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盗窃罪(一)一、概念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对象本罪的对象是财物,财物包括有体物和无体物(如电力、煤气、天然气等),违禁品也属于本罪对象(根据司法解释,盗窃违禁品,按盗窃罪处理的,不计数额,根据情节轻重量刑)。
盗窃罪的对象是他人占有的财物。
占有包括事实上的占有,也包括社会观念上的占有。
前者指他人物理支配范围内的财物,如家中的财物,后者即在社会观念上可以推知他人对财物有支配状态,如停留在公共场所他人没有锁的自行车。
由此,注意如下推论:其一、处于他人的事实性支配领域之内的财物,即便并非被持有或守护,也属于该人占有。
如他人的支配领域之外,但在社会观念上可以推定他人的事实性支配,也可以认定存在占有。
如在家门口马路上未锁的汽车。
又如他人所饲养的宠物,具有回到主人身边的习性,也属于事实性支配的延伸。
其三、他人即便失去对财物的占有,但如该财物转移至管理者或第三人无因保管,则可认为属于管理者或第三人占有,也存在占有,如旅客遗忘在宾馆房间的钱包。
但是,如果遗忘在流通性强的公共场所,如地铁、公车,由于这种遗忘发生在一般人可以自由出入的场所,管理者的事实性支配在社会观念上难以延伸至此,则可以否定占有。
如遗忘在公用电话亭的钱包。
例:车租车落包案——前后座区分对待;洗浴中心案——注意:1、辅助占有不能排除辅助占有,例:库房取货案2、主客观相统一,主观统一客观——一般人判断标准第二十三讲盗窃罪(二)一、盗窃罪的法益本罪的客体包括所有权和占有权。
比如将摩托车借给他人,然后偷回,并索要赔偿的行为,构成盗窃。
但是如果这种占有不能对抗所有权,则不属于本罪的客体,比如甲盗窃了乙的摩托车,3天后乙发现自己的摩托车,然后将其偷偷取回,在此情况下,乙就不构成盗窃罪,因为甲对摩托车的占有不能对抗乙的所有权。
占有权不能对抗所有权二、盗窃罪的认定1. 罪与非罪的标准盗窃罪要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才构成犯罪。
(1)“数额较大”的标准是人民币500元至2000元以上的。
“数额较大”是认定盗窃罪的一个重要根据,但不是惟一根据。
根据司法解释,盗窃公私财物接近“数额较大”的起点,①以破坏性手段盗窃造成公私财产损失的;②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③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数额较大认识错误案件——天价葡萄、珍贵兰花案——主客观相统一、一般人认识另外,盗窃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数额较大”的起点,但情节轻微,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作为犯罪处理:①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作案的;②全部退赃、退赔的;③主动投案的;④被胁迫参加盗窃活动,没有分赃或者获赃较少的;⑤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2)“多次盗窃”,是指一年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以上。
(3)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4)盗窃未遂,情节严重,如以数额巨大(1—3万)的财物或者国家珍贵文物等为盗窃目标的,则不以犯罪论处。
二、几种特殊的盗窃(1)《刑法》第196条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盗窃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2)《刑法》第210条规定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依照盗窃罪定罪处罚。
(3)《刑法》第265条规定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依照盗窃罪定罪处罚。
这里的以牟利为目的,是指出售、出租、自用、转让等为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另外,将电信卡非法充值后使用造成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盗用他人公共信息网络上网账号、密码上网的,造成他人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都以盗窃罪定罪。
三、罪数1. 盗窃技术成果等商业秘密的,按侵犯商业秘密罪定罪处罚。
盗窃枪支、弹药、爆炸物的、盗窃公文、证件、证件、印章的、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为境外盗窃国家秘密的、盗窃军用物资(枪支、弹药、爆炸物以外)的,应分别以特别法处理,不定盗窃罪。
这在理论上属于法条竞合。
2. 盗窃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价值数额不大,照刑法第124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盗窃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同时构成盗窃罪和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的,择一重罪处罚。
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同时构成盗窃和破坏电力设备罪的,择一重罪处罚。
这在理论上属于想象竞合。
3. 盗窃其他财物,盗窃机动车辆当犯罪工具使用的,被盗机动车辆的价值计入盗窃数额;他犯罪,偷开机动车辆当犯罪工具使用后,将偷开的机动车辆送回原处或者停放到原处附近,车辆未丢失的,按照其所实施的犯罪从重处罚。
4. 为练习开车、游乐等目的,多次偷开机动车辆,并将机动车辆丢失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在偷开机动车辆过程中发生交通肇事构成犯罪,又构成其他罪的,应当以交通肇事罪和其他罪实行数罪并罚;偷开机动车辆造成车辆损坏的,按照刑法第275条(故意毁损财物罪)的规定定罪处罚;偶尔偷开机动车辆,情节轻微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5. 实施盗窃犯罪,造成公私财物损毁的,以盗窃罪从重处罚;又构成其他犯罪的,择一重罪从重处罚;盗窃公私财物未构成盗窃罪,但因采用破坏性手段造成公私财物损毁数额较大的,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定罪处罚。
盗窃后,为掩盖盗窃罪行或者报复等,故意破坏公私财物构成犯罪的,应当以盗窃罪和构成的其他罪实行数罪并罚。
