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今天老师怎样投稿

今天老师怎样投稿

今天,老师怎样投稿?2014-12-02 朱文君[精彩内容]本刊主编朱文君老师不仅是一名媒体界的“业内人士”,还有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当过语文教研员,下面,她将跟我们谈一谈如何撰写教学文稿,以及在投稿、发表文章方面的诀窍,希望能给您启发!先来说说怎样“投”1、投稿前,先了解刊物特点不要盲目地投,哗一下子发出去,像天女散花那样,可不行。

我常常看到我的邮箱里,有的老师给我投稿的同时,还同时发向很多杂志,抄送栏里密密麻麻的地址,这样不好,编辑最忌一稿多投。

每一种刊物都有鲜明的办刊特色,你的稿子不可能“放之四海皆可用”。

老师首先了解了刊物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

2、了解栏目的特点既然设了栏目,那么不同的栏目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就不同。

栏目也是特点的。

老师们可能也经常看各种各样的杂志,不知你们是否注意了,办得比较好的一些杂志,例如《读者》,它的每一个栏目从内容到篇幅,从版式到插图都有鲜明的特点,随手打开,熟悉它的读者立刻知道这是什么栏目。

老师们如果抓住了不同栏目的特点,你投稿就有的放矢了。

写了一篇的文章,看看吻合哪个栏目的要求,投过去,正中编辑下怀,命中率当然大大提高。

3、了解编辑杂志的流程编辑期刊有一个流程。

从收到稿件到选稿编稿,再到审读校勘、付印出刊,要经历好几道工序,要有两三个月的时间跨度。

所以,老师们投稿要注意时间的提前量。

怎么才能“保鲜”?我建议老师们写好一篇稿子,先“雪藏”一段时间,给自己进一步思考的过程。

钱正权老师就是这么做的。

所以他的文章刊出来,经得起推敲,且历久弥新。

同样,老师们现在上了的课,感觉不错,往往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现问题了,这时候如果能改进一下,一定会比现在完美得多,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把当初写的稿子拿出来,臻于完善,自己满意了,编辑拿到手也会如获至宝。

老师要把握这样一个流程,你的投稿命中率的“血”又上升了几格。

4、学会跟编辑交流经常发表文章的作者,大都很善于跟编辑交流,他们在投稿前后,会给编辑打电话,交流沟通一下:老师,我有一个想法,我写了一篇稿子,您看看,给我提提意见,我过一段时间再给你打电话。

但不能像前段时间我遇到的一位作者,他非常热切地想投稿,给我打来电话说:“老师,我昨天给您发了一篇文章,我今年最大的心愿,也是唯一的心愿就是发这篇文章,您一定要给我发呀。

”我一看他的稿子,不行,可怎么说呢?我只好给他打电话:“我想问问,你今年还能有别的心愿吗?”不能用这种方式来交流。

要相信编辑们是会非常重视老师们投来的每一篇稿子的。

我和你们一样是老师,我完全可以体会到老师们投出这篇稿子的满心希望。

所以我这里详细讲一下投稿方面的注意事项。

普通的纸质信件投稿,只要注意一点,在稿子上写清联系方式:电话,单位、地址、邮编。

电子投稿有这样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一稿一投,切忌利用网络的便利一稿多投。

同样的稿子,好几本刊物上都有不是件光荣的事,反而会引起编辑们的反感。

二、稿件以附件形式发送,不要直接贴在“正文”上。

下载起来麻烦不说,原文格式也无法显现。

稿件里一定要写清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邮编。

便于我们和你联系,便于稿件刊用之后给你邮寄稿费。

三、邮件名称不要只有“投稿”两个字,最好直接写明文章标题,所投栏目。

也就是把文章标题作为信件名称,写在地址下面的“标题”栏里。

让编辑检索时一目了然。

最后一点还请大家原谅,老师们投稿后,都非常希望能尽快得到回复,但我们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时间回复的。

