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在对文意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2写法揣摩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方法]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

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观点。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题歇后语:小老鼠看书(打一成语: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含义:A、过分地斟酌字句。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文体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

解放以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四、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1.援例 2.锱铢必较 3.斟酌 4.镞 5.蕴藉 6.付梓7.尺牍 8.陈言务去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五.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进行分段,并总结段落大意从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1-5):1.郭沫若改字(句式改变)2.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反3.贾岛推敲(意境改变)正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6-7):1.善用联想意(《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2.反对“套板”效应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8)六.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第四题)七.通读全文,提炼作者的中心论点1.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第三段)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第三段)3.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五段)4.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第八段)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与步骤二.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内容。

2.文本探究(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

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出现。

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是”的讥刺意味。

(你是个好小子)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李广射虎的例子表明什么道理?繁: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简: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说明:字数不同,繁简不同,意味不同(3)“推敲”说明了什么道理?一般认为:一、“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

把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

二、诗题是“题李凝幽居”,所叙之事是访友,这个“门”应是李凝幽居之门,而不是僧(贾岛)自家之门。

作者认为:一、“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也就是说,“僧推月下门”,“推”的应是自家之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二、“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不免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寂静,平添了搅扰。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初定为“又到江南岸”,后改为“入”字,再改为“满”字,最后用“绿”字。

“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宋祁(宋代)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析:“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说明: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感情。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1).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2)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品茶,赏月3)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4)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对偶说明:联想不同,意蕴不同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水:清澈、和缓、流动山:雄壮、高大、包容姑娘:纯洁、温柔、机灵少年:有力、健壮、胸怀宽广父爱如山,母爱如灯①用四个例子阐明这个观点的方法叫什么呢?例证法板书:准确表--例证法(正反)朱先生不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他还给了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大家读第七、八自然段,找出他的观点。

(叫学生说)明确:语言要创新,不能走套板反应。

就是韩愈的那句话“惟陈言之务去”(引用)板书:要创新--引证法②看了朱先生对四则材料的咬文嚼字,你觉得,文学的语言要怎么样?(叫学生说)师:文学的语言要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要能够把自己想要说的通过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心情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状态下写什么样的文章。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法国)(5)误用:“套板反应”弊端: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美人:“柳腰桃面” 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离别:“柳岸灞桥”印书:“付梓”“杀青”避免套板推陈出新写美貌: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写眼睛: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刘鹗《老残游记》) (6)咬文嚼字的生活实例•化妆品——趁早下“斑”,请勿“痘”留药店——自讨苦吃•冰箱广告—领“鲜”一步饰品店——创饰界美发店—最高发院魔发师美容店——整妆待发止咳药——“咳”不容缓打字机——不打不相识•钙片——“钙”世无双当铺——当之无愧(7)拓展: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

”理由有三: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独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马南邨(cūn)《不求甚解》•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讲的是不同的问题。

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主要是说,写作时要“咬文嚼字”,或者说“在文字上推敲”。

•马南邨所说的“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是指博览群书应该注意的一点。

就是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不固执于个别字词。

只有这样,才能博览群书,获得渊博的知识。

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今后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从而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作文》一文中曾经指出:“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迷信天才的人须依靠语言的渲染。

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

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

本文提倡“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

致力于追求文学语言的准确美、简洁美、意蕴美、创新美。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2)从自己的阅读中找材料来“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下分析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