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论丛 Sep.,2009Vol .30No .9 2009年9月(第30卷/第9期)(Dong Yue Tribune )论点集萃[作者简介]肖琦(1976-),女,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讲师。
①这次翻译高潮从鸦片战争延续到五四运动(1840-1919),其中以晚清(1840-1911)这段时间的翻译最具代表性,所以本文着重考察的是晚清这一段。
下称“晚清翻译高潮”。
近十年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综述肖 琦(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摘 要]晚清时期掀起了一场翻译高潮,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这一翻译盛事,以其译书数量之众、涵盖内容之广、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之深远、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之独特,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晚清翻译高潮相关研究的归类整理,发现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晚清;翻译;晚清翻译高潮;文化;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9)09-0183-04晚清时期掀起了一次翻译高潮,这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①。
这次翻译高潮中,数千种西方著作被译成中文,内容涵盖科技、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而在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上,晚清翻译高潮都体现了独特的一面。
因此,晚清翻译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下面是对近十年来晚清翻译高潮相关研究的梳理。
一、研究概况(一)论著近十年研究晚清翻译的著作大致可分成以下几大类:对翻译史实的描述性研究、对翻译家的研究、文化对翻译的制约、翻译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专著有:李伟[1]编写的《中国近代翻译史》,介绍了地主阶级改革派对世界的了解、传教士的早期翻译、近代翻译理论的出现等。
韩洪举[2]介绍了林纾的翻译思想与艺术、林译代表作,并对林译中外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
王宪明[3]从文本源流、著译动因、关键词语与观念、政治社会影响等方面,对严译《社会通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析。
胡翠娥[4]研究了文学翻译与文化间的互动影响;季压西[5]等根据大量的近代条约和历史档案来分析晚清英语教学和翻译人才的培养等。
论文集《翻译与创作》是迄今为止香港、内地以及国外学者合作研究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的第一项重大成果。
199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14篇文章于1998年整理成论文集(英文版)出版。
后来在2000年王宏志又整理出版了该论文集的中文版。
14篇论文中,有的总体介绍翻译小说,有的分类研究侦探、科幻、政治、言情小说的译介和影响,还有的探讨晚清社会对西学的认知程度及翻译的现代性。
1996年的这次大会以及两版《翻译与创作》的出版,对激发国内晚清翻译研究的兴趣、促进国内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型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一点,也可以从表1和表2的统计数字得到印证。
(二)论文数量及主题分布有关我国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的论文数目众多,为了对这些研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本综述采用文献统计的方法对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和统计分析,以“晚清+翻译”、“近代+翻译”、“晚清+译介”、“近代+译介”为检索入口分别进行题名及关键词的“模糊检索”,得到的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近十年有关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的论文一共228篇(剔除了一稿多投、文摘和主题不相关的论文。
因为某些文章可能题名或关键词中未包含本文检索词条,统计可能有遗漏381东岳论丛 Sep.,2009Vol.30No.9 2009年9月(第30卷/第9期)(Dong Yue Tribune)表1 晚清翻译高潮研究论文年度分布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数量6101112122227504434比例2.6%4.4%4.8%5.3%5.3%9.6%11.8%21.9%19.3%14.9%之处,但是从已有的数字也可以看出晚清翻译研究的基本概貌),论文数量基本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最集中的是2004-2008这几年。
表2 研究论文主题分布主 题数量比例翻译史实研究制约翻译的文化因素翻译对文化的影响个人、团体的译介活动5624.6%某一体裁/学科知识的引进3917.1%结合西方文论/翻译理论研究制约因素4720.6%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宏观、整体性分析)2410.5%具体翻译策略研究73.1%从文化交流角度研究20.9%翻译对文学的影响177.5%对社会文化整体影响83.5%对语言的影响31.3%翻译与创作的互相影响20.9%从翻译出版角度研究社会生活31.3%对比研究62.6%翻译人才的培养93.9%其他52.2% 对晚清翻译高潮的研究主题分布十分广泛,有的从宏观角度研究,有的从微观角度阐释;有的从语言本身来分析,有的从语言外部进行探索;有的描述翻译史实,有的研究翻译的制约因素,有的探讨翻译带来的影响,有的进行对比研究;有的研究翻译人才的培养。
但总的说来,从语言外部因素或文化角度来探讨晚清翻译的研究占了很大的比例,见表2。
二、研究分类综述(一)翻译史实研究1、个人/机构团体的译介活动晚清是翻译大盛的时期,在这场翻译盛事中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翻译家和著名的翻译或出版机构,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研究素材。
有的学者研究了个人的译介活动和贡献,其中对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人的研究最多;有的学者研究了国内翻译团体活动,如维新派的理论主张和翻译实践、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作用等。
在晚清的西学东渐中,因为国内合格翻译人才短缺,传教士在翻译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方面也引起了学者的研究兴趣。
单单高黎平一人,就写了十来篇论文研究美国传教士及教会机构在华的译介活动,包括丁韪良等传教士、花华圣经书房等机构在华的翻译活动和政治影响。
