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3.1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官方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2930 万家,占我国全部企业总数的99.70%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 60%,实现全国利税的43.2%,吸收了全部就业人数的75%。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所关注,但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困难的处境,资金无法得到满足。
表: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状况单位:亿元表中数据来源:杨硕,《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与融资体系研究》【D】,上海: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8 年 12上表中数字显示了我国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数额以及贷款比例,不难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中取得贷款。
这就严重制约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和规模扩张。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表现(1).融资成本高。
融资成本包括用资费用和筹资费用俩部分,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筹资数额)较少,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信誉较低,在融资过程中支付的其他费用(筹资费用)相对较高。
由融资成本的计算公式融资成本=每年的用资费用/(筹资数额—筹资费用)可知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大型企业较高。
另一方面,从抵押贷款方面来看,由于我国的拍卖市场不健全,导致银行取得抵押资产变现困难,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其利率一般都高于大中型企业。
由银行借款成本的计算公式K= i(1—T)(K代表银行借款成本,i代表银行借款利息率,T代表所得税税率)可知其融资成本也高于大型企业。
如果中小企业采用担保的形式贷款,也需要向担保公司支付贷款额度的1.5%——2%的担保金,担保公司同时还会要求企业以资产进行反担保。
(2).融资渠道单一。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无非俩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对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严格的限制,大部分中小企业不能满足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条件,中小企业上市门槛高。
又因为存在难以控制二板市场的高风险和主板市场发展欠佳等状况未能建立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直接关闭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大门。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金融体制,融资环境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不完善,不规范问题,中小企业即便拥有较好的项目也无法从银行取得贷款。
中小企业贷款无门,部分中小企业被迫无奈,只能求助于个人高利贷。
根据统计,上海的中小企业的长期资金有43%是来自于上级部门,其次是自筹资金,占27%,而从银行取得的贷款仅仅占6%。
另外,中小企业因其经营灵活的特点,难以满足银行贷款抵押的条件,银行为了降低贷款风险,往往要求企业以资产抵押。
但由于抵押贷款手续繁琐,评估费用又高,消耗时间长,中小企业难以接受这些现实。
(3).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单一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为存贷业务,并且对中小企业的存贷业务主要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长期资金的需求。
(4).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滞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我国很多地区成立了相关的机构,但从现在的情况看来,未能取得显著成效,各地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提出了过高的条件,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除上述几点问题外,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还存在着取得贷款所需时间过长,贷款的使用期限短,企业难以达到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等等一些其他的问题。
3.2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内部原因银行贷款作为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许多中小企业翘首以待。
而在过去,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提高了贷款的条件,规范了贷款的程序,商业银行不会为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而减低贷款标准,实际上,中小企业能否取得贷款的关键,不是在于银行,在于企业本身。
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抵押资产少,企业信誉偏低等先天的缺陷,又因其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低,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风险大,产品科技含量低等原因,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的效果。
3.2.1缺少可以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当前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经营的风险,在为企业提供贷款时,一般会要求企业以优质固定资产作为抵押。
我国中小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负债能力低,大多不符合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
至于担保,目前商业银行规定只有信用等级 A 以上的企业才能提供担保,但是我国符合条件的企业少,中小企业无法互相担保。
大企业一般不愿为中小企业担保,即使愿意,往往也会收取较高的担保费用,加大了融资的成本。
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拒贷的比例为23.8%,因无法落实抵押而拒贷的比例为32.3%,合计总拒贷率为56.1%。
3.2.2中小企业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不规范,不利于银行对企业资金的监督。
因为我国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化管理模式或是靠“豪情壮志敢想敢干”起家,大部分采用个人主业制和合伙制,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可以采用制衡的手段,将民营家族企业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降到20%—25%,并建立终极所有人制度,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限制,资金管理缺乏规范性,存在着大量漏洞。
另外,缺乏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降低了资金利用率,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完善,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缺乏详细的资产负债信息与其他财务信息,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缺乏可靠性,银行无法有效的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掌握企业的资金运用状况。
又因为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大多采用现金交易的方式,无法取得相关凭证,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资金监管的难度。
