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本课程力图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及基本过程,培养学生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态度,形成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提高心理实验设计理论水平及实验操作能力,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技术及方法,具备独立的实验设计和研究报告撰写的能力。
为将来从事心理学研究及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实验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是学生升学必考科目之一。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及前后课程的联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必须先修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了解实验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诞生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授,让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认识和理解科学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实验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学习运用基本实验方法分析实际心理学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和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把握两点:一是要力求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
实验心理学是一门既广博又精深的学科,需要考生综合已学的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而达到体验心理学研究过程,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力争达到以下目标:1.思想道德及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良好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科学研究伦理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道德品质。
2.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心理实验研究的基本变量,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结果分析,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实验心理学的经典研究技术及方法,感觉实验,知觉试验,记忆实验等。
3.技能目标: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技能目标:1)专业能力:通过对实验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在理解了实验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实际生活中和心理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现象做出初步分析和评价,并能够使用实验心理学中提供的方法和工具指导和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2)方法能力:本课程的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给出实验目的、内容、要求及讨论提示。
辅以设计性实验,只给出设计实验目的,要求学生实验前自行设计内容、要求及讨论内容,实验设计报告由教师审阅后再进行实验。
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出现问题,教师给予引导及示范,务必使学生独立完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在每次实验完成后,经教师检查实验原始记录及实验数据无误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室。
课后学生必须认真按规定写出实验研究报告或实验讨论报告。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4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体验心理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 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难点是实验设计,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见心理学研究设计。
重点章节是第1章、第2章、第3章。
难点章节是第2章、第4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实验心理学》教学以讲授和实验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PBL、主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发挥。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实验心理学》(第三版),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参考书:1.实验心理学(第一版),·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实验心理学纲要,张学民舒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实验心理学,B.H.Kantowitz等著,杨治良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网络资源:1.华东师范大学实验心理学网络精品课程:2.西南大学心理学演示实验:3.sciencewatch:以报道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的研究成果为主science:Science杂志为主Scientific American.:尤其是其中的Mind & Brain栏目。
PNAS:尤其是其中的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Sciences栏目。
nature的神经科学(七)考核及评价考核形式:考试及考查。
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
评分标准:平时及实验操作成绩占40%(包括平时作业,讨论及交流:10%,实验报告:30%),期末考试占60%(主要考察对实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三、教学内容纲要《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含义,了解实验心理学发展的简史。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性质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2.心理学是不是科学第二节科学及实验1.科学研究2.心理实验第三节实验心理学的发展简史1.实验心理学的诞生2.实验心理学的发展3.实验心理学的新进展(三)教学形式及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教学。
第二章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程序(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及对它们的操作及控制;掌握心理实验的研究程序和具体心理实验设计类型。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实验设计中的各种变量1.自变量2.因变量3.变量控制和自变量的混淆第二节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1.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假设的形成2.实验变量的识别及选择3.实验设计4.被试的选择(样本的确定)5.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6.研究报告的撰写7.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第三节实验研究的效度1.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2.统计结论效度第四节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1.组内设计2.组间设计3.混合设计4.多因素实验设计5.准实验设计6.实验设计的统计分析方法第五节实验报告的撰写1.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2.美国心理学会(APA)推荐写作格式第六节实验设计的评价1.理论构思2.逻辑关系3.生态效度4.统计结论效度(三)教学形式及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教学。
第三章心理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及软件(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熟悉常用的心理实验软件,争取能掌握一个软件的使用。
为后续的实验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学实验中仪器的作用1.心理学实验仪器的发展2.仪器在心理实验中的作用3.心理实验仪器的发展趋势第二节心理实验中常用的实验仪器1.感知觉类的实验仪器2.注意类的实验仪器3.学习及记忆类实验仪器4.动作及技能实验仪器5.生理心理实验仪器第三节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常用的现代实验仪器1.多导生理记录仪2.脑电记录仪3.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4.脑磁图5.正电子断层扫描(PET)第四节心理学实验常用软件介绍1.SuperLab2.Presentation3.DMDX4.Matlab5.Spss(三)教学形式及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教学。
第四章实验心理学的经典研究技术(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阈限及其操作定义,掌握测量的阈限的三种古典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掌握三种心理量表法,认识传统阈限概念的局限性,掌握信号检测论的原理及相关指标的计算,了解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掌握反应时技术。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古典心理物理法1.阈限概念及其操作定义2.古典心理物理学的先驱:韦伯和韦伯定理3.古典心理物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3.1. 最小变化法3.2. 恒定刺激法3.3. 平均差误法4.三种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的比较5.古典心理物理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第二节近代心理物理法1.神经量子理论2.幂定律3.信号检测论技术3.1. 信号检测论的由来3.1.1. 电子侦察系统的信号检测3.1.2. 信号检测论在心理学中的初步应用3.2. 信号检测论的统计决策原理3.3. 信号检测论的两个独立指标3.3.1. 辨别力指标d’,3.1.2. 反应倾向β4.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5.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5.1. 有无法5.2. 评价法5.3. 迫选法6.信号检测论的应用第三节反应时间技术1.速度—准确性权衡2.反应时研究的减法技术2.1. A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2.2. B反应时间(选择反应时)2.3. C反应时间(辨别反应时)2.4. 应用减法反应时技术的实验举例3.反应时研究的加法技术3.1. 反应时加法技术的实验逻辑3.2. 信息提取实验3.3. 开窗实验技术4.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4.1. 刺激特征因素4.2. 机体特征因素第四节其他技术方法1.投射技术2.启动范式3.内隐联想测验4.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技术第五节实验1.平均差误法测量缪勒——莱耶错觉2.最小变化法测音高的绝对阈限3.简单反应时实验4.选择反应时实验5.辨别反应时实验6.加法反应时实验7.信号检测论实验——有无法8.信号检测论实验——迫选法9.信号检测论实验——评价法(三)教学形式及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教学。
第五章感觉实验(一)教学目的及要求熟悉视觉实验的主要自变量及各自的特点,熟悉听觉实验的主要因变量及特点,掌握本章所讲实验的具体操作。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视觉实验中的各种变量1.自变量1.1. 空间特性1.2. 时间特性1.3. 神经系统特性1.4. 物理特性1.5. 被试特点1.6. 背景条件2.因变量2.1. 视敏度2.2. 闪光融合2.3. 视觉后象2.4. 视觉适应2.5. 颜色视觉第二节听觉实验中的各种变量1.自变量1.1. 空间特性1.2. 时间特性1.3. 生理特性1.4. 物理特性1.5. 被试特点1.6. 背景条件2.因变量2.1. 音高2.2. 响度2.3. 音色2.4. 听力疲劳和损失2.5. 听觉定位2.6. 声音掩蔽和语音掩蔽第三节感觉实验1.视敏度实验(或者听觉等响度曲线绘制实验)(三)教学形式及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教学。
第六章知觉实验(一)教学目的及要求熟悉影响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的主要变量及其特点,了解知觉组织的格式塔原理,错觉现象,认知范式下的知觉研究,掌握本章实验的实际操作。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知觉实验中的自变量1.及空间知觉有关的自变量2.及时间知觉有关的自变量3.及运动知觉有关的自变量第二节知觉实验中的因变量1.及空间知觉有关的因变量2.及时间知觉有关的因变量3.及运动知觉有关的因变量第三节知觉现象研究1.知觉组织2.错觉研究3.知觉的恒常性4.信息加工范式下的知觉研究第四节实验1.似动现象的验证2.Navon的整体优先结果的验证(Navon,1977)(三)教学形式及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教学。