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于国峰论文提要: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之一,在提倡“以人为本”,教育要直面学生生活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的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是否实现了师生间真正的“人格教育”。
我认为没有,至少现在不全是。
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见解。
其中心观点是:教师要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XX与对话的教育情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论文从两个大方面加以论述:一、学生的主动性是体现其主体性的前提。
具体分成如下五点:1、XX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给学生自由、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3、创设合作学习与平等探求真理的氛围。
4、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5、“以学定教”,将语文阅读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体现其主体性的重要保证。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2、明确目标,扎实训练。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客体的巧妙引导,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等关系问题。
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
只有学生乐学,阅读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直面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的需要,更是目前语文教学,学生大多被动参与,教学效率不高,从而扭转这种局面的迫切需要。
就阅读教学而言,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和发展起来的,绝不是在被动的听课状态下获得的。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要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入手,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技能,掌握方法和过程,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价值取向。
进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落实主体性教育。
下面就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学生的主动性是体现其主体性的前提。
我们的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应该说他们只能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主体,尚处于一种未定型的但朝着一定方向,沿着一定规X前进的状态。
正因为如此,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开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那么,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理解就是指学生的阅读行为不是强制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是一种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
是一种“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陶渊明语),可究竟如何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1、建立XX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面对的是具有巨大可塑性和创造性的人。
语文课堂生活已不仅仅在于“文化的复制”,而是在于通过师生间积极地交往与互动,使课堂教学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帮助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
所以XX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是落实主体性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
要从思想感情上热爱学生,从认识上要相信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从心理学上要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及其特点。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与智慧潜能。
这样师生之间你尊重我,我信任你。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问,才能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给予学生自由、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人的自由是以人的独立性为前提的,如果一个人不从事争取自由的实际活动或者在活动中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
而且,服从于他人意志的强制,仍然不能算是真正的自由主体,充其量只能算是潜在的自由主体。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落实主体性教育,必须先使学生具有独立性,即应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首先是“选择权”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阅读,自己欣赏,自己感悟,表现出充分的自由。
而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可能选择的学习资料,扮演帮助、促进者的角色。
其次,是“说话权”,一个人是否能形成自我,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他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和能力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现在的语文课堂,学生“说话”大都主要是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零散的问题,学生很少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学生“说话”除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不理解之外,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表达对他人的反对或赞赏。
更重要的是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
所以,在教学中不妨多些如下的交流用语:“你读或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能具体说出自己的想法吗?”这些教学语言的恰当运用将大大促进学生说话的愿望与质量。
当学生“说话”时,教师的任务是“倾听”并引导其进行创造性的说话。
理想化的“说话”状态,应是发生在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层次的,平等自由的对话。
这样“一个声音”将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各抒己见,标准答案将失去它的魅力,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文化和价值。
3、创设合作学习与平等探求真理的氛围。
学生的个人智慧是有限的,个性差异是存在的,知识基础,思维品质,自学能力,学习速度以及学习兴趣、意志、态度等各不相同。
所以,面对同一篇文章,一千个孩子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课堂教学中,为了丰富哈姆雷特的形象,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具体情况灵活地交替运用“自学----交流----合作---引导”四结合的合作学习模式。
为学生提供自学、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记得我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同学通过自学总结出花生的品质有:默默奉献,朴实无华,对人有益,从不炫耀自己等等。
并且大多数人认为要向花生学习,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可是,在自学后的交流中,却发生了争议,有的同学居然提出,花生虽然可爱,但石榴,苹果更加喜人,他们更值得我们学习。
理由是,石榴、苹果他们外表华丽,善于推销自己,并且对人有益。
在现代的社会,不仅要有真才识学,还要学会自我推销。
多么独到的见解呀!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哈姆雷特形象。
这就是交流结出的硕果。
在学生出现观点分歧的情况下,依据学生所持观点分作两组,然后引导小组合作,寻找支撑观点的论据。
最后,在小组发言中,孩子们深深地领悟到,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花生,也同样需要石榴、苹果,但是,你无论做什么,都要对社会,对他人有益。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觉得受益匪浅。
实践证明,师生间,同学间,进行有效地交流与合作,形成平等的共同探求真理的氛围,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达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4、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的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的参与,他们认识世界会更加生动,更加丰富。
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所描述的对象都具有鲜明的形象。
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利用课文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再现形象,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
使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
展示形象的方法很多,有实物演示,出示动静态的画面。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出示总理的遗像,组织学生肃立,目视遗像默哀三分钟。
另外,音乐渲染,创设情境等也是常用的方法。
现仅以课堂中引入音乐以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为例。
我们知道,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绪,使之产生共鸣。
如《难忘的一课》的教学,在初读第二段内容时,即作者在小学里见到教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情景。
为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情感,我挑选了《中华人民XX国国歌》,进行低音播放。
同时师生之间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创设一种师生学习祖国文字的场景。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我饱含深情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我,就是那位XX青年教师,你们,就是那所乡村小学的学生。
你们知道老师教你们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为什么那么富有感情吗?“同学们,老师在教你们朗读时,你们读得那么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你们火热、真挚的心,你能告诉老师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吗?”我们不难想到。
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会不自觉地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陶冶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还要求教师饱含真情,教师要以自已的生命激活学生的生命,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感悟学生的“儿童文化”,要让学生受感动,教师必须先感动。
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描绘、表情、动作才能恰如其分地打动学生,采用的各种激情方法才能产生成为有效地教育资源,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5、“以学定教”,将语文阅读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
阅读一篇课文,一读就懂,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繁难的内容学生读不懂,便会有疑问,也就形成了解决矛盾的需求。
而解决矛盾的策略就是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认知、生活方法、生活情感等背景中去,激发他们把作为生活主体实践能力的听、说、读、写与作文(语文教学重点内容的听、说、读、写)相融合,把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成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如教学《挑山工》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中出自挑山工之口的那几句朴素而有深刻意义的句子。
即“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
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
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
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
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你看,是不是这个理?”我让学生广泛联系实际,如结合当时的天气状况,挑山工肩挑重物的分量,父母赚钱养育自己的辛苦,自己学习上克服困难的艰辛等等。
这样,孩子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做背景,所以课堂上,气氛热烈,各抒己见,纷纷阐述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最终,学生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心中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要有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
另外,孩子们也体会到了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
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以学定教”,学生将始终处于一种和谐、愉快的状态之中,心旷神怡,兴趣盎然。
这种“高峰”体验,结果是学生的潜在自由得以充分地显现,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阅读的真正价值也得以实现。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体现其主体性的重要保证。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但仅仅有此一点是不够的,还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经常有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