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1-3
湍流强度是表征湍流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值 因湍流状况不同而异。例如,流体在圆管中流动 时,I值范围为 0.01~0.1,而对于尾流、自由射 流这样的高湍动情况下, I值有时可高达 0.4 。
26
二、雷诺应力与涡流传递
湍流时的动量传递不再服从牛顿黏性定律。但仍 可以牛顿黏性定律的形式表达
? r ? ? d (?ux )
Ne ? 2414.50W Ne ? 2.4KW
?例 20℃的水以7m3/h的流量流过如 图所示的文丘里管,在喉颈处接一 支管与下部水槽相通。已知 1-1截面 处的压强为 0.2at(表),管内径为 50mm,喉颈内径为15mm。设流动 无阻力损失,大气压为 101.3kPa, 水的密度取 1000kg/m3。试判断支 管中水的流向。
35
一、边界层的形成与发展
管内流动边界层
图1-18 圆管内的流动边界层 36
一、边界层的形成与发展
可将管内的流动分为两个区域:一是边界层 汇合以前的流动,称之为 进口段流动;另一是边 界层汇合以后的流动,称之为 充分发展了的流动 。
对于层流,进口段长度可采用下式计算
Lf ? 0.0575Re d
涡流运动黏度不是流体物理性质的函数,而是随 湍流强度、位置等因素改变。
28
第一章 流体流动
1.5 动量传递现象 1.5.1 层流—分子动量传递 1.5.2 湍流特性与涡流传递 1.5.3 边界层与边界层分离现象
29
一、边界层的形成与发展
速度变化很小 可视为理想流体
实际流体与固体 远离壁面的大部分区域 壁面间相对运动 壁面附近的一层很薄的流体层
10
解:如图所示,取 1? 1、2 ? (2 出口内侧) 以1? 1面为基准面,则柏努利 方程
? Z1g ?
u12 2
?
p1
?
? We ?
Z2g ?
u
2 2
2
?
p2
?
?
hf
p1 ? 0(表),Z1 ? 0, ? 水池的流通截面面积远 远大于管道
的流通截面积,? u1 ? 0
p2 ? 20kPa (表),管道直径 d ? 114 ? 2 ? 4 ? 106mm
2
三、对伯努利方程的讨论
2.有效功率:输送机械在单位时间内所作的有效 功称为有效功率,用下式计算
Pe ? qmWe
(1-39)
3
三、对伯努利方程的讨论
3.伯努利方程的其他形式:
将各项均除以重力加速度 g
令
H e ? We / g , H f ? ? hf g
式1-38变为
?z?
? u2 2g
?
?p
1.4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 1.4.1 总质量衡算-连续性方程 1.4.2 总能量衡算方程 1.4.3 机械能衡算方程的应用
8
柏努利方程式 的应用
一、使用柏努利方程的注意事项 ? 衡算范围,控制面的选择 ? 压力
? 基准水平面的选取 ? 单位一致
? 二、柏努利方程的应用 ? ? 流速或流量 ? ? 流体输送设备的轴功率 ? ? 测量或计算管路的能耗 ? ? 驻点压强 ? ? 非定态系统中的瞬时流速或流量
? 设备间的相对位置 ? 管路系统中的压强分布 ? 判断流动方向
9
例 已知管道尺寸为 ? 114?4mm, 流量为 85m3/h,水在管路中流动 时的总摩擦损失为 10J/kg(不包 括出口阻力损失),喷头处压力 较塔内压力高 20kPa,水从塔中 流入下水道的摩擦损失可忽略不 计。(塔的操作压力为常压) 求:泵的有效功率。
41
动量传递小结
另一方面,当产生边界层分离时,由于逆 压作用的结果,流体将发生倒流形成尾涡,在 尾涡区,流体质点强烈碰撞与混合而消耗能量。 这种由于局部产生倒流和尾涡以及压力分布不 均所造成的能量损失称为形体阻力或局部阻力。
42
练习题目
思考题 1.在应用机械能衡算方程解题时需要注意哪些问 题? 2.湍流用那些量来表征? 3.流体在固体壁面上产生边界层分离的必要条件 时什么?试通过边界层分离现象分析形体阻力 (局部阻力)产生的原因。
43
脉动速度 (fluctuation
velocity)
除流速之外,湍流中的其它物理量,如温度、压 力、密度等等也都是脉动的,亦可采用同样的方 法来表征。
24
一、湍流的特点与表征
u x方向的时均速度 x 定义为:
? ux
?