3.2.3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等级偏低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
许多中小企业不能列入银行信贷支持的行列。
部分企业多开户头,多头贷款,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有效监督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
一些中小企业通过制造虚假的交易合同,资产证明等套取银行的信贷资金的行为常有发生,再以不规范的资产评估,资本运作,破产,改制等手段逃避银行债务,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
北京某国有银行,在与其有贷款关系的 94户中小企业中,近半的企业借机逃废银行债务,总额高达94671 万元。
商业银行投放给中小企业的信贷资产损失严重,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危害金融完全,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3.2.4抗风险能力低,经营风险高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经营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具有较高的失败率,有70%—80%的中小企业的生存期不过3—5年,10%—20%的中小企业在 5—10年内就要关门大吉。
能坚持15年以上的中小企业仅占5%左右(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2006年8月25日)。
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生产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差,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导致了较高的破产率。
致使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下降。
因此,对中小企业贷款是高风险的,这不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
同时,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一次性量小,但是频率高,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同时增加了融资的成本。
3.2.5粗放式经营,加剧了融资矛盾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经营过程中,重投入,轻产出,重速度,轻效益。
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过大。
另外,藐视“基本建设程序”决策中忽视“定期规划”,不符合市场需求,导致先期投入没有效益,造成大量资金沉淀,不能充分合理利用资源。
3.2.6信息不对称,加大融资难度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严重。
没有经过外部审计的财务报告,盈利能力难以预测,产品质量较差,产品老化,档次低等问题严重,经营规模小,其经营活动状况外界不易了解,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银行承担了过多的风险,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的动力,加大了融资难度。
3.3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3.3.1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中小企业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5.59%,工业增加值的76.6%,出口创汇的60%,国家财政收入的 43.2%,随着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都加强了对风险的管理,由于原来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的歧视并没有改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时往往出现“惜贷”现象,如图所示:表:银行对企业贷款申请拒绝情况和银行贷款在企业来源中的比例论文2008(1)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偏高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的原则与高风险,高成本的贷出款是相矛盾的。
一是银行对客户的风险评估是基于对客户各方面的信息的了解,如企业的经营规模,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偿还贷款本息,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等等,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在行业内并不占有重要位置,所以银行掌握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就比较困难,又因为中小企业因其规模的限制,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使银行难以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来掌握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难以掌握企业的财务指标。
另外,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往往采用现金直接交易,缺乏有效的交易凭证,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后,不能有效的进行监督,因此,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商业银行往往采取谨慎的态度。
二是中小企业贷款数额不高,贷款次数频繁,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每一笔贷款的审核程序与大企业相同,发放程序,审批环节缺一不可。
据测算,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平均要高于大企业的5倍左右。
从而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不经济性,这使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前提的商业银行不乐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另外,在信贷市场上,利率的提高造成逆向选择的进一步扩大。
由于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只能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来确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
这样又会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因为贷款利率过高而退出信贷市场,甚至逃废银行债务,而此时,银行发觉自身面临的风险后,又会进一步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强化银行风险管理抑制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认识到了国内金融业的不规范对国民经济的不良影响,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加大了对各个商业银行的监督与考核。
加强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加快了改革步伐。
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贷款的风险,普遍的采用了授权授信制度,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对基层银行贷款的控制,实际上是将贷款权上收,基层银行的贷款权利极为有限。
这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灵活经营的特点,使中小企业丧失商机,失去发展的机会。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实行贷款责任人制度,这使信贷员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目前。
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均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把贷款风险与信贷员的工资,奖金,级别挂钩,如果信贷员发放一笔贷款,就必须为这笔贷款负责,如果银行无法收回这笔贷款,就会直接影响信贷员的薪金,福利。
所以大部份信贷员为了减少个人承担的责任,极少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