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不老爱情
一、婚姻的祝福
《诗经》是最早的文学。
离我们并不远。
独领风骚,风就是《诗经》有关的。
当然说人风骚,就不好了。
还有这样的词。
像开小差,逃之夭夭(出处:《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意思已经改变但这就出自《诗经》。
)提携教会一个人,还有说人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贴着耳朵和他讲。
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诗经·大
雅·抑》:“于呼(1)小子!未知臧(2)否(3)。
匪(4)手携之,言示之事。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注释唉!这些年轻人,不懂辨别善恶得失。
我不仅要牵着他们的手,以免他们迷失方向。
还要当面告诫他们,并拉起他们的耳朵,仔细的叮咛,期望他们能永远记住我的嘱咐。
匪:非但、不仅。
)。
也出自《诗经》。
还有立场不同,表达鲜明,说是泾渭分明(《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
这也是出自《诗经国风》。
《诗经》虽然古老,但是离我们近。
这就是经典。
实际上,文化的血液中,《诗经》的因素是始终在灌注着的。
那么《诗经》是什么?简单的定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这么三百多首诗,编纂成了一部书,这就是《诗经》。
是文化的发祥期产生的精神花朵。
随着民族发展不断伴随着我们,参与到我们精神的建构中去。
孔子说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
读书能明理,长知识。
还能增加审美判断能力。
《诗经》的时代时间是从西周到春秋的中段。
大约有五百年左右。
之前有没有诗,不知道。
之后,有。
最晚的一首是前600年,以后就进入了战国诸子与屈原的时代。
这与唐宋的时间差不多。
简单地说,是中华民族最要紧的那点东西。
人与人怎么处,恰恰是这时立下的基本规婚。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来自各地的歌谣,雅是,宫廷的乐歌颂是祭祖的诗篇。
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就是诗经的六义。
<关雎>说的是什么?《诗经》头一篇就是《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三声)逑,这首诗,虽然放在开头,误解却严重。
到底在说什么?经典的东西尽量寻找本意。
《关睢》头四句,关关睢鸠,“关关”是象形词,其实就是呱呱。
睢鸠相当于绿头鸭。
这是春天的光景。
“在河之洲”,古代河多指黄河,洲是沙洲,这是鸟待的地方。
春天,大河在流淌,鸟落在沙洲上,关关地叫唤。
这是它们在恋爱。
《关睢》营造的是春天的光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古代窈窕更强调的女子的气质,动人之心。
窈窕作为叠韵词,表达一个意思,外形好气质好。
君子好逑,君子是指有身份的男子,好逑是男子的好配偶。
这是一种自由联想。
睢鸠叫的时候,动物在求偶。
春天来了,映现了一种时令。
这是兴,自由联想。
营造的氛围,能让人感受到。
想象这种婚姻与这光景间有一种联系。
“求之不得,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到底是思绪长,还是失眠?古代人说时间长就像一个人失眠的夜那么长,文字,活络你的心思,这就是文学,
要文学干什么?秦始皇不要文学很快就灭亡了,“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莱,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后来琴瑟指夫妻和谐。
琴瑟和谐,用的是《诗经》典故,琴瑟友之,可能是比喻,写时就有这种说法,夫妻好合好像琴瑟和谐。
诗经中就有夫妻好合,如鼓琴瑟。
琴弦有高音、低音,生活也是如此,琴瑟也引申为另外的说法,丧偶后续弦,就是从这儿开始。
“参差荇xing莱,左右芼mao 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里不是写一般人物,敲锣打鼓不是平民。
《关唯》的误读:这首诗从古到今误解有三种:一是把这首诗理解为讽刺诗,也是诡诈。
周康王有天与夫人休息,第二天起晚了。
身边的人发现他没起来,有关人员怎么批评他?不能太直白了。
只能念诗,夫妻要和谐,就得有节制。
这是谲谏。
大臣念这首诗,就是有讽刺了。
这种说法流行于西汉。
西汉把三百篇诗都看作是谏诗。
汉武帝死后,立了小王子后来夭折,霍光秉政,立了昌邑王。
昌邑王不行,暴戾恣睢baolizisui被霍光废掉。
有许多经生们要讲课,教育昌邑王,后来追究这些老师的责任。
结果查到了王式。
查查档案,看他有没有谏书。
王式说,三百篇,篇篇是谏书。
霍光他们没辙了。
这表现了西汉时治经的倾向。
借此限制君主的行为。
这首诗就是作为刺诗出现的。
直到清代,有些学者换了一种说法,讲的是“文王之德”。
这是从欧阳修、朱熹等人处坚持。
找不到文王的字样,怎么说是这样?写深挚的感情,没有文王哪行?说文王之德是万民的榜样。
往文王身上拉,是承认他是我们的榜样。
这就成了教化的教材。
夫妻和谐,没有错。
经,经典的作用就是给人生提供理论依据。
能指导人生。
不能当简单的山歌集子,明清有山歌集子,没拿它来当作教化。
经学,却成了行动准则。
《诗经》参与了民族的精神建构,这是第二种说法。
近代第三种说法是它是爱情诗。
这是完全从文学的角度来说。
很稳定的一种思维方式,跟古人比这对理解《诗经》未必进步多少。
《关唯》为什么不是营恰诗?这首诗不是爱情诗,为什么这样说?一是人称形式不对。
淑女配君子,这从人称形式上看,是第三人称。
写爱情诗,不是这样写的。
器物也不对。
钟鼓乐之,这不像求爱。
从这两项看,不像爱情的表达方式。
说成爱情诗,也有原因。
想女子,想得辗转反侧,仅此一句,定义为爱情,有一定毛病。
夫妻也要深情。
说成是恩情诗,更合适。
这是一个祝愿新婚男女感情深挚的祝愿诗。
婚礼上唱给新人的,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唱的。
父母之命下的婚姻,婚后两口子,不和谐的事常有。
因为有这样的社会经验,夫妻和谐的事就重要了。
淑女,好女子难得呀。
所以才祝愿。
这种辗转反侧,其实是祝愿得到好女子。
这首诗,是在祝愿,是爱情更准确地说是恩情。
恩情是伦理意义上的,爱情是生理意义上的。
这放在《诗经》开首,意味着人们对婚姻关系的重视。
理解成爱情诗,就偏了。
歌德70多岁喜欢一小女孩,恋爱没成,转移了感情写了很多作品。
婚礼中的筠:《诗经》把它放在开始,说明对婚姻寄寓了厚望。
古代婚姻有六礼。
六大步骤:下达,纳采,问名。
纳采间名,是抱着雁,拿着礼品送给人家,间人家的名字。
二是占卜,算卦,吉利,再派媒人去,纳吉。
五是纳征,拿玄熏束帛,拿丝绸,十丈。
两张鹿皮。
这
是正式送礼。
送完了,两家成了亲家了。
第六是请期。
商定日期,男子家派媒人到女子家商量日期。
定下日期。
这就是六礼。
亲迎时,才唱的是次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