6. 盗伐林木的犯罪性质。
违反保护森林法规,秘密地盗伐森林或其他林木,情节严重的,构成盗伐林木罪,不以盗窃罪论处。
如果不是盗伐生长中的林木,而是盗窃已经采伐下来的木料的,或者偷砍他人房前屋后、自留地上种植的零星树木数额较大的,则应构成盗窃罪。
四、盗窃的数额计算在司法解释中,对于盗窃的数额计算作出了详细规定,重点需要掌握盗窃有价支付凭证、有价证券、有价票证的数额计算方法:1. 不记名、不挂失的有价支付凭证、有价证券、有价票证,不论能否即时兑现,均按票面数额和案发时应得的孳息、奖金或者奖品等可得收益一并计算。
股票按被盗当日证券交易所公布的该种股票成交的平均价格计算。
2. 记名的有价支付凭证、有价证券、有价票证,如果票面价值已定并能即时兑现的,如活期存折、已到期的定期存折和已填上金额的支票,以及不需证明手续即可提取货物的提货单等,按票面数额和案发时应得的利息或者可提货物的价值计算。
如果票面价值未定,但尚未兑现的,可作为定罪量刑的情节。
不能即时兑现的记名有价支付凭证、有价证券、有价票证或者能即时兑现的有价支付凭证、有价证券、有价票证已被销毁、丢弃,而失主可以通过挂失、补领、补办手续等方式避免实际损失的,票面数额不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但可作为定罪量刑的情节。
五、既未遂标准对于盗窃罪的既遂标准,一般采用失控说,即只要被害人丧失了对自己财物的控制,不管行为人是否控制了该财物,都应当认定为盗窃既遂。
一般说来,如果盗窃的是像现金、首饰这类的小件物品,只要装在衣袋里或提包就可以成立既遂。
如果是大件物品,通常以搬出户外或者院外的为既遂。
如果是在公共场所扒窃,只要行为将财物窃到手,就构成既遂。
在开架超市盗窃商品,只要走出收银台就成立既遂。
在不开架的商店窃取财物,通常以将财物偷拿出货柜为既遂。
六、盗窃罪的刑罚盗窃罪在两种情况下可以判处死刑:一种是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3—10万)的;另一种是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其中“盗窃金融机构”,是指盗窃金融机构的经营债券、其他款物,企业的结算资金、股票,不包括盗窃金融机构的办公用品、交通工具等财物的行为。
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3万元至10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
“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主要是指盗窃国家一级文物后造成损毁、流失,无法追回等情况。
第三十七讲贪污罪这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产的行为。
(一)主体本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委托管理国有财产人员(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后者是指因承包、租赁、临时聘用等管理、经营国有财产。
受委托管理国有财产的人员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只能成立贪污罪的主体,不能成为受贿、挪用公款等犯罪的主体。
(二)客观方面1. 利用职权便利利用职务权力与地位所形成的主管、管理、经营、经手公共财物的便利条件。
行为人利用自己熟悉单位情况、2. 行为方式有侵吞、窃取、骗取或其他方法侵吞,即利用职务便利将暂时由自己控制的财物据为自己或第三人所有,刑法第39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以贪污罪论;窃取,也即“监守自盗”,如国有银行的柜台营业员盗窃自己所经手的存款;骗取,即采用诈骗方法非法占有公共财产,比如拿发票报假账;其他手段,即上述三种方法以外的利用职权之便,非法占有公共财产的行为,比如挪用公款后携款潜逃。
贪污罪侵犯的客体是职务廉洁以及公共财产的所有权。
贪污的对象是公共财产,它包括:①国有财产;②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③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者专项基金的财产。
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者运输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
(四)主观方面本罪是故意犯罪,而且必须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产的目的。
如果由于工作失误而造成账目收支不平,不能以此罪论处。
另外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是本罪与挪用公款罪的区别所在。
(五)贪污罪的认定1. 罪与非罪个人贪污数额在5000元以上即构成此罪,不满5000元,情节较重的也可构成犯罪。
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
但是,贪污公款所生利息不应作为数额计算,但可作为被告人的非法所得进行追缴。
2. 贪污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贪污罪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财产性职务犯罪,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实际控制财物作为区分贪污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
对于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了虚假平账等贪污行为,但公共财物尚未实际转移,或者尚未被行为人控制就被查获的,应当认定为贪污未遂。
行为人控制公共财物后,是否将财物据为己有,不影响贪污罪既遂的认定。
3.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罪关键是主体不同,前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委托管理国有财产的人员,而后罪的主体是前罪主体以外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
比如,根据刑法第183条的规定,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但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和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以贪污罪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