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_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分析鉴赏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三个特点2、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 法。

3、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赏析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秋的韵味。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 引导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作者简介】郁达夫( 1896— 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 日本, 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 深受近代欧洲、 日本各种社会思潮 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 年参加中 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

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 宪兵杀害。

主要作品有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出奔》《她是 一个弱女子》 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向封建道德 大胆挑战,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 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写作背景】从 1921 年到 1933 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 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 从 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 1936 年2月离杭赴福州, 在杭州 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 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 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 水过程中, 写了许多游记, 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 为 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 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 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 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

【学习流程】 一、独学( 10 分钟)【要求】 请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诵读全文, 要求学生坐姿端正 读准字音,标清段落。

【【任务】】 1、从文中找出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2、那么,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让郁达夫如此的一往情深?(点拨:课文中有最简洁地概括故都之秋特点的句子吗?)3、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故都的秋景?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课题:《故都的秋》教学目标】 个性笔记故都的秋》学情分析故都的秋》在高一第一学期讲授。

通过初中阶段和本单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学习,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指点。

由于本文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中学生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因而难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对散文的理解都要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关键是他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受时代思想的影响,会写出很多具有时代性的创新性的好观点。

这就是经典的价值,每一个时代都能有新的生命,所以不必要先死扣作品的时代背景,不妨先让学生来个自由飞翔,而后真想大白之后,再让他们明白知人论世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的重要性。

《故都的秋》学习小组学习效果评价表学校:班级:高一十一班总分:85 分【注】1.本评价量表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的评价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得分范围如表所示,可给出具体分数;总分为五项分数的累计;2. 可根据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最后取三者的平均分。

3. 分数每节统计一次,每一周公布一次,选出优秀小组成员和优秀小组。

【评测分析】课堂评价表,对学生自学和交流的学习过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评价。

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变成课堂的主导者,在每一个环节学生都可能得到直观的认可,数字最有说服力,甚至课堂评价表能给老师一个教学反思的数据凭借。

《故都的秋》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我校提倡的“五步三查”课堂模式开展,并结合我校学科特点。

把课堂重心向学生学偏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体现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我们班总共8 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6 人,由于平时就使用小组教学,所以对小组的表现的课堂评价同学们都能熟练地使用。

分数记录员在课下都已经安排好,所以课堂上并没有再体现。

我们一直都是课下汇总,下节课之前公布结果,两周一大总结,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个人。

小奖品鼓励,这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

导学案导学已经把一些简单问题消灭,也已经给学生自主鉴赏散文做好了充分的材料准备,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解读文本,例如谢禹凡、李伊冉、乔成涛等都能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合作中,2组、4组、6 组、8 组的同学讨论比较热烈,各抒己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师, 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 其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

《故都的秋》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的定位《故都的秋》是鲁人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文本。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几幅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 (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 (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二、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取舍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这节课中,我将本着“学生发展为本” 的理念,注重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小组合作探究为辅,适当利用多媒体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散文的情境。

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情感含蓄,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对学生来说,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关键是把握文中深刻而含蓄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授课时间为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

(一)反复诵读,自由鉴赏。

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来体会散文的特点。

让学生自由鉴赏散文之美,了解散文的内涵,发掘散文独特的魅力。

让学生再读课文,总结出五幅秋景图中的主要景物,并为每幅图取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鉴赏五幅秋景图中蕴含的作者“清、静、悲凉”的情感。

(二)深入挖掘,补充教材,渗透语文知识与情感教育,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有机整合,实现教育功能的最优化。

三、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以及高一年级学生特点,把本课题确定为一课时完成。

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1、通过赏析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秋的韵味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情感态度:引导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故都的秋》课前预备练习一、大声诵读,初识诗歌1. 大声朗读,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够更充分地释放阅读者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让阅读者自身获取真正美的享受。

2. 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自主鉴赏,独具慧眼(一)独具慧眼发掘散文中独特之美鉴赏角度:景物、手法、结构、情感、主旨等。

二)揭示背景深入探究明确散文主旨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我们打开郁达夫的心结,探究散文主课后评测练习、一锤定音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答案:D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苦涩 屋檐 衬托 房B . 索落 混钝 落寞 平仄 C . 训鸽 细腻 凋谢 意境 D 歧韵 颓废 颂赞 蟋答案:A、一语中的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A .饱尝 (ch án ɡ) 赏玩(sh ǎnɡ) B.譬如 (b 幽远 (y ōu)领略(l üè) 疏疏落落 (l ào)萧索(su ǒ) 潭柘寺 (zh è) C .折去 (zh é) 情趣(q ù).陪衬 (ch èn) 落蕊(ru ǐ) 点缀(zhu ì) 一椽(chu án)颓废(tu í) 混混沌沌 (dùn)(a)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

(b)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c)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__ 甲__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__乙__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d) 从槐树叶底,朝东__丙__数着一丝一丝__丁__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 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e)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f)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煮、泡、冲、烫;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漫、细、忙、点;洒、射、漏、照甲处( ) 乙处() 丙处( ) 丁处( )(2) b 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3) __________ 作者从 ___ 、________ 、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

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情中有秋。

(4) d 句中说:“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那么,e 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为什么?( 5)作者在f 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这样说有什么道理?答案:( 1)泡听得细漏(2)B3)形音色4)不多余。

这是为了突出寂寞、孤独的冷落之感。

5)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故都的秋》是内容。

从教材课文的文体来看,这是一篇文质隽永的散文,通篇巧妙地运用了以景驭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