除非这个稿子需要修改,需要跟作者交流。

如果不需要修改,一般会在稿子审定后通知你,或发用稿通知。

再说说怎样写“稿”我确实很想和老师交流这个问题。

我们刊物每天的来稿量很大,但不需要怎么修改,拿来能用的不算多。

原因在哪里?我一直在想。

原先当老师,或做教研员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感觉。

走出来再看,看出点问题:咱们教育系统内部的论文喜欢求全、求大。

喜欢追求宏大的题材,喜欢新名词,新概念。

我们的文章通常是这样:一个宏大的标题,如《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这样的题目,恐怕不是你三五千字能说透的;或者一个不知所云的标题,如《文化生命的课堂》,听上去更像一本书的名字。

文章什么样呢?必定有小标题一二三四五个,没有五个,至少也得凑齐三个。

字数相等,句式相同。

为此,少不了一番推敲,颇费些工夫。

很多小标题放到哪篇文章用似乎都可以。

框架搭好开始填内容,我之所以说“填内容”,就有“填空”的意思在里面。

为了既定的框架填内容,甚至为了框架凑内容,而非为了内容结构文章。

这样的文章看起来四平八稳,不鲜活、不灵动,毫无生气,好像都说了,其实什么都没说透,读起来味同嚼蜡。

这样的文章,可读性差,编辑不喜欢。

老师也最好不要写。

即使教育部门论文评比需要,也尽量少写些,它会写坏自己的文风,耽误自己宝贵的生命时间。

那么写什么?1、用鲜活的事例说明问题前面我说了,一些小标题往往是一些概念的表述。

你提出这些概念,如果不用鲜活的事例来验证,那么这些概念什么也说明不了。

鲜活的事例哪里来?从我们老师的实践中来,研究理论的专家也得向你讨教实践,你是最有发言权的,在实践中你每时每刻经历着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具体事例,为什么不把这些记录下来呢?我说一个让我深受启发的例子。

前段时间我有幸聆听了一位德国著名汉学家的讲座,他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让世界瞩目,他是一位值得中国敬重的人。

那天他的报告是关于中西方精神与身体关系的文化差异,标题很有意思,叫“中国人不散步吗?”报告开场半个多小时,他一直在讲述他和中国人交往中,发现中国人都不愿意无目的地走路(散步)的事例。

先讲在中国的校园里遇到的学生如何,再讲他的中国朋友去德国如何,类似的例子一个接一个,先生操着不太流利的中文,不厌其烦地讲述一连串琐碎的细节,显得散乱而没有条理,全然没有通常所见的报告者无懈可击的推理和不断抛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观点。

难道这是一位大学者的研究?散步不散步能说明什么?这些个别的例子又能说明什么?看看他庄重严肃,若有所思的神情,我真有些诧异。

然而,一个个细节,甚至细节中的细节,不断地叠放,镜头开始聚焦,共性的东西逐渐显现出来,中国文化中对待身体与精神的态度,在“散步”这一生活细节里得到印证。

此刻的我,不能不随着他的讲述思想开去,头脑里不是被告知,而是被质疑,被激活,被开辟出一片片新的空间留待充盈。

散步与不散步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孰优孰劣,这位汉学家直到报告结束也没有作结论。

随后的交流,在座的很多学者从历史、社会、文化、人类学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提出完全不同的理解。

一些问题又引出了新的问题。

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不同学科在这里交错,“散步”的价值显现出来。

研究,就此开始。

这段场景我终身难忘。

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研究,却鲜见这种针对细节的实质性研讨。

更不用说我们空洞的,充斥着课程理论名词,甚至哲学名词,却鲜有说服力的语文教学论文,好像不这样,就无法显示我们学问的“高深”。

学问在哪里?学问在细节中。

哲学家叶秀山先生说:“没有细节,你的学问到底有多少就很难说,因为学问要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有一些想法,提出一些概念名词。