1
?1
?1
0
u
x
d?
25
一、湍流的特点与表征
2.湍流强度
湍流强度的定义: I ? (u?x2 ? u?y2 ? u?z2 ) / 3 ux
解:设支管中的水处于静止状态。取1-1、2-2截面, 以3-3截面(水平面)为基准面,建立柏努利方程。
? Z1g ?
p1 ?
?
u12 2
? We ?
Z2g ?
p2
?
? u22 2
?
hf
? We ? 0,无阻力损失, hf ? 0,Z1 ? Z2 ? 3m
p1 ? pa ? 0.2 ? 9.81? 104 ? 120.9kPa
14
第一章 流体流动
1.5 动量传递现象 1.5.1 层流—分子动量传递
本节目的:分析阻力产生的根源
15
层流—分子动量传递
对于牛顿型不可压缩流体的层流流动,牛顿定 律可以写成
? ? ? d(?ux) ? ? d(?ux)
? dy
dy
(1-43)
考察式 1-43 各项物理量的因次:
16
层流—分子动量传递
4.若流动中既无外加压头又无压头损失,则任一 截面上的总压头为常数
Ht
?
z?
u2 2g
?
p
?g
?
常数
6
三、对伯努利方程的讨论
5. 如果流体静止,
gz1 ?
u12 2
?
p1
?
? We
?
gz2 ?
u22 2
?
p2
?
? ?hf
p1
?
?
gz1
?
p2
?
? gz2
流体静止仅是流体运动的特例。
7
第一章 流体流动
?g
?
He
?
Hf
或
z1
?
u12 2g
?
p1
?g
?
He
?
z2
?
u22 2g
?
p2
?g
?
Hf
(1-40) (1-40a)
4
三、对伯努利方程的讨论
z1
?
u12 2g
?
p1
?g
?
He
?
z2
?
u22 2g
?
p2
?g
?
Hf
(1-40a)
位头
速度头 动压头
压力头
外加 压头
压头损失
总压头
5
三、对伯努利方程的讨论
7
u1 ?
Vs ?
4
d
2 1
?
3600 0.785 ? (50 ? 10? 3 )2
?
0.991m / s
u2 ? u1(d1 d 2 )2 ? 0.991? (5015)2 ? 11.0m / s
p2
?
p1 ?
?
2
(u22
? u12 )
p2
?
120900
?
1000 2
(11 .02
?
0.9912 )
d (? ux )
dy
为动量浓度梯度
[?
]
?
[
? ?
]
?
kg [ m ?s
m3 kg
]
?
[
m2 s
]
称为动量扩散系数 (momentum diffusivity )
18
层流—分子动量传递
据此可将式 1-43
? ? ? d(?ux) ? ? d(?ux)
? dy
dy
(1-43)
用文字表述为:
分子动量通量 =动量扩散系数×动量浓度梯度
?
60.8kPa
则2 ? 2截面处1kg流体的总势能:
E2
?
Z2 g ?
p2
?
? 3? 9.81?
60.8 ? 103 1000
? 90.2J
/ kg
13
则3 ? 3截面处1kg流体的总势能:
E3 ? Z3 g ? p3 ? ? 101.3J / kg
? E3 ? E2 ,? 支管中的水将向上流
流体能否流动或流动方向判断的实质是静力学问题。 一旦流动,流体中的能量转换服从柏努利方程。当水 槽中水向上流入文丘里管,则 2-2截面的压强将不再为 上面的计算值。
19
第一章 流体流动
1.5 动量传递现象 1.5.1 层流—分子动量传递 1.5.2 湍流特性与涡流传递
20
一、湍流的特点与表征
湍流的特点 1、质点的脉动 2、湍流的流动阻力远远大于层流 3、由于质点的高频脉动与混合,使得在与流 动垂直的方向上流体的速度分布较层流均匀。
21
一、湍流的特点与表征
dy
(1-48)
涡流动量通量=涡流动量扩散系数 X 时均浓度梯度
湍流应力 (雷诺应力)
27
二、雷诺应力与涡流传递
湍流流动中的总动量通量可表示为
? t ? ? ? ? r ? (? ? ?) d (? ux )
dy
(1-49)
? :涡流运动黏度 (eddy viscosity)或涡流动量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