邪
逐渐加重,舌苔由厚变薄,表示病邪逐渐减轻。
• 《灵枢·经脉》篇指出,足太阴脾经“散舌下”,必要时临诊
• 正确掌握诊脉方法,寸关尺要定位准确,指力适度, 浮中沉应细心体会,且病人体位要自然,注意异常脉 位置,如斜飞脉,反关脉。
• 胃病患者的脉象多为弦,细缓,数,涩等,右手甚显。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6
病讲座
三.病证相关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 当心而痛,膈咽不通,饮食不下” ,即指出该病是以胃 脘部疼痛,胀痞,满闷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2
病讲座
二.诊查要点
1、望舌象
望舌象包括望舌质,舌体,舌苔三部分。舌为心 之苗,舌质的色泽变化,舌体的形态改变,反映人体 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盛衰。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 由胃气的蒸腾所生,有苔质,苔色等变化,反映病位 的浅深,疾病的寒热性质,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有无 等。
该病包括了西医的“浅表性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胃 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 “十二指肠炎” ,“反流性胃炎” ,“疣状胃炎” ,“食道 炎” ,“食道息肉” ,“食道癌” ,“胃癌” ,“胃贲门迟缓 症” ,“胃息肉”等。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7
病讲座
10
病讲座
证治分类
2.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暴饮暴食,饮食停滞,胃中气机阻塞 嗳腐吞酸—宿食不化,食浊之气上逆 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胃失和降,气逆于上,食经
吐出气机得顺 不思饮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 大便不爽—食积下迫,大肠传导失司 苔厚腻,脉滑—宿食停滞之象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8
病讲座
四、证治分类 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症状--寒邪犯胃或饮食生冷,寒积于胃,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恶寒喜暖,得 温则痛减,遇寒加重。
口淡不渴—胃无热邪 或喜热饮—热能胜寒 苔薄白—寒痛之象 脉弦紧—弦脉主痛,紧脉主寒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11
病讲座
证治分类
本方消食导滞--脘满不食、嗳腐吐食的胃痛证 保和丸: 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 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 连翘—清热散结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12
病讲座
证治分类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肝气郁滞,肝气犯胃,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情志怫郁,气郁加重 嗳气、矢气则舒—气滞暂得缓解 脘闷嗳气,善太息—肝气郁结,肝气乘脾之征 大便不畅—气机不利 苔薄白,脉弦—肝郁气滞之象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15
病讲座
证治分类
本方清化中焦湿热--痛势急迫、胃脘灼热、口干口苦的胃痛
清中汤: 黄连、栀子--清热化湿--黄芩、蒲公英 茯苓、半夏、白蔻--健脾除湿--藿香、苍术 陈皮、甘草--理气和胃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16
病讲座
证治分类
5.瘀血停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痛如针刺,或似刀割—瘀血内阻,胃络壅滞,不通则痛 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血属有形之邪 食后或入夜痛甚—血属阴,食后、夜间瘀血加重 或见吐血黑便—瘀血内阻,血不循经 舌质紫黯,有瘀斑,脉涩—血瘀之象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3
病讲座
舌质红——多见于肝热犯胃或胃热积聚,并且舌苔黄 腻或灰腻,厚腻为脾胃俱热或食滞胃肠。 舌体胖边有齿痕——多见于脾胃气虚; 舌质淡舌体胖,苔厚白——为脾胃阳虚; 舌色红或绛,舌面无苔如镜——为胃津干涸之象; 舌红有裂纹或花剥——为胃阴不足,阴虚内热; 舌暗或紫暗或边有瘀点,瘀斑——均为胃络瘀阻之象。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14
病讲座
证治分类
4.湿热中阻证
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湿热蕴结于胃,胃气郁滞 嘈杂,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热中兼湿 纳呆恶心—湿热中阻 小便色黄—湿热内盛,下注膀胱 大便不畅—湿热蕴结于肠,气机不畅 苔黄腻,脉滑数—湿热中阻之征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还需查舌脉即舌下系带两旁的静脉,如增粗、增长迂曲暴露, 色紫色暗,其外侧小血管呈囊柱状,粗枝状或囊状突起,均提 示有瘀阻。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5
病讲座
• 2.察脉象
• 《难经》: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
• 肺为十二经之终始,营卫气血循行复会于气触之,易分辨。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
9
病讲座
证治分类
前方理气散寒--外感风寒,胃气郁滞 后方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暴作、喜热恶寒得胃痛之证
香苏散 : 香附—理气止痛 紫苏—疏散风寒 陈皮—理气和胃——木香、乌药 甘草—益气和中
良附丸: 高良姜—温胃散寒——荜拨、干姜、吴茱萸、生姜 香附—理气止痛
浅谈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