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货币概述
1.1复习笔记
一、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1.货币与现代经济生活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世界各国,不论其政治、经济制度如何不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每一个机关团体与组织,几乎天天都要与货币打交道。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货币。
我同的货币名称为“人民币”。
美国的货币名称为“美元”,日本的货币名称为“日元”,英国的货币名称为“英镑”,瑞士的货币名称为“瑞士法郎”等。
还出现了跨国联合型的货币,欧洲联盟首脑会议决定把欧洲统一货币命名为“欧元”。
货币不仅与社会现实经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货币量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高度相关。
人类社会的实践经验教训表明,货币量的变化对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的影响重大,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和货币量也高度相关。
2.货币的起源
货币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
但在货币的起源问题上,由此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货币起源学说。
(1)唯心论解释:货币名目论
货币名目论认为,货币是人们思考、协议或国家政权的结果和产物;认为货币只是计量商品价值的一种符号,否认货币必须是具有内在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从而认为货币之所以成为货币,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无关。
其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国家货币论:认为货币是国家创造的,货币的价值及其购买力和支付能力,完全是由
国家赋予的。
②圣人先贤制币论:认为货币是圣人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
③众人协商论:认为货币是人们共同协议的结果,是众人协商的产物。
(2)货币的真正起源
①货币因何产生
货币根源于商品本身,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晶。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货币是以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高度为前提的”。
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或二重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是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而劳动的二重性反映出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以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来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方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货币则是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而产生的。
②货币如何产生
货币是在由商品交换发展所决定的价值形式的发展中产生的。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货币只不过是一种高级的价值表现形式而已。
a.简单价值形式中的等价物
所谓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历史表明,在古代由于交通、通信不发达,东西方文明几乎隔绝。
但东西方国家却几乎都能不约而同地把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即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
作为货币。
这说明贵金属最适合充当表现货币的材料。
黄金还是世界财富代表和贮藏的积极形式。
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b.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等价物
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上。
它出现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是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
c.一般等价物的出现
一般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只在某一种商品上表现出来的价值形式,是货币形式的基础。
d.货币的产生
一般等价物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很自然地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将一般等价物统一起来,使其成为长期固定的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定义及本质
货币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但是货币的定义仍然是经济学家经常争论的问题之一。
(1)货币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涵义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货币一词。
但在不同的实际场所,人们对货币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
其主要代表性涵义有三种:①常指通货,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范围过于狭窄;②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同义语,这种理解过于宽泛;③把货币等同于收入。
(2)货币的理论定义
①马克思的货币定义
马克思在通过对货币起源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并把货币定义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一定的生
产关系。
其定义或本质包括以下要点:
a.货币是商品。
货币与商品世界的其他商品一样,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b.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它与普通商品的区别在于:
第一,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而普通商品则没有这种作用;
第二,货币具有直接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成为一般的交换手段,这也是普通商品所没有的。
c.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它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市场范围内长期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而在价值形式发展的第三阶段,在局部范围内临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但它们都不是货币。
d.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货币本身无阶级性,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货币反映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所反映的各该社会形态里的不同社会生产关系,并不是货币本身所固有的社会属性。
②西方经济学中常见的货币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关货币的定义的主要代表性观点有:
a.货币金属论。
这种观点认为货币就是贵金属,贵金属就是货币。
其理论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朴素的金属学说。
b.货币名目论或符号论。
该定义否认货币的商品属性和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便于交换的技术工具,是由法律规定的换取财富的价值符号,是一种观念的计算单位,是一种票券。
c.货币数量论。
该观点认为货币价值是由货币供给的数量所决定的。
其代表观点是现代货币数量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
d.货币职能论。
该观点是从货币职能或用途来给货币下定义、解释货币本质的。
4.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在货币职能的界定上,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即五分法和四分法。
(1)五分法
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它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马克思按照货币职能产生、形成的历史顺序,先后阐述了货币的五个职能。
①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指用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的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价值。
价值尺度不同于价格标准,其区别主要有:
a.代表的内容不同。
价值尺度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而价格标准则是法定的金属重量,即货币单位。
b.作用不同。
价值尺度是将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变为想像的金量,而价格标准则是计量金的数量。
c.变动性不同。
价值尺度随生产货币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而价格标准则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它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未经国家调整不会发生变动。
②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其作用是实现商品的价值。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Ⅰ待流通的商品数量;Ⅱ商品价格;Ⅲ货币流通
速度。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一定时期内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必要量=货币流通速度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量=货币流通速度
待流通的商品数
商品价格 以上就是货币流通规律,即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规律。
③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而贮藏或保存起来的职能。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实在的货币,如金银铸币、金银条块及贵金属器具等。
④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不再作为交换的媒介,而是成为补足交换行为的一个环节,作为交换价值的绝对存在,独立地结束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是一种价值单方面的转移。
⑤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的职能。
它是价值表现和实现的国际化。
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包括:
a.执行一般支付手段的职能,即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的支付手段。
b.作为国际间一般的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外国商品。
c.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即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只能以贵金属的条块形态出现。
当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货币,成为世界上普遍接受的硬通货,实际上也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2)四分法
四分法这一观点认为,世界货币不是货币的独立职能。
世界货币只是货币的一种形态或种类。
世界市场上的交换与国内市场上的交换,是区域不同而实质相同的交换。
不管是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