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矫正项目策划

社区矫正项目策划

第三小组
指导老师:***
项目组长:杨君刚
项目成员:牟丽丽魏鑫谭月儿程燕青
中国矿业大学社会工作系
二〇一二年十月
社区矫正项目策划
一、项目概要
项目名称:社区矫正个案帮扶
项目成员:杨君刚牟丽丽魏鑫谭月儿程燕青
项目支持单位:徐州市司法局徐州市铜山县司法所中国矿业大学社会工作系项目主要内容:我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此次,社区矫正项目的实施,是我们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借助我们的专业知识帮助社区矫正人员重树生活的信心,实现社会功能的恢复,尽快的回归社会,同时,也是我们检验专业知识,用知识回报社会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二、项目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受重刑思想的影响和担心社会不稳定等原因,加之相关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在司法实践中大量使用监禁刑,而对于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等非监禁刑和罪犯缓刑、假释、监外执行制度,在实际中适用量却很少。

另外,监禁刑成本高已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罪犯行刑成本还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把罪犯放在社区进行矫正,一方面可以减少监狱人口和国家对监狱运行的投入,降低行刑成本,缓解监狱改造的压力,使监狱能够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矫正那些恶习深且社会危害性大的罪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而合理配置行刑资源,充分地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

因此,无论从刑罚投入量,还是各种资源的科学利用,我们的行刑效率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理论依据(赋权理论、优势视角、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等)
1、人道主义是矫正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人道主义思想反映在刑罚观上,表现为反对封建主义的残酷野蛮的刑罚制度,主张改善徒刑的监禁条件,给犯人以人道的待遇和自新的机会。

这便成为矫正社
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2、新社会防卫论为矫正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其基本内容可以归
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同犯罪作斗争的目的是保护社会和社会成员,而不是对个人的惩罚;(2)通过使个人和社会分离和隔绝的方法,或者通过对个人适用矫正措施和教育措施的方法,把犯罪者变为合法的公民;
(3)刑罚的“人道化”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其内容要以恢复犯罪者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为前提;
(4)刑事政策的着眼点是对犯罪的个人预防,而不是犯罪的一种预防;(5)主张刑事司法体系应是一个注重罪犯品格研究的人道化过程。

3、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理论重视人对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强调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感受,重视个人对周围环境中的资源的利用。

将个人的发展与适应性问题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认为人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家庭、教育、商品和服务、就业、政治、宗教等)是相互作用的,认为个人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广泛利用可以改善目前的生活状况。

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实施相应的干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个人社会适应问题,为个人的成长和潜力的发挥提供一定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改善个人的生活状况提供资源。

同时,从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手法的角度看来,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可以分为3个层次:
(1)个人网络工作。

它是指一个人通过亲戚关系以及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与他人发展相互的接触,而这些人际关系形成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保护个人免受失调。

个人网络的分析内容包括:网络的大小,即自我认为周围可以并愿意伸出援手的人的数量;关系的基础,即来自6个不同影响范围的愿意提供援助的人——家庭、亲戚、朋友、邻里、同事和其它的援助者;网络成员提供资源及运用资源的能力;评估资源和实际提供援助时的愿意程度。

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个人网络的工作步骤是先辨认网络的大小、关系基础、能力、资源和愿意程度;然后是对网络成员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成员之间接触的次数、方向性、耐久性和强烈程度等;最后是通过社会工作者或其他人将最适合的关系成员连接在
一起形成支持网络。

(2)自助群体和小组的网络工作。

自助群体网络是指一群有意识地界定会籍、目标的人所组成的网络。

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又想改变现状的一些群体自发组织一些自助团体。

如一些自发的戒酒的团体,遭受家庭暴力的家庭妇女组织的一些团体等等。

小组工作网络不仅包括自助的群体,还存在为这些群体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将服务的提供者及他们的组织结合成网络,以改善相互的沟通与资源共享。

当下社会中还存在一些为需要帮助的一些群体提供服务的NGO团体,如“打工妹之家”等,这些为找工妹提供服务的团体,为农民工提供服务的“工友之家”等团体,还有其它一些为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人群提供服务的NPO 团体和NGO团体。

(3)社区网络工作。

指自然发展的援助被连接起来,形成社区网络,强化了社区的社会构成,并促进社区生活的质量。

社区的网络资源充分,可以利用社区中的社会资源改善个人的社会生活质量,并促进社区的照顾功能的发挥。

4、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是指“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

这一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强调即便是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

概括地说,“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那些为面包、工作和住房而抗争的人们是具有抗逆力和具有资源的,即便在痛苦之中,他们也期望取得成就);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最好地服务于案主;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注重关怀、照顾和脉络。

以优势和资产为本的取向可以激发案主和工作者的乐观情绪、希望和动机。

5、赋权理论
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人们克服阻碍其成长和发展的个人或环境的障碍,促进个
体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所以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赋权是重要的目标之一。

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社工要以赋权为导向,相信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技巧、理解与能力,必须充分认识他们的存在,而非只是看到加注在案主身上的负面标签;社会必须相信案主有自己改变自己的能力,他们有能力去增加他们的优势并由此而为社会的整体利益作贡献。

因此社工在对个案问题进行介入时,要帮助案主明确其所处的环境,发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使案主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从而自己学会运用资源,真正掌握权力,掌握自己的生活。

总体上讲,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赋权可以看作是实现一个目标或一种心理状态的发展过程和介入方式。

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要以赋权理论为导向,促进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发展和在帮助弱势群体获得资源和权力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弱势群体的赋权。

四、工作计划(具体的工作步骤、项目开展进度表)
1、首先是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尤其是参考有关徐州市铜山区社区矫正工作的材料,重点关注铜山区社区矫正工作中哪一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开展我们的服务工作。

2、其次是做出我们的实践策划,策划方案中必须包括背景、理论依据、实践流程、人员分工、效果评估等方面,力求面面俱到,有理有据。

3、联系铜山区司法所科长,在方便的时间组员们一起去司法所了解情况,与司法所工作人员商议好我们实践的时间、间隔、具体方式及注意事项等细节问题。

4、按照协商好的时间、地点、频率等去司法所或是社区内开展我们的个案工作,采取一对一的服务方式,即一个社会工作者负责一个社区矫正人员,但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内部讨论个案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服务方案。

5、在个案工作结案之前(大概进行6次个案访谈),小组开会讨论,进行个案对象的效果评估,决定是否结案。

确定可以结案后,工作者要跟个案对象做好“告别”工作,并在后期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发展进行持续跟进。

6、小组每个人整理好自己个案的材料,做好个案报告和实践总结,最后在组内开会做一次总结性讨论,每个人都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当然,这次讨论可以跟徐州市司法局领导为我们主持的讨论合并,在其指导下升
华我们的实践。

五、工作总结(形式包括工作日志、小组会议讨论和组内成员互评)
1、小组内各成员根据每天工作状况提交工作日志,记录下当天实习的基本情况及自己的感想、反思。

2、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议,商议实习项目开展情况,组内成员就自己所遇到的疑问提出来供小组成员内部讨论,如有解决不了的及时和指导老师商议、寻求指导意见。

3、实习项目开展结束后,开展小组内成员自评与互评,总结实习的成果和各自在实习中的工作业绩。

六、人员分工(制作人员分工表,明确每个人工作职责)
社区矫正第三组人员分工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