2、介绍某一文学体裁/学科知识的引进介绍某种文学体裁译介情况的论文中,以研究小说翻译居多,有整体性介绍外国小说翻译的概况;有介绍翻译小说分类的译介情况的(如侦探、科幻、言情、政治小说等种类的译介),也有按长篇、短篇进行研究的。
与翻译小说相比,研究其他体裁译介的相对较少,有部分研究者探讨了诗歌和戏剧的翻译情况,但是基本上是对诗歌和戏剧的译介的总体性介绍,或者是探讨这些体裁的翻译策略,等等。
晚清翻译的西书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大门类。
按学科门类进行研究的学者也不少,农学、医学、天文、法律、历史等领域的译介都有研究者关注,如强百发介绍了西方农书的翻译及传播等。
(二)制约翻译的文化因素研究晚清翻译在选材、策略、译书方式、翻译出版机构等方面都呈现出其独特之处。
这些特点背后的原因,即翻译的制约因素,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近十年中,中国的翻译研究已经发生了文化转型,即从语言内部转向了语言外部的文化因素。
通过整理和分析发现近十年研究对翻译制约因素的研究几乎都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进行的。
1、结合西方文论或翻译理论来研究晚清翻译中的制约因素(1)福柯的权力观。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通过对知识型的挖掘,揭示出了权力在宏观领域的影响,即规训的功能。
权力具有扩张边界的作用,其影响力不仅是针对某一人群,而是制约所有的人群。
福柯的权力观为后人理解晚清的翻译出版提供了新路径。
有学者从权力观分析晚清翻译,揭示翻译、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内在逻辑,也有的采用权力理论对中国晚清外国诗歌翻译进行分析。
481近十年晚清翻译高潮研究综述(2)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
以色列教授吉迪恩・图里提出的翻译规范论,将翻译研究重点由原作中心的规定性研究转移到译作中心的描述性研究,摆脱孤立研究译本的理论桎梏。
廖蓓辉[6]等人借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探讨了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对中国近代小说翻译活动的规范情形。
(3)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Skopos)。
目的论属于功能派理论,由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引入翻译理论。
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译文好不好,视乎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
结合目的论研究晚清翻译的学者很多,有的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了民族文化心理,有的研究译文读者对翻译的选材、思想内容、语体风格和文本形式的影响等。
(4)操控论。
以利弗威尔为代表的操控派把翻译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主要探讨翻译在何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及译作给译入语文化带来的影响,认为翻译就是对原文的重写,是译者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对原文进行的操控[7](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对翻译活动起决定作用的操控因素来自三方面: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
该理论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兴趣,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起到了推动作用,如王湛等人分析了赞助人对晚清翻译的影响[8],李奇志以“诗学”观阐释了以文言文为主的译入语形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9]。
(5)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
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认为文学多元系统既包括诗歌这类经典文学形式,也包括儿童读物、通俗读物这类非经典文学形式,并认为有必要把翻译文学包括在多元系统内。
他进一步研究了目的语文化如何选择翻译文本及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的问题。
目的语文化选定某些文本是因为它们能满足目的语多元系统对新形式的需求。
此外,有的学者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①对这时社会文化特征作出阐释,指出近代翻译文学的狂欢化现象颠覆了翻译精英文学作品一统天下的局面,提升了翻译大众小说的地位。
还有的研究者从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分析了晚清小说翻译的策略选择或者从传播学分析了晚清翻译文学的误导和误读等。
2、从宏观角度看文化对本次翻译的影响有些研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遵循某种西方理论,但从宏观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因素进行总体性分析:如研究译文和译入语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者讨论翻译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对译本的塑造,等等;或者研究晚清翻译高潮中的具体翻译策略,诸如所采用的语言文体形式(早期采用古文体)、小说的叙事模式、诗歌翻译的归化、翻译小说的“译意”策略等等;还有些学者从文化交流角度进行研究,如蒋天平等[10]阐述文化霸权对翻译的决定性影响及翻译如何抵抗霸权文化入侵,司佳[11]研究了当时对翻译人员称谓的变化所反映出的文化交流态度的转变。
(三)本次翻译对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晚清的翻译高潮在思想观念、社会生活、文学创作、科技进步、语言发展等方面对后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当多。
1、本次高潮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有的研究者从多方面整体性探讨晚清翻译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有的研究翻译对某一领域影响的,诸如对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对语言的影响,等等,如王克非论述了直译导致汉语出现仿西方语言的句式以及直译的文化背景[12]。
2、对文学的影响。
晚清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其中探讨对晚清文学观念的影响或对中国原创小说的影响的研究占据主要部分;也有部分学者研究翻译对其他体裁(如戏剧)的影响,也有的学者研究了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如钟俊昆指出,翻译促进了新文学文体的变革和创作方式的多样性,反过来又对翻译自觉性、标准和途径的选择起规范化作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