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水利成就和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水利成就和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水利成就和历史意义
摘要:自古以来,农业的命脉是水利,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之一,其对种植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兴修水利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古代水利;建设
1 古代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水利问题,而且深知水利对农业的重要。

我国从大禹治水开始,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莫不把兴修水利作为一件兴国兴民的大事来抓,水利兴则国兴,发展农田灌溉排水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史书记载,从进入农业社会开始,我国就有了农田灌溉事业。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是摆脱农业靠天吃饭的必然选择。

治国先治水,治水即治国,是鲧所以亡,禹所以兴也。

管子说: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

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也就是说,要在中央政府内设置专管水利的官员,令熟悉治水业务的人来担当,并且要配备一些技术人员具体组织和指导施工等等。

防治水害,兴修水利,由于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发展水利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 古代水利建设的重要成就
秦汉以来,我国的灌溉事业在其规模和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发展。

其中一些已经经历了2 000多年的运用考验,至今仍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2.1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灌县附近的岷江上。

这是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守后,领导群众修筑的。

将离堆凿开,使岷江变为两股,以分水势,既解除了岷江水害,又可使成都大平原得到灌溉和通航之利。

其规模之宏大,治水方法之科学,技术成就之高超,在当时水利技术史上是罕见的。

经历代整治维修和解放后大规模改建,至今仍灌溉着数百万亩粮田。

成为世界上最古老、发挥效益时间最长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成为富有的粮仓,享有天府的称号。

2.2郑国渠,战国末年,秦用韩国水工郑国,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即所谓郑国渠。

渠长150多km,灌溉关中平原。

渠两岸的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变成收皆亩一锺。

从此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当时关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生动描绘了在郑国渠等灌溉渠的淤灌下,关中平原农业发达、经济繁荣的情景。

2.3 芍陂(安丰塘),春秋时期楚国楚庄王在位年间(,楚国劳动人民在今安徽寿县南面兴建了芍陂。

这是个大似湖泊的水塘,塘堤四周设有36道门,72道涵。

它接引了六安山区流来的水,形成一座周围60多km的蓄水库,可以灌溉万顷农田。

现在它成为淠史杭水利综合利用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2.4 圩田是太湖以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的主要灌溉排水形式,至唐末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据当时人李瀚的记载,苏州、嘉兴屯田最发达。

其中,嘉禾土田二十七屯,广轮曲折,千有余里。

北宋范仲淹曾描述当年圩田的规模和技术: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

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

旱涝不及,为农美利。

以上只是较为著名的几例,其他诸如河南南阳六门堰、湖北宜城白起渠、安徽芜湖万春圩、政和圩、新疆等地坎儿井、汉武帝时引洛河水灌溉重泉龙首渠、黄河大堤、江浙海塘等都在我国农田水利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3 古代水利建设的主要特点
3.1 注重科学规律
四千年的水利建设中,我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和在世界水利史上长时间的先进地位。

中国不仅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文明古国的独具一格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传统,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科学技术体系。

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的大禹治水原始测量技术;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控制引水的都江堰无坝取水枢纽;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政府大力推行放淤,短短几年间放淤面积达到250km2以上,并有总结性专著出现,此后放淤和淤灌在北方各省民间流传下来。

3.2 尊重自然规律
一是气候条件。

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北方水土之性迥异南方。

由于政治或经济的需要,在今河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二是借鉴历史,作出相应的改进。

例如汉晋时期,淮北地区就曾反复出现丰水和枯水的情况,当地水利工程也曾借鉴历史经验,相应地采取或注重灌溉,或在发展灌溉时注重排水的工程调整。

三是地形条件。

对各种地形水源条件下的灌溉排水类型古人有系统归纳,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在其所著《农书》中指出:地上有可兴之雨,其用水有法,有引江河水的渠道,有蓄水的陂塘。

渠道陂塘工程都有闸门、涵洞来调节水量,以利自流灌溉。

3.3 重视制定水利法规
水利建设中,古代也重视制定专门法规。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兴建六辅渠,还同时制定了水令,是我国第一个灌溉管理制度。

唐代《水部式》是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水利管理法规。

北宋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对于兴修水利特别重视,熙宁二年(1069年)曾颁布《农田水利约束》,这是中央政府为促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而颁布的政策性法令。

4 古代水利建设的历史意义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就会造成人心惶惶,引起社会动荡。

2002年下半年的粮价上涨所引起的全国性的物价上涨还令人记忆犹新。

农业作为主要靠天吃饭的行业,水利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大涝或大旱都会对农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古代如此,现在也如此。

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农民自己,都应认识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其高效产出离不开各方面的协同合作,而水利设施的建设尤其如此。

政府在重视修建大型水利设施的同时,要兼顾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

要加强对基层政府利用水利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提供补助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兴修水利。

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激励的作用,制定关于个体或组织修建小型水利设施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有修建意愿的单位和个人,并给予一定的补助,本着谁修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中小型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工程。

宋朝神宗时代的做法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神宗即位,志在富国,故以劝农为先。

1068年11月,正式颁布《农田利害条约》,&&,民修水利,工料自筹,若工役浩大,民力不能给者,许贷常平仓钱物给用。

此令一行,四方争言水利,古陂废堰,陆续兴复。

这充分说明政策在激励农户修建水利设施方面的巨大作用。

农户本身要加强对水利设施在种植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积极自愿地修建一些小型设施,并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节水意识。

尽管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较少、水资源污染严重、水利设施老化,已有的水利设施利用效率低下,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进行水利立法是必要的,尽管我国已经颁布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相关法律,但实施的效果非常有限。

鉴于我国人均水资源贫乏的现实,有必要制定节约用水的相关措施,并结合经济手段控制水的使用量。

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同时
配以相应的奖励手段,调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是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必然选择,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对于中国农业人口大比例的农业大国,搞好水利建设对我国构件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