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

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

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摘要]:本文针对现有的信息披露制度及其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丁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剖析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成因,并且指出了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管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2)26-0036-01
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和问题
1.1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两大痼疾
1.1.1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屡禁不绝。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准确、完整、合规,是评价证券市场是否规范、健康的主要标准。

而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却屡有发生。

1.1.2虚假信息泛滥成灾。

证券是一种特殊商品,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投资者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

尤其是财务会计信息,既是信息披露的核心内容,也是广大投资者最为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虽然各有关方面已愈来愈重视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断制定、完善相应法规。

1.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信息披露非主动性。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把信息披露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种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股东应
该获得的权利。

特别是对于那些亏损的上市公司总是担心自己或是失去配股资格或是将被停牌等,因此,往往不是主动地去披露有关信息。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上市公司在其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多的不愿让公众知道的负面信息,从而对信息披露产生一种回避的心理。

1.2.2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必须准确、真实,不得虚假记载、误导或欺诈。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这是当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为严重和危害最大的问题。

许多上市公司存在着隐瞒业绩亏损,虚增利润,预亏预警不披露,甚至制造虚假利好消息等情况来欺骗市场和投资者。

1.2.3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完整。

上市公司应依法充分公开内容完整的财务报告,充分公开实际发生的法定重大事件范围内的事项。

事实上,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大多是不完整的,对于关联交易等重大事项很少有作充分披露的。

有的上市公司定期财务报告信息披露陈述不充分,财务数据有遗漏,甚至断章取义,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关联企业间的交易披露不够充分;二是对企业财务指标的提示不够充分;三是资金投资去向及利润构成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四是对—些重要事项的披露不够充分。

披露信息不充分较容易误导投资者,为不法市场操纵者提供更多的机会。

1.2.4信息披露不及时。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与其股票的市场价格是患息相关的,信息往往起到价格信号的作用。

2造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
2.1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制约着信息披露的质量。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大股东控制力强。

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国有企业重组后以募集方式设立,股权相对集中,其中半数以上的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高于50%,有的甚至达到60%—70%,形成普遍的“—股独大”现象。

股权过分集中在国有大股东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

如国有大股东和上市公司在人员、资产、财务上长期不分家,上市公司的资产得不到保证,关联交易盛行,经营业绩核算的可靠性降低,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普遍,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制衡机制。

2.2成本与收益的对比促使信息披霹失真动机的形成。

会计造假预期收益高,成本低。

对于造假者而言,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预期收益,造假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

与其他新兴市场—样,我国的证券市场同样存在着监管体系薄弱、监管手段落后、监管人员不足的现象,因此,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被发现的概率极小。

信息披露失真(造假)即使被发现,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有限的。

2.3部分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影响了信息真实披露。

有的中介机构甚至与上市公司勾结共同粉饰报表或财务舞弊,通过虚增利润、隐瞒收入少记利润、隐瞒投资收益,提前确认收入、涂改缓交税款的批准书、仿造银行对账单等手段作假导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

2.4社会信用制度稀缺,社会信用弱化,致使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

我国目前还没有对法人、自然人的信用确立、确认、惩治形成一整套完善制度,这使我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道德风险。

很多国有企业在向股份制企业转变过程中以上市作为终极目标,重融资,轻改制,经营业绩上不去,往往就利用虚假消息大肆融资。

另外,上市公司的经理人激励制度促使公司经营者即经理人过度追求短期利益,也会刺激上市公司作出失真信息披露。

3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措施建议
3.1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
这是一个制度建设问题。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设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制定信息披露的准则,二是制定信息披露的规则体系。

信息披露准则是上市公司组织信息披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是上市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准绳。

信息披露规则体系是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的具体规定,是从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的强制性要求和约束。

纵观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至少应该包括:诚信、持续、对称、敏感。

3.2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由我国上市公司的减信危机所导致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危机,从本质上反映出我国证券市场现存的道德危机。

我们知道,广大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任是建立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的,因此
可以说,证券市场的道德危机在破坏国家信用,上市公司的违信行为在透支国家信用。

3.3完善上市公司治理
从总体上讲,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属于控制型治理结构,但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

我国的1170多家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

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败德行为”;董事会、监事会的运作存在缺陷,董事会缺乏必要的机制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履行维护股东利益的义务,独立的非执行董事缺乏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能力与动力,监事会形同虚设,对大股东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实践证明,公司治理中的缺陷经常是导致上市公司失信的主要原因。

因此,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是加强上市公司诚信建设和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措施。

3.4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的关键在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等各种力量提高失信成本。

因为只有当失信成本高到足以令失信者痛时,才能有效地遏制失信行为的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对上市公司进行以落实诚信责任为重点的巡回检查和专项核查,督促各有关方面切实履行诚信责任。

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丰富监管手段,开辟更加畅通、便捷和高效的资信渠道,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力量,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二线监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