”事实就是如此,理论如果没有穿过这些细节,就无法真正抵达实践层面;而对理论的理解如果没有透过这些细节,就不可能是全面的,是纯粹的。

听讲座回来,我写了篇随笔,名叫《散步与细节》,我说,研究文化的,能从“散步”这个寻常的生活细节着眼;研究历史的,力求“回到历史现场”去关注细小的具体事件,这应该给我们的新课程语文教学研究一些启示的。

教学也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恰恰是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细节里,蕴藏着丰富的具有共性的观念或行为特征,如果我们能聚焦细节,放大细节,就可能使教学研究摆脱在理念的圈子里打转的窘困,走向实质性的突破。

平凡的细节被理论穿越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而理论,只有穿越了一个个细节,才能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

真正的研究就从眼下的细节开始。

老师们,珍惜我们身边每一个细节,把你的细节用你的笔头表达出来,也许事例之后你没有说什么,但是,事例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就是我说的第一点,文章首先要有鲜活的细节。

2、要实实在在地说理一段时间,我们小语界兴起这样一种文风,文章中大量引用理论,堆砌概念新词的现象尤为严重。

比如说,“言语是存在的家”“言语生命的精神欲求”之类,这些词语倒并非生造,而是一些哲学范畴的概念。

我以为,不同范畴的概念拿到我们教育里面,不是不可以,而是一定要慎重,更不能滥用。

当然,我们思考教育问题,教学问题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会需要哲学的介入,会走向哲学层面的思辨。

但是,哲学范畴的东西拿到教育实践里面,拿到教学当中,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不可自己也没弄明白,还要拿出来唬人,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既然如此,倒不如我们就来实实在在地说说道理,用最通俗的话,最朴实的话说道理。

这一点,于永正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老师们可以去关注一下他们的文章。

你们绝对找不到流行的新词汇和新概念,但是,他们说出来的道理却那么深刻,那么透彻。

让我们看到了,读懂了语文最本真的东西。

真正的大家的文章就是这样,读过朱光潜、丰子恺、季羡林、老舍文章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们不是盛气凌人的说教,你要怎样,应该怎样,而是像一位和蔼可亲的朋友、长者在和你攀谈,商量,你看这样如何?是不是这个理儿?所以,不必去追求那些时髦的名词术语,我们用最朴实的话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我们以最朴实方式呈现自己最本真的东西。

昨天听我们严晓东校长说,我们的学校正在倡导“自己的课堂,本真的课堂”,这是做到点子上的。

进而再倡导“自己的文章,本真的文章”,教风、文风势必相得益彰。

3、倡导开门见山的文风虽然我们是语文教师,但我们的刊物还是以庄重理性的叙事风格为主的。

有的老师文笔很好,擅长抒情,写文章一吟三叹,柔肠百转。

但我们需要的大部分稿子还是开门见山为好,干干净净的文字最说明问题。

有的老师读了许多理论专著,写文章时喜欢引用,我以为,理论的东西不要照搬,要内化成你自己的东西,用你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很多老师写文章,开头不说“《语文课程标准》云如何如何”,就没法说话。

结尾的时候不说,“让我们一起在新课程的路上奋勇前进”,好像就没法收尾。

而这样的文字在编辑看来,既不中用,又浪费宝贵的版面。

肯定删掉——挤干水分。

投稿的事情就说这么多。

有道是作文如做人。

投稿也一样,透过稿子,能真真切切地看到你这个人。

我做过老师的,做过教研员,我不仅从一个编辑的角度看待一篇稿子,更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到你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情怀,看到你在课堂上的样子。

当你讲述你的教学经历的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你一颗真挚的心。

穿越文章,我看你这个人,你就站在我面前。

一定不能为了投稿而投稿,那样的文字再多再美再抒情,也挡不住文字背后一双冷冷的眼睛。

老师们,让我看到你的心,看到一位老师捕捉到教学实践的智慧,急切和同行们分享,急切希望得到同行们帮助的热切的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