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合运算说课稿范文

混合运算说课稿范文

混合运算说课稿范文教学过程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

你们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你的购物经验,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吗?一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

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课件出示:小军说:"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绝大部分学生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

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教师相应板书: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5×3=15(元)再算一共多少钱?15+20=35(元)3.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4.(教师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

这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

板书如下(边板书,边说明书写位置):5×3+20=15+20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该怎么写?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5×3+20= 15+20=35(元)5.提问: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①20+5×3 ②20+5×3=15+20 =25×3=35(元) =75(元)③20+5×3 ④20+5×3=15 =20+15=35(元) =35(元)6.出示学生作业,并逐一讲评。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你认为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7.比较5×3+20和20+5×3=15+20 =20+15=35(元) =35(元)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混合运算)【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

(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谁先说说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谈话: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①50-18×2 ②50-18×2= 50-36 =32×2=14(元) =64(元)③50-18×2 ④50-18×2=36 =36-50=14(元) =14元)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提问性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设计意图: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

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

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比较每组中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学生进行脱式计算。

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3.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4、4、7.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式学到运算顺序的?混合运算是否只有这些?大家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继续去学习和探索,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十单元混合运算的这部分知识。

本课指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

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一、领悟课程标准新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乘加(减)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

教材通过游人来到景区购票、付车费的情境,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

本节课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由于二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掌握运算顺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制作课件(泰山风景图片,购票情景图,司机付费的图片)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泰山风景图片欣赏。

2、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旅游团去泰山游玩。

学生欣赏图片3、(课件演示坐车来到山下的动画)师:我们已经来到了进山的`入口处,如果你是我们团的导游,你想知道什么呢?(板书:旅游团一同有多少人)(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课件呈现信息窗1)师:请你认真观察画面,你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吗?1、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求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吗?请试试看,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师:谁能上来讲一讲你的方法。

3、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师: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在算加法。

5、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可能回答: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需要多少张票?……学生根据画面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导游说:"9人一组,已经分了4组。

"游客说:"还剩5人。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生尝试解决,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学生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9+9+9+9+5先算9×4=36(人)在算36+5=41(人)9×4+55+9×4……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重点明确:这几道算式都是先求4个组的人数,在加剩余的人数。

也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课件出示司机拿钱交款的画面)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了?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应该找回多少元)师:请大家尝试自己解决。

3、师:对这个同学的方法,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引导学生看图说出: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小型车:4元每辆,大型车:6元每辆司机要交3辆轿车的停车费,他拿出来50元。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一共要付出多少钱?要找回多少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并讲解自己的思路,可能出现的算法 :(1) 4×3=12(元)50—12==38(元)(2)50—4×3=38(元)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回答。

能否认真观察画面,寻找有用信息。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关注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讲解算式的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