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珠峰常识测量珠峰5月27日上午11时整,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攻顶队员,成功登顶珠峰。

攀登珠峰有风险,为何一定要靠人力测量?测量将应用哪些高科技成果?为啥要花这么大力量搞珠峰测量?机器人无法进行峰顶作业早期的珠峰测绘多在无人登顶的情况下进行,传统的交会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有可能出现偏差。

珠峰峰顶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20多平方米的平面。

从山脚下的各观测点瞄准峰顶测量,目标点难以一致。

因此,必须由人将觇标带上峰顶。

有了觇标,在山脚下布设的观测点就能更精确地照准峰顶的测量目标,从而测得精确的角度和距离。

目前,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测量峰顶高程的精度,远低于大地测量方法,而且只能测出雪顶的高程。

珠峰峰顶大风多,气流不稳定,气温低,测量型无人机目前尚无法在峰顶恶劣环境飞行。

此外,目前为止还没有使用机器人操作精密测量仪器的先例,峰顶作业更无可能。

专业人员如何开展测绘?顶后,测量队员首先启动冰雪探测雷达开始观测,待雷达测量结束后竖立测量觇标,在觇标顶部安装GNSS天线进行静态观测,同时从地面6个交会点对峰顶觇标进行观测,测量水平角、垂直角和距离,初步计算珠峰高程,后期将结合重力、天文等数据对珠峰高程数据进行修正,从而得到精确的峰顶岩石面高程。

运用哪些测量装备?此次珠峰测高,综合运用多种传统和现代测量技术。

其中,GNSS卫星测量是重要一环。

在峰顶,GNSS接收机能通过卫星获取平面位置、峰顶雪面大地高等信息。

2005年时,GNSS卫星测量主要依赖GPS系统。

今年,同时参考美国GPS、欧洲伽利略、俄罗斯格洛纳斯和中国北斗这四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并且会以北斗的数据为主。

这是北斗系统在珠峰高程测量项目中首次应用。

登顶测量时,顶峰的GNSS接收机依托北斗系统和珠峰地区以及外围的GNSS监测网联机同步观测,同时还可监测相关地区的地壳运动。

2005年,我国首先测得了珠峰顶峰的岩面高程和雪深数据,当时使用的雪深雷达为进口设备。

今年珠峰高程测量使用国产雪深雷达,该设备能同时获取位置信息和雪深数据,兼具卫星大地测量和雷达系统的功能,而且轻便、易携。

此外,天顶仪、重力仪、峰顶觇标、用于三角交会测量的超长距离测距仪等均为国产仪器。

测量结果有啥用?珠峰高程测量的核心目标是精确测定珠峰高度,测量成果可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

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风速等数据,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GNSS测量、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的成果结合早期相关资料,不仅可以准确地分析目前地壳运动变化影响情况,同时也可为后续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建立提供精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精确的地面重力测量和航空重力测量成果可用于珠峰区域地球重力场模型的建立,以及地质调查、地震、地壳运动等问题的研究。

登顶珠峰60周年1.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同时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是世界最高峰。

2.1960年5月24日,任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突击队长,与贡布、屈银华、刘连满四人从海拔85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突击顶峰,于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从北坡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们带上去的除了一面国旗,还有一座毛泽东的半身塑像。

3.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队员共9人成功再度登顶,其中包括了一名女队员:藏族运动员潘多。

他们还在地球之巅上树起测量觇标,测得珠峰的精确高度为8848.13米。

2005年5月22日中国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珠峰的岩面高为8844.43米(精度控制在±0.21米之内,峰顶冰雪厚度为3.5米),同时停用1975年8848.13米的数据。

4.1953年5月29日,尼泊尔夏尔巴向导丹增·诺尔盖和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5.202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六十周年》纪念邮票举行首发仪式,一套1枚,全套面值1.20元人民币,计划发行数量740万套。

“西周制度大盘点”一、西周的分封制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

内容为: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服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2.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二、西周的宗法制1.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西周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三、井田制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井田制始于商朝,兴盛于周朝,瓦解于春秋四、礼乐制这种制度使得每个人各司其职,令低等级的人,安于现状,无条件的服从于高等级的人,在经过儒家思想的深化改良后,实在是维护统治的一件法宝,为后世的统治者所喜闻乐见。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礼乐制规定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五、西周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世卿”是指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这些人父子之间官职世袭。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相传。

可见,这是一种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这种世禄世卿制度,是与当时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一体的,其主要特征是嫡长子继承王位,余子分封,逐级逐层类推下去,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体系。

应该肯定,这种世袭制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和原因之一,是人类由野蛮向文明的一种过渡,也是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演变的必然产物。

但它在对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后,日益暴露出内在的弊端,又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阻碍。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完备于明清,是大一统国家形成后确立的一项政治制度,对维护中央政令畅通、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春秋战国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官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

魏国的李悝编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法经》。

秦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御史府为其官署,掌管天下文书和监察。

在地方,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官吏。

汉两汉时,中央最高的监察机构——御史台,从原有的行政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与行政系统平行、独立的国家监察机构,并制定了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

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

此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日益严密。

魏晋御史台成为由皇帝领导的独立的监察机构,言谏监督得到发展。

隋隋朝时期,天下再次统一,形成了“三公、五省、三台、九寺、五监”的中央政府新体制,其中“三台”中的御史台、谒者台,就是专门负责内外监察的。

唐唐朝时,监察体制呈现出系统化和完善化的特色,形成了组织完备、分工清楚、职责明确的御史台和谏官制度。

唐朝时的监察机构被扩充为台院、察院和殿院, 分别掌管对中央官员的监察、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以及维护皇帝威仪和尊严。

宋宋代时监察法规内容开始增多,对文武官员的监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御史台和谏官系统合二为一,发挥着中央监察职能;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

元元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监察法规《宪台格例》,在中央设有御史台,在地方设立行御史台和22道肃政廉访司,共同行使监察职责。

明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13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清清沿明制,设都察院纠察百官,所属15道分掌各省刑名,并以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加强对中央部门和各省官员的监察;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到顶峰时期。

“中国十大核电站”中国是核电产能第九大国家,其中在运核电站47座。

浙江省秦山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是目前国内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装机最大的核电基地,地处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

秦山核电站采用目前世界上技术成熟的压水堆,核岛内采用燃料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3道屏障,能承受极限事故引起的内压、高温和各种自然灾害。

广东省大亚湾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半岛,离香港尖沙咀直线距离51公里,由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合资建设与运营,隶属中国广核集团管辖,拥有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所生产电力80%供应香港,20%供应广东。

大亚湾核电站,从1987年开工建设,于1994年5月6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此后,在大亚湾核电站之侧又建设了岭澳核电站,两者共同组成一个大型核电基地。

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也是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

2016年11月,大亚湾公司获得第十六届全国质量奖。

江苏省田湾核电站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田湾,田湾核电站是中俄两国在加深政治互信、发展经济贸易、加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方针推动下,在核能领域开展的高科技合作,是两国间迄今最大的技术经济合作项目,也是我国“九五”计划开工的重点核电建设工程之一。

广东省岭澳核电站岭澳核电站是1994年2月大亚湾核电站第一台机组胜利投产时,国务院决定兴建的广东第二座大型商用核电站。

辽宁省红沿河核电站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位于瓦房店市红沿河镇,地处渤海辽东湾东侧,场址三面环海,位于二级海蚀阶地之上,地势高差起伏较小,大部分地段平坦开阔,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首个批准建设的核电项目,是中国首次一次同意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标准化、规模化建设的核电项目,是东北地区第一个核电站。

福建省宁德核电站宁德核电站位于中国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秦屿镇备湾村,距市区南约32km,东临东海,北临晴川湾,是中国第一座在海岛上建设的核电站。

广东省阳江核电站阳江核电站是中国最大核电站。

阳江核电站位于粤西沿海的阳江市,总投资近700亿元人民币,是国家确定“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方针后,中国广核集团继岭澳核电站二期、大连红沿河核电站、福建宁德核电站之后建设的第四座核电站,项目采用中国自主品牌核电技术――CPR1000,进行标准化、批量化建设。

作为我国一次核准开工建设容量最大的核电项目,阳江核电站工程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福建省福清核电站福清核电站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福清市三山镇